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基建会战大手笔
基础设施薄弱、落后,曾是制约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奋起直追、力破瓶颈,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大踏步前进,相继建成一批标志性项目、控制性工程,在水利、市政、信息、能源等方面取得历史性突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区域发展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变,为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撑。
开场>>
主持人:观众朋友晚上好,我是主持人徐兴海。您现在收看的是由贵州广播电视台、贵州政协报联合推出的省两会特别节目《两会面对面》。
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省交通运输厅党委委员、副厅长龙平江,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杨健,一起围绕引领贵州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话题展开交流与探讨。欢迎两位嘉宾!
基础设施薄弱、落后,曾是制约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奋起直追、力破瓶颈,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大踏步前进,相继建成一批标志性项目、控制性工程,在水利、市政、信息、能源等方面取得历史性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区域发展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变,为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我们先来看一个短片。
短片>>
交通建设跑出“贵州速度”
半个月前,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混凝土高塔桥、被誉为“最高、最美的天空之桥”的平塘特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千桥飞架的黔中大地再次向世界证明,多彩贵州正昂首阔步走在全球桥梁建设的最前沿。
修建的是桥、沟通的是路,连接的则是小康和民心。近年来,内心不甘人后、奋力后发赶超的贵州,坚持把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紧盯“打造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的目标,陆续祭出“铁路建设大会战”“高速公路水运建设三年会战”“‘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小康路行动计划”“农村公路建设三年会战”“农村‘组组通’公路建设三年大决战”等一系列加快交通建设的“组合拳。通过一场会战接着一场会战、一个奇迹接着一个奇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跑出了“贵州速度”,不断夯实了全省高质量发展之基。
云端高路,大道出黔。今天的贵州,公路、铁路、民航、水运发展齐头并进,“高速平原”已然代替“地无三尺平”,全省交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构建起了集水陆空于一体的综合交通体系。逐渐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有力拉动了贵州后发赶超、跨越发展。
对话>>
主持人:短片开头提到了高速公路桥梁,这是“山地公园省”贵州的一张新名片,也是我们贵州人的一大骄傲。据了解,全球前100名高桥中就有一半在贵州,所以贵州被称为“世界桥梁博物馆”。近几年特别是过去一年,贵州在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中收获累累战果。那么在您的印象中,有哪些重大事件是最振奋人心的?
龙平江:近年来,全省交通运输系统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一步一个脚印砥砺前行,通过实施一系列会战克难攻坚,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
在我的印象中,近些年最让贵州交通人感到振奋的有这么几件事。按时间顺序看:2015年底,我省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县县贯通高速公路,成为全国为数不多“县县通高速”的省份之一。2016年,国家高速公路大通道在贵州境内全线建成,我省基本形成了覆盖全省、通达全国、内连外通的高速公路骨架网络。同年,两座世界级桥梁——鸭池河特大桥、北盘江第一桥先后建成通车;其中,北盘江第一桥作为“世界最高桥”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鸭池河特大桥成为全球最大跨径的钢桁梁斜拉桥、目前世界山区斜拉桥之最。在第35届国际桥梁大会上,这两座桥一起获得了最高奖古斯塔夫斯金奖。2017年,我省实现全部市(州)中心城市与省城贵阳双通道高速公路连接,这在全国是不多见的;同时,实现交通扶贫的兜底性“双通”目标,即村村通沥青(水泥)路、村村通客运,成为西部第一个实现全省建制村道路通畅的省份。2018年,我省公路、水路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00亿元、创下历史最高值,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6000公里、达到了6450公里。
刚刚过去的2019年,更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一年。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我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经突破7000公里,总里程数从全国第7位上升到第4位、在西部地区名列第2位,高速公路的综合密度继续保持全国第1。另外,我省又建成了3座世界级桥梁,一座就是由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杨健亲自主持设计的平塘特大桥,另一座是同样位于平塘县、目前世界上山区最大跨径的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大小井特大桥,还有一座是净空高度世界第一的赤水河特大桥。
主持人:这些年贵州交通建设取得的一系列重大进展,通过您刚才娓娓道来的具体介绍,实际上广大老百姓也亲身感受到了,交通巨变给他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利好影响。请问杨总,您又是怎样看待过去一年贵州的交通建设的?
杨健:2019年对我本人来说,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情就是体现了“贵州制造”的平塘特大桥建成通车。
主持人:平塘特大桥是您亲自设计的吗?
