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726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4-10

他一直希望,将动力电池的发展引回正道

 

王传福“纠偏”

 

□王雷生

 

  王传福站在舞台中央,说话不紧不慢,却字字如刀。

  这种凌厉感源于话语里接连迸出的词汇,如“彻底终结”“倒逼”“纠偏”“引回正道”等。在3月29日比亚迪刀片电池超级发布会上,身为比亚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的他,不掩重振旗鼓的野心及斗志。

  比亚迪曾是动力电池领域的王者。在体制内做科研及1995年下海创业时,王传福做的都是电池。2003年,他已将比亚迪做成全国第一的手机电池制造商,获誉“电池大王”。

  当年王传福投身汽车,并把电池应用到汽车上。10年后的2014年,比亚迪动力、储能电池销售收入达23.6亿元,是行业第二名的两倍。

  但竞争对手迅速赶上。2017年,动力电池行业“黑马”宁德时代反超比亚迪,并于随后几年将双方差距不断拉大。

  王传福显然不甘心。上月底,他打出两张筹谋已久的王牌进行反击:从比亚迪拆分的弗迪电池、弗迪动力等5家子公司,首次在公开场合正式亮相;弗迪电池发布成立后的第一款产品——磷酸铁锂刀片电池。

  这两招,一招指向外界对比亚迪动力电池业务不够独立而拒绝采用的现状;另一招指向磷酸铁锂与三元锂电池的技术路线之争,比亚迪曾坚守磷酸铁锂路线,市场却倒向三元锂电池——其着力点,恰是外界认为比亚迪被反超的症结所在。

  不过,业内及资本市场对刀片电池的态度不一。有报道称,比亚迪提出刀片电池概念以来,市值曾上涨600余亿元;亦有观点认为,该概念是在收资本市场的“智商税”。

  就在王传福出手之际,市场正发生微妙变化。2月18日,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报道,特斯拉、宁德时代就在中国生产的汽车上使用后者生产的“无钴电池”进行谈判。市场马上将“无钴电池”解读为磷酸铁锂,比亚迪股价遂多日出现大涨。

  今年以来,多家A股上市公司公告募资扩充磷酸铁锂产能,亦有多个磷酸铁锂项目上马,被一些市场分析师称为“磷酸铁锂新的春天”。对手握刀片电池开路的比亚迪而言,这场始于春天的冲锋不容有失。

 

比亚迪的“刀”

  这把“刀”看似与众不同。较之一些方块状的电池模组,它高118毫米、厚13.5毫米、长600-2500毫米,铝制外壳包裹,形长且窄薄,如同一柄刀片,被直观命名为刀片电池。

  刀片电池采用全新设计,将传统的电芯到电池模组再组装成电池包,简化成直接由刀片电池组成电池包,跨过电池模组,省去许多用于固定的梁及其它结构件,使刀片电池体积利用率从传统的40%升到60%、提升幅度达50%。它因此具有更高的系统能量密度,搭载它的电动汽车也就有了更长的续航里程。

  另一重点是安全性。按比亚迪介绍,磷酸铁锂本身比三元材料具有热稳定性好(不易爆燃)的优势,加之采用叠片结构及全方位高温“陶瓷电池”技术,使电芯发生内部短路时,一般不会发生剧烈反应。

  王传福及比亚迪副总裁、弗迪电池有限公司董事长何龙在演讲中,关于“安全”内容占据了极大篇幅;就连发布会也被冠以“刀片电池出鞘安天下”的名字,所有细节都释放了“比亚迪用刀片电池捍卫安全”的信号。

  这把“刀”磨了许久。外界初晓是在2019年8月22日的比亚迪年中业绩交流会上,王传福对投资者表示,比亚迪将于2020年5-6月推出全新磷酸铁锂电池;今年1月的电动汽车百人会,他对外公布了更多刀片电池的消息,着墨最多的仍是安全。

  安全问题频出,的确是新能源汽车从业者挥之不去的梦魇。王传福认为,发生大量自燃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新能源汽车行业攀比续航里程,把压力转嫁到动力电池身上,对它的能量密度产生非理性、不切实际的追求,彻底带偏了动力电池行业的发展路线。

  他的言下之意,即行业路线过度向能量密度高但热稳定性差的三元材料倾斜,加之一些企业的技术、品控参差不齐,导致电动汽车自燃事故不断发生。

  王传福直言,刀片电池将把自燃这个词,“从新能源汽车的字典里彻底抹掉”;他还想通过刀片电池,“改变行业对三元电池的依赖,让动力电池的技术路线回归正道”。

 

路线之争再起?

  三元还是磷酸铁锂?问题不止一次地摆在王传福及同行面前。他们的不同选择,决定了各个公司不同的命运。

  2007年10月,王传福宣布诞生全球首款可用于汽车充电的铁电池,即磷酸铁锂电池。此后多年,它成为比亚迪双模混动、纯电动汽车主要的动力来源。

  而在美国,对比市面上的300多种电池后,特斯拉决定选用镍钴铝三元电池。随着2012年交付的ModelS电动车热销,国内企业亦开始向三元材料靠拢,包括从2014年起决定采用“三元+磷酸铁锂”两条腿走路的宁德时代。

  到2019年,中国三元动力电池装机量为38.8GWh、同比上升26.2%,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为20GWh、同比下降7.4%。中高端乘用车领域几乎是三元电池的天下,磷酸铁锂主要应用于商用车、中低端乘用车。

  2017年,比亚迪旗下多款电动车换装三元动力电池并扩大三元产能,被视为向三元路线妥协,但似乎并未威胁到宁德时代的优势地位。2018年,后者从招股书披露到IPO成功过会仅用时24天,一举刷新IPO过会纪录。截至4月1日,宁德时代市值达2658.91亿元。

  “比亚迪从未放弃对磷酸铁锂电池的再研发,并一直希望将动力电池的发展引回正道,今天发布刀片电池就是要纠偏。”王传福在发布会上说。这是否意味着,三元与磷酸铁锂的技术路线之争战火重燃?

