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虎山麓闻书香
□朱克强
知了欢快鸣唱、丹桂吐露芬芳的午后,我们慕名来到了“鸟鸣山更幽”的陈法书院。
陈法书院位于安顺市平坝区夏云镇节溪村葱茏常绿的卧虎山麓。
陈法,三百年前之黔中名儒,乃是在乾隆皇帝主持下,由纪昀(纪晓岚)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四库全书》中经部《易笺》之撰稿人也。
步入书有“存天地良心养正气,法古今完人修功德”楹联的大门,照壁正面的鎏金大字“果行育德,无怠于学”更彰显出一种时不我待,催人奋进,砥砺前行,强大无比的文化气场。而其背面则镌刻的黄金般闪烁的文字正是陈法入选《四库全书》的《易笺》八卷之精彩片段《<易笺>论洛书·节选》。它以先声夺人的气势给人步换景移,引人入胜的视觉冲击力。而照壁与书院正殿遥遥相对,丹桂飘香中与园区开阔广场形成的空间则令人顿生艺无止境,学海无涯的无限感慨。
书院内,佐证陈氏几代人在社会各领域的重大贡献,散发着数百年岁月沧桑气息的相关文物、墨香四溢的图书图片等资料详实具体,生动感人。
能够跻身编撰《四库全书》这部耗时13年,文约8亿字,3500多册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涵盖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等等包罗万象,集中国五千年文化之大成,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宏丰巨著之撰稿者,绝非等闲!
陈法,字世垂、圣泉,晚号定斋,贵州安平县(今安顺市平坝区)人,学者称定斋先生。康熙52年(1713)中乡试,举亚元,同年“秋闱”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时年22岁。自踏上仕途,则宦海沉浮凡30载。其间,神州纵横数万里,德昭日月天可鉴。陈法先后历任顺天乡试同考官、京师会试同考官、刑部郎中、直隶顺天府知府、山东登州府知府、河东运河道、江南庐凤道、淮阳道、河北大名道道台等职,主持治理黄淮水患。在各部门为官任职,陈法不仅尽责尽职,还在不断地总结和探索中撰写学术著作、艺术文论、从事文学创作等。内容涉及治河、治水、教育、哲学及诗词文章等多个领域,著述颇丰。可谓既实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学而优则仕”兼济天下造福苍生之远大抱负,同时又完成了“立功、立德、立言”之宏图大志也!
无论是在翰林为官,还是履职地方行政事务;不管是治河道,稳定社会,抑或同僚举荐、皇帝钦点赴治水患,乃至贬谪内蒙后凭着丰富的治水经验为十六军台戍边将士打下“陈公井”,无论是反哺桑梓作为“贵山书院三先生”之首主教贵山书院,潜心授业15载的桃李满天下;凡此种种难以尽数,陈法所取得的这些令人高山仰止的社会贡献,对这个来自江淮,随明王朝20万征南大军的金戈铁马中屯兵贵州铸剑为犁,由“武弁世家转变和发展为文职官宦世家”这个“四世为令”的家庭“一门四进士、父子两翰林”的家族荣耀无不起着承前启后,发扬光大的巨大作用。
“陈氏第十二代陈祥士系明末拔贡,朝考第一,授四川庆符知县,其第五子恭锡参加康熙己卯(公元1699年)科考,举贵州乡试第十三名,授直隶丰润知县。”
恭锡之后,其子陈法、陈澂兄弟又联袂而起,先后成进士,引领家族在奋进道路上勇往直前。
陈法于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葵已秋,首捷南宫,入翰林院,改庶吉士,授职检讨,成为平坝第一个进士。
乾隆二年(公元1731年),陈法胞弟陈澂中进士,乾隆十三(公元1748年)陈法次子陈庆升中进士,入词馆,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授职检讨;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陈法嫡孙、陈庆升之子陈若畴中进士。祖孙四人凭借天赋智慧与拼搏奋斗共同创造了“一门四进士,父子两翰林”的千古佳话!此后,平坝地方有黄燮、黄恩培、何燮、刘元芳、张燮霖等接踵成进士,使平坝这一荒芜之地,一跃成为黔中的文化之邦。
谁能说这不是陈氏祖孙四人发奋努力堪为表率垂范的引领作用呢?有专家学者撰文称“‘一门四进士,父子两翰林’这一文化现象,既是他们谋求发展主观努力的结果,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四进士的出现,不仅反映了这一屯军后裔家庭的文化变迁与发展历程,而且反映出他们对当时文化事业的推动,以及对后世文化建设的贡献!”
凡此种种无不弘扬了一个屯军后裔家族从屯堡出发,齐家与治国的文化发展与变迁的历史。
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家训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教养、原则都有着重要的约束作用。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更是使国家发展富强必不可少的因素。家训也可以称为一个家族的信仰或信条,行为规范。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一个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发展有着巨大贡献的家族三百多年来人才辈出,一定有他良好的家训和内在的力量。难怪政府要斥巨资修建这间书院呢,正能量原本是古已有之的,只是现在人们重提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