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4期 本期28454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11-13

谋民生实事 解群众所盼

 

——省卫生健康委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小记

 

□本报记者 刘启靖

 

  已近深秋,寒气袭人。台江县台盘乡阳芳村村民罗敏抱着女儿快步走进村卫生室,额头上冒出些许汗珠,“李医生,快看看我姑娘,昨晚吃了饭,又吃了两块蛋糕,睡觉时喊肚子不舒服,今早满脸通红,头好烫,是不是发烧了?”

  查看舌苔、量体温、听诊……台江县台盘乡阳芳村卫生室医生李红给孩子做了一系列检查后,确诊孩子是因为进食过多引发食烧。李红给孩子开了6元钱的助消化、退烧之类的药,叮嘱罗敏给孩子多喝水。抱着女儿回到家中正好是11点,罗敏还能赶上儿子学校11点30分要召开的家长会。

  “在家门口就可以就医,这在以往是不敢奢想的。” 罗敏说,就在十年前,堂弟发烧,由于离县医院太远,不得已用农村土方治病,落下了左耳失聪的后遗症。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薄弱曾是我省卫生健康事业的短板,加之贵州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农村人口比重大、居住分散,县乡之间、乡村之间距离较远,加快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对贵州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也是全省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打赢健康扶贫硬仗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紧迫而重大的任务。

  2016年以来,全省共投入财政资金44.48亿元(省级23.42亿元、市级1.03亿元、县级20.03亿元),以远程医疗、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对口帮扶等为重点,用3年时间全面加强县、乡、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疾病诊断能力、疾病治疗能力、疾病康复护理能力、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

 

惠政频出聚焦“难点”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把医疗卫生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补齐的三块短板之一,作出了“像抓教育一样下更大决心抓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大战略决策,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要实现三甲医院对县级医院远程医疗服务全覆盖,县级医院对乡镇卫生院全覆盖”。2016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贵州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年提升计划(2016—2018)》,提出要完善“全天候全覆盖”远程医疗运行保障机制,发挥远程医疗服务对提升县级医院疑难重症诊断能力的作用,全面提高疾病诊断效率和质量。2016年以来,省委、省政府连续三年将“县级以上公立医院远程医疗全覆盖、乡镇卫生院远程医疗全覆盖、县级以上妇幼保健机构远程医疗全覆盖”列入政府民生实事,纳入了重大事项督查范围,全力推动落实。从2018年开始,省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专项经费用于省级远程医疗服务工作的常态化运行和系统运维。

  此外,我省还充分发挥大数据战略优势,构建完成内连省、市、县、乡四级公立医疗机构,上接国家优质医疗资源的远程医疗服务网络,是全国第一个由政府主导建立的远程医疗系统、省级层面第一张全覆盖的远程医疗大网、以省为单位第一个投入实战的远程医疗系统,率先在全国构建了“一网络、一平台、一枢纽”远程医疗架构。

 

远程指导攻克“痛点”

  2017年7月23日上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台江分院(原台江医院)手术室,王女士的心脏搭桥手术正在进行中。

  “不怕,有浙大二院和台江医院专家,还有浙大二院的顶级专家远程指导。”手术室外,王女士的儿子李亮显得并不那么焦急,他说,以前谁家要是有一个像他母亲那样的病人,这个家一定就“垮了”。现在党的政策好,不但为大家开通农合医保,还有专家能帮治好病……在浙大二院的帮扶下,浙大二院台江分院已是当地百姓“求医”最好的选择。

  台江县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县村村有卫生院,村级卫生院至少有一名以上经过专业教育培训的医生,群众一般小病痛都能足不出村得到治疗。一些人口较多的村寨,还有两个卫生院,部分卫生院做一般的手术是没有问题的。

  据了解,2016年以来,全省以县域为单位建成远程医疗会诊中心、远程影像诊断中心、远程心电诊断中心和远程检验质控中心,负责区域内疑难杂症会诊和远程影像、心电诊断。县级医疗机构均配备CT和核磁共振等诊断设备,乡镇卫生院(含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配备9类数字化检测检验医疗设备。

  今年我省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应用进一步深化,1-7月全省远程医疗服务总量48.2万例次,其中远程会诊9980例次(其中新冠肺炎远程会诊或指导2400余次),远程影像诊断36.1万例次,心电诊断11.1万例次。

 

精细建设打造“亮点”

  2017年,我省正式启动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工作。2020年,我省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病种扩大到30种,并按照“四定两加强”原则,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全省各级卫健部门共指定213家定点医院,省、市级定点医院开设“绿色通道”,优先救治大病贫困患者。各定点医院按照“保基本,兜底线”原则,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大病诊疗规范(指南),合理为患者制定具体诊疗方案。截至今年6月22日,全省确诊罹患30种大病农村贫困人口145223人,已救治142482人,救治比例达98.11%,除外出打工和自愿放弃治疗的患者外,做到了应治尽治。

  此外,全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全省建档立卡困难群众在县域内因病住院,医疗机构实行“一站式”结算,只需在出院时支付自付费用,最大限度减轻群众负担,降低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风险。

  “按照现行的政策标准,当前贵州的健康扶贫工作已全面完成,正处于巩固提升、相关问题动态清零的阶段。”省卫生健康委相关领导介绍说,目前全省健康扶贫已全面完成“三个三”,即医疗卫生机构 “三建成”、医疗技术人员 “三合格”、医疗服务能力 “三达标”。每个县至少建有1所二级甲等及以上公立医院,且每个专业科室至少有1名合格的执业医师;每个乡镇均建成1所公办卫生院,且至少有1名合格的执业(助理)医师或者全科医师;每个行政村均有1个卫生服务机构,且至少有1名合格的乡村医生。

  县、乡、村三级医务人员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类慢病患者为重点服务人群,按照应签尽签、应管尽管原则为群众提供组团式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服务团队定期与群众面对面随访,根据群众疾病发展情况,分工协作,持续开展健康监测和健康指导,切实守护群众身体健康,进一步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