  行业人士的共识是,磷酸铁锂“今年肯定会抬头”。究其原因,一是刀片电池等新技术被采用后,会补上磷酸铁锂能量密度低的短板;二是特殊的经济环境可能会让消费者更关注性价比,而磷酸铁锂具有价格优势。

  但从远期看,真锂研究首席分析师墨柯不看好磷酸铁锂应用于乘用车。他做了一个测算:若想实现近600公里续航里程,加上汽车在空调、智能化、网联化等方面需求,一辆电动车有100度电才能满足使用。而具备这种能力的磷酸铁锂电池包,比三元材料电池包重100多公斤,体积也更大。

  据安信证券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行业首席分析师邓永康判断,今年这波磷酸铁锂的热闹更多源于两方面:一是随着5G基站、储能设施等建设,磷酸铁锂用于储能的需求增加,可在这种场景中发挥寿命长、热稳定性好等优势,体积大等劣势显得不再那么重要;二是在电动车领域,大量国内品牌的市场空间居于10-15万元区间,该细分市场的消费者对价格较敏感,应用磷酸铁锂具有成本优势。可佐证的是,随着补贴退坡,从去年开始包括江淮汽车、北汽新能源、合众新能源、奇瑞商用车、东风汽车等多家汽车厂商均推出了磷酸铁锂汽车。

  在比亚迪针对磷酸铁锂的复兴计划中,一种有趣的可能不应被排除,即它可能使用自己擅长的磷酸铁锂材料,打磨方形叠片工艺、刀片电池技术,待成熟后再应用于三元材料,实现在三元动力电池上的反超。

  “我一直认为,如果这个技术掌握得差不多了,肯定会用在三元上做一个三元刀片电池,这毫无疑问。”墨柯说。

 

变革者的雄心

  整场发布会,刀片电池并非唯一明星,还有弗迪电池、弗迪动力、弗迪视觉、弗迪模具、弗迪科技5家子公司,尤其是发布首款产品刀片电池的弗迪电池。

  公开资料显示:弗迪电池注册于2019年5月,前身即为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一直为比亚迪各款汽车供应动力电池。

  十几年前刚开始造车时,王传福曾采取“高度垂直整合战略”,早期的比亚迪汽车除了玻璃、轮胎,包括发动机、底盘、座椅等零部件都是自己做。“有人说是为了节省成本,其实垂直整合是被逼出来的。”他说,那时没人看好电动车,“不会给你配套,不敢陪你冒险”。

  比亚迪动力电池与汽车属于相互成就——在电动汽车刚兴起的几年间,比亚迪动力电池仅靠自供,就能连续几年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

  这种绑定,后来却成为比亚迪电池发展的阻力。2014年,宁德时代首批动力电池公司兴起后,不断将各个汽车厂商变成自己的客户。在宁德时代发展最快并反超比亚迪的2015-2017年间,前者新增客户数分别为96个、58个、119个;2017年供货车企数近60家,而比亚迪动力电池的客户仍只有比亚迪汽车。

  王传福很快察觉到了危机所在。始于2017年,他在比亚迪推动内部市场化,变革的核心是竞争,不再只内部采购零部件,各个零部件事业部均可向外出售产品;确定动力电池业务分拆,并于2022年左右谋求独立上市。

  2018年,比亚迪核心零部件团队先后在长城汽车、北汽、长安汽车等自主品牌主机厂举办展示会,并进入3家的供应链体系;比亚迪还推出“e平台”,将平台的核心技术、产品向全球共享。

  业内人士曾透露,此前有一家大型车企对比亚迪开放动力电池供应很感兴趣,但亦清楚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毕竟电池属新能源汽车的“三电”系统之一,涉及与电机、电控系统配合,这就相当于把核心参数告诉与自己有竞争关系的比亚迪。于是,该车企提出将比亚迪动力电池业务独立分拆的想法,并希望比亚迪不能担任第一大股东。

  这的确看起来像是弗迪电池即将行进的路径,从它的名字似乎也能读出王传福的决心。“弗迪”二字,比亚迪的官方解释是源于《诗经》中“维此良人,弗求弗迪”,表示不投机、不钻营,诚实有信、踏实精进。“弗”的汉语释义之一为“不、否”,“弗迪”从字面不难推断出“不是比亚迪(的)”之意。

  对王传福而言,若弗迪电池真的独立发展并实现上市,接下来是否要把大股东身份转给他人?

  事实上,弗迪电池已有20多年技术积累,不乏感兴趣的合作者。去年7月,比亚迪与丰田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双方拟成立合资公司开发动力电池、轿车及低底盘SUV纯电动汽车;两个月后,奥迪与比亚迪展开谈判,计划将它纳入电池供应商之列,甚至应用于奥迪、保时捷携手研发的全新高性能纯电轿跑上。

  4月2日,比亚迪丰田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比亚迪、丰田持股比例为50:50。双方联合设计开发的纯电动车将使用丰田品牌、比亚迪技术,拟于2025年前投放国内市场。

  根据公开报道,北汽新能源、长城汽车、长安汽车等亦出现在比亚迪的合作名单中。一手握着出鞘的“刀片”、一手握着雄心勃勃的弗迪电池,王传福能带领公司重新夺回“电池大王”的荣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