杨健:对,这座特大桥是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设计的作品,我就是这个设计团队的负责人,所以本人感到非常骄傲、非常自豪。
我认为,跨越槽渡河大峡谷、全长2135米的平塘特大桥,完整地体现了贵州山区峡谷桥梁与平原地区跨越江河湖海的桥梁的区别,为西部山区大跨度桥梁的设计、施工提供了有益借鉴。这座桥的主塔高度达到332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钢筋混凝土桥塔,桥塔的造型也非常漂亮。
这些年,看着一座座由自己设计的特大桥梁建成通车,我经常说“我为多彩贵州添美景”,觉得是非常自豪的一件事情。通过参与以平塘特大桥为代表的山区峡谷桥梁的设计、建设,我个人的感触也非常深,可以名副其实地说,贵州就是世界桥梁的博物馆,而且“馆藏”越来越多、越来越美。本人由于在工作中接触的资料比较多,对这方面算是比较了解,贵州的峡谷桥梁无论数量、还是建设难度和影响力,在全世界峡谷桥梁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今年,我们团队还要设计一座从桥面到水面高度超过600米的桥梁——花江特大桥,它建成后将超越北盘江第一桥,成为新的“世界最高桥”。
短片>>
基建提速“护航”脱贫攻坚
“地下水滚滚流,地表水贵如油。”喀斯特地貌和水利设施落后,曾使降水量丰富的贵州水资源匮乏,工程性缺水问题十分突出。如何让山区群众不再“望水兴叹”?贵州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持续发力。
以历经65年建成投用的黔中水利枢纽工程为标志,贵州呈现出以骨干水源工程为主线,防汛抗旱、水土保持、绿色水电、河道治理、水利扶贫、饮水安全、水利改革、水生态文明等各项水利事业迅猛发展的可喜局面。目前,全省水利工程供水能力达122.9亿立方米,总计灌溉面积2438万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保障。
去年8月,贵州启动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六网会战”专项行动,拟用4年左右时间、投入资金8680亿元,通过补缺、延伸、联通、加密等方式,统筹推进路网、水网、电网、地下管网、油气管网、互联网基建,着力提高一体化基础设施网络运行效率。
赋能发展之需,民生基建大提速。未来,贵州将形成布局科学、覆盖全面、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支撑体系,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和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提供强劲的基础保障。
对话>>
主持人:贫困山区是贵州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点和发力点。据了解,全省农村“组组通”硬化路建设已经在去年圆满收官,用不到两年时间就建成7.87万公里,有3.99万个30户以上自然村寨实现100%通畅,惠及农村人口1166万,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绩。请您解读一下,贵州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行动升级版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龙平江:近年来,为了解决好农村工作中的一些突出问题,特别是围绕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的重要指示精神,省交通运输厅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首先是在“建”上。怎样破解农村交通建设资金难题?我省采取了两项创新举措,一是在全国率先推行农村公路“建养一体化”新模式,即对全省农村公路进行打捆,引入比较有实力的央企来投资建设;二是省委、省政府创新运用地方金融机构封闭贷款,大力支持农村“组组通”公路建设。
其次是在“管”上。我们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建立起覆盖省、市、县、乡、村的五级农村公路管理体系;实行信息化管理,在全国率先研发并启用农村“组组通”公路监管平台,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组组通”的建设进度、质量等进行实时、动态监管。
再次是在“养”上。按照“既要把农村公路建好,更要管好、护好、运营好”的要求,我们成功研发并推行“通村村”农村客运服务平台,目前已实现全省覆盖。通过这些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全省农村公路不断释放强大活力,农村产业革命有序推进、成果丰硕,为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更好保障。
主持人:杨总,您怎么理解贵州农村“组组通”公路建设带来的影响?
杨健:我个人的理解是,去年贵州已经提前实现农村公路“组组通”,根据国家发展战略、交通运输部相关规定,贵州实质上迈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从微观的角度来说,全省农村“组组通”公路都修通了,接下来就是怎样有效、充分发挥这些路的功能,应该成为相关方面下一步着重考虑的问题。
同时,我还比较关注两个点:一个是运营安全。因为贵州受独特的地形、地质条件限制,农村公路普遍呈现比较长的线形,它的运营安全就会成为一个问题。另一个是养护。农村公路对于养护有着不同的技术要求,怎样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的路基、路面、桥涵等结构,以方便后期管理和养护,都是非常考验细节能力的问题。
主持人:在贵州脱贫攻坚打响的“四场硬仗”中,基础设施建设是首当其冲的一仗。步入全面脱贫攻坚决胜之年,我们将彻底撕掉千百年来贴在贵州身上的贫困标签。对贵州交通人来说,你们今年还要做什么、将会做什么?
