发挥海外统战独特优势 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
□赵 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追求一枝独秀,不搞你输我赢,也不会关起门来封闭运行,将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中国经济发展开辟空间,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增添动力。”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海外统战应发挥独特优势,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助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
海外统战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具有独特优势
有助于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海外华侨和华人中经商的比例极高,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和积累,全球华侨和华人资产超过7万亿元人民币,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尤其是东南亚各国的华商,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亚洲周刊》评选出全球最大的1000家华商企业,其中有216家分布在境外,除去港澳台华商企业,有56家分布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这5个国家,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优先战略方向,这5国华商总资产占东南亚华商总资产的95.1%。在硅谷创造的财富中,高达40%有华侨和华人的参与,每年出现的5000家初创企业中,约有1/4由华侨和华人创办。华侨华人是中国经济走出去、引进来的重要力量,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侨商认为,中国一系列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目标、举措,同样为海外侨商提供了广阔机遇和舞台,基于对中国经济前景的乐观判断,眼下“危”中有“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换代为广大侨资企业带来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有助于创新驱动发展。海外华侨华人既拥有中国文化的根,也具有世界眼光,是融汇中西思想的国际人才。在住在国工作的高级专家与高学历知识分子约有400多万,科技创新能力令人瞩目,他们所从事行业以高新技术产业、未来科学研究、航天和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为主,其中约70%在国外企业工作,另有15%投身于自主抱团合伙研发新生物、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新工业制造、新文化创意、节能环保等新兴行业。海外华侨和华人日趋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方向,日益增强的产业科技实力,不仅为我国海外人才库的构建注入强劲动力,更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科技创新智力支持。
另外,留学人员是沟通中外的桥梁和纽带,更是推动中国不断开放的重要力量。从“两弹一星”元勋,到带领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商业精英,再到如今的回国潮,广大留学人员始终扮演着联通中国与世界的重要角色,更驱使着中国不断朝着更加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我国长期坚持人才引进政策,实施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绿色通道”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 “中科院百人计划” “赤子计划”等,这些政策吸引了越来越多具有国际视野的留学人才选择归国发展创业。
有助于优化国际发展环境。长期以来,移居海外的华侨和华人为了互助互利、联络感情,自发建立起以公益性团体为主要组织形式并且功能丰富的社会团体。目前海外华侨和华人社团主要聚集在亚洲与太平洋地区,呈现出聚集和辐射周边的特点。他们在海外开展的各类社会活动,在促进经贸互信与政策沟通,打造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寻求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利益汇合点,实现世界多极和国际关系民主化、融通中外文化等方面,发挥着聚同化异的作用,是最早投入全球化和区域化潮流的群体之一,是铸就携手共进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桥梁和纽带。华人参政数量和层次不断提高,“一盘散沙”的局面正在改善,华人选民“关键少数”的角色日益显现,提升了当地政府对华裔族群的关注度,各国参选人更加看重华人手中的选票,海外华社正从当地社会的边缘逐步向主流社会靠近。海外华文媒体拥有丰富的媒体资源,是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载体。海外华文媒体有200多年历史,受众近3000万,分布在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一个独特的庞大支系,在世界新闻传播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团结海外同胞共同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
(一)数字海外统战涵养侨务资源。一是构建海外统战数字信息平台。收集、整理、录入海外联络信息,不断扩大和充实有关数据库,建立海外统战数字信息平台,为海外统战工作提供信息保障。重点调查了解新生代华侨华人目前在什么学校学习或在哪个行业工作、哪个领域做研究、有哪方面的专业特长,并结合了解其性格特质和个性,建立专门的人才档案,建立健全海外社团、留学人员、新移民、新生代代表人士资料库,加强跟踪调查,逐步做到对新生代华侨华人有系统的了解,密切与新生代华侨华人中各方面拔尖人才的交往。二是构建海外统战数字联谊平台。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互联网及其他媒介,建立海外华裔、海外新生代、华侨华人及海外华人社团联谊平台,把海外有一定社会声望和经济实力,学术上有造诣,专业上有成就的人士、社团领袖纳入联谊平台,使之处于有效运转状态。三是构建海外统战数字服务平台。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全国各级涉侨机构纷纷借助网络平台,延伸为侨服务手臂,网络平台也成为了解侨胞需求和为侨胞服务的重要渠道。针对此次疫情的发生,还应加强涉侨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打造海外领事、出入境边检、社团通、商会通、华侨华人维权、海外华侨华人一键报警等涉外便民服务;在加强为侨服务的同时,将“重大疫情”列入海外公民和侨胞安全的优先排序,汇集应急救助信息,协调各方需求,提升应急处置能力,设立应急救助子平台。
(二)鼓励侨领和参政人士巧妙发声。目前在海外有政治影响、有社会地位、有经济实力、有专业造诣的海外侨胞大都参与或领导了社团组织。海外华侨华人社团和侨领对祖国有很深的情感,对家乡有浓厚的情谊。应进一步鼓励华人参政人士在服务侨社和促进住在国与中国友好合作的基础上,发挥独特作用,传递中国声音,客观讲述中国故事。通过精心组织联合采访、到对方国家采访、开展论坛、培训、新闻产品互换、推动人员交流、分享技术创新、开展公共外交和民间交流等,打造更多对话交流平台,不断提高与各国新闻业务领域交流合作的层次和水平,使媒体合作激发正向效应,让新闻报道更加有效有力。国侨办可制定相关政策,支持、服务华人社团及华文媒体等开展工作,使华侨华人与住在国主流媒体和非政府组织加强接触,并鼓励华侨华人有意识地通过媒体、网络等平台,发挥其传播中华文化、传递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的重要媒介作用,从而加强国外公众对中国的全面认识和理解。
(三)以侨搭桥联通国际市场。一是形成信息对接共享机制。建立以经济园区(开发区)、行业协会、商会为主体的信息采集和发布机制,形成信息对接共享机制。建立统一的信息分类标准。根据产业分类、企业分类标准,对信息进行统一分类,便于发布和对接。建设信息化公共平台。或者依托外事、商务或侨务等部门的电子政务平台,或者建设独立的公共信息平台,形成双向或多向传播渠道的供求信息对接平台,包括信息采集和上传、信息传输、信息储存和处理、信息发布和利用等功能,提供综合信息服务。特别要在一带一路战略指导下,突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华人华侨的信息服务,提供有关国家政策、行业发展、市场行情、技术前沿、经济态势,以及目标市场国的法律、法规等信息。二是创新产业对接机制。发挥海外华人华侨社团、华商商会的纽带作用,创新产业对接机制。以行业协会、专业商会和区域总商会为主体,与对口的海外华商商会、专业性社团对接,合作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实现产业集群对接。以区域、行业龙头企业与海外华商合作在东道国设立设计中心、采购中心、加工基地,以建链、补链、强链和延链形式实现产业链条对接。以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产业基地为依托,发挥海外华人华侨社团、华商商会作用,建立联系渠道,进行深度对接,与海外华商合作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开发区/园区),创新产业基地对接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与海外华商农场、专业合作社建立联系渠道,合作投资海外农业项目,推进农业的合作,实现特色农业对接。
(四)筑巢引凤汇聚高端人才。一是建立海外人才信息库。建立人才结构清晰、层次鲜明的海外专家人才信息库,特别要关注能够引领产业发展的“高精尖缺”人才。应用好留学生资源,在互联网系统高度发达的环境下,建立留学生校友信息平台,设置留学生校友交流互动版块,准确记录并及时跟踪和更新其个人信息、联系方式及学业、事业发展情况等,定期邀请优秀国际校友及家人来华参观考察,全面开展多领域、多渠道、多层面的交流交往,彼此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促进文化文明交融,实现经济发展共赢,寻找在人文交流、合作投资、经贸交流、产业协作、科技创新、城市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合作新途径。二是打造海外引才品牌。从中国留学生工作纽带入手,打造海外引才品牌。设立海外人才引进与服务专项版块,建立人才需求供给全面信息,线上对接和线下活动相结合,为需求单位和海外人才构建无障碍交流对接平台,使海外引才工作常态化开展。通过举办云聘会、主题网络论坛、产业项目孵化、联合实验室建立、成果转移、产业投入、“市场换技术”、学术会议、人才柔性引进、重大科研项目立项等多种方式引进海外专家、归国留学生的科研团队资源,结合产业规划发展探寻适合与各国开展合作的产业发展路径。加强对新型研究机构的支持力度,适时地筹建具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机构,为全世界科学研究提供平台,培养研究人才,搭建参与国际间创新活动的平台,通过联合研发、定向研发、收购技术等形式迅速切入创新链的高端环节,做到以引进一个人才为点,覆盖引进其团队的智慧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