龙平江:2020年,是我省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一年、最后一年。全省交通运输系统将坚持高质量发展方向和要求,特别是以“交通强国”建设为引领,继续为贵州决胜脱贫攻坚夯实交通运输保障。
具体来说,省交通运输厅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第一个方面是要继续稳投资,在交通投资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作出新贡献。第二个方面是要发力补短板。我省高速公路通达性是全国最好的,农村公路已经通到每个组,在全国也属于领先地位;但是,以前通过通县油路、通乡油路项目实施的一些省道、县乡公路,有的由于养护不到位、先期修建时间长等问题,路况越来越差。当地老百姓普遍觉得,现在是两头好、中间差,还存在一个“中梗阻”。怎么解决这个“中梗阻”问题?这是当前全省交通急需修补的短板。第三个方面是要强基础。什么叫做强基础?就是现在农村公路修通了,老百姓的生产、生活走上了道,但是要走得好、走得安全,还有一些工作要做。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要实施好农村公路防护工程,包括沿线森林防护、防护栏建设等。以前由于资金投入不够,有的还没完善,所以得继续加大防护工程建设力度,让老百姓实现从“走得通”向“走得好、走得安全”转变。另外,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制定之年,我们还要全力做好“十四五”规划,为争取将贵州交通的更多项目纳入国家战略打好基础。在建设“交通强国”的国家战略部署之下,我们必须做好综合性、立体化的交通规划,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梦贡献贵州交通的力量。
主持人:从规划设计的角度来看,在贵州大力实施交通扶贫、助力决胜脱贫攻坚的新征程中,今年您将迎来什么重要任务?
杨健:我个人认为,虽然贵州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经突破7000公里,但是全省总的规划里程只有1万公里多一点,剩下还有3000多公里的建设任务,这里面会产生几座世界级的桥梁,比如我刚才提到的花江特大桥,就是我们今年要完成的设计任务。
另外,去年10月贵州被确定为全国首批13个“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之一,要力争用1-2年时间取得试点任务的阶段性成果、3-5年时间取得相对完善的系统性成果,打造一批先行先试的典型样板。为此,贵州下一步怎样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怎么落实好“交通强国”战略要求?这也是摆在所有贵州交通参与者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身为专业规划设计者,我们将继续坚持高质量发展方向和要求,为山地贵州设计出更好、更精、更美的桥梁作品,让“贵州制造”为这座“世界桥梁博物馆”不断增光添彩,助力贫困山区群众更快抵达脱贫致富的美好明天。
结语>>
主持人:特殊的地质条件导致交通、水利等长期落后,一度羁绊着贵州加快发展的脚步。然而今非昔比,在马不停蹄、一日千里的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中,贵州实现了从千沟万壑到“高速平原”、从“望水兴叹”到治水兴黔的完美转身;全省能源、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也发生了从无到有、覆盖面从城区到农村的巨变。
山阻水隔疑无路,高原巨变谱新篇。如今,随着“毛细血管”被打通、“大动脉”被激活,一条条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富裕路应运而生、越拉越长,贵州变得更“贵”了。这个地处西南内陆的高原省份,以基础设施建设“亚洲第一”的投入和速度,赢得了全球“贵州奇迹”的不吝赞誉。好了,感谢两位嘉宾来到演播间,感谢观众朋友们收看这期节目,咱们明晚再见!
(文图/本报记者 田锦凡)
省交通运输厅党委委员、副厅长龙平江在2020年省两会特别节目《两会面对面:谋略贵州·多彩飞扬》第三期录制现场。
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杨健在2020年省两会特别节目《两会面对面:谋略贵州·多彩飞扬》第三期录制现场。
2020年省两会特别节目《两会面对面:谋略贵州·多彩飞扬》第三期录制现场1
2019年12月30日建成通车的平塘特大桥,是目前高度排名世界第一的钢筋混凝土高塔桥。
2019年,贵州共建成农村公路7386公里。图为移民搬迁点旁畅通无阻的农村产业路。
黔西县花溪乡境内向深山蜿蜒的盘山公路,周边生态环境良好。
夹岩水利枢纽是贵州史上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2019年8月已提前完成大坝填筑封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