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黄平县党团建设史
□廖尚刚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虽然当时中国的大部分国土已被新的人民政府解放,但仍有广东、福建、贵州、广西、四川、云南、西藏等局部或大部地区尚未回到人民手中。特别是盘踞在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地区国民党残余还不甘失败,集中了37个军90万人的部队,妄图以此作为反攻基地。解放大西南,也就成了解放全中国的关键。而早在渡江战役接近尾声的时候,毛泽东就已经把进军西南的任务交给了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第二野战军。”1949年11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进军大西南后,11月10日,黔东南黄平县和各族人民第一次迎来了翻身解放。从当月中下旬开始,在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和驻军部队的密切协作下,黄平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政权接管和党团建设工作。本文就黄平县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党团队伍建设情况作些肤浅的叙录,让我们更加珍视这段来之不易的光辉历史。
党组织建设
1949年11月10日,到黄平接管政权的186位干部中有中共党员76名,其中党员干部69名,党的组织机构有县委、区委和基层支部。全县分设平溪、旧州、四屏、谷陇、重安5个区委,设7个支部,即:县委机关支部、县政府机关支部、四屏区支部、旧州区支部、平溪区支部、谷陇区支部、重安区支部。
黄平县的党组织组建工作连同接管班子是1949年10月5日在湖南芷江召开会议决定的。县委班子由张玉环、刘影、张登文、石光和姚英5人组成。11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1380团解放黄平县城后,14日,县委书记张玉环、县长刘影带领干部到黄平接管民国政权。新中国初期的黄平县,此前受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和压迫,乡村贫穷落后、市场一片萧条,一切百废待兴。对此,县委、县人民政府一方面要进行紧张而繁忙的接管政权、建立人民政府、征粮支前、清匪反霸、减租退押等工作,另一方面还要以党支部为单位组织开展党的各项建设工作。
正当中共黄平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集中精力投入新的社会建设的时候,1950年3月至4月,当地突然匪风四起,政治形势一下子险恶起来,全体共产党员在县委的领导下,率领干部和群众与匪特作坚强的斗争。在中国人民解放军150团的紧密协作下,经过旧州、谷陇、上塘、浪洞、一碗水、崇仁等地的几次战斗,黄平县各乡镇的土匪被基本歼灭,形势开始好转。1950年7月底,县委遵照中央的指示和省委、地委的安排,全县以党支部为单位开始整党建党工作。通过整党整风,全县的党员人数和党支部在不断增加,党的团结和党的组织性纪律性更加增强,党员的质量和党支部的战斗力堡垒作用得到提高,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党的事业很快在黄平县很快发展起来。
第一批新党员 黄平县新的人民政权成立后,各区、乡镇的共产党员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先后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入党积极分子。这些积极分子热爱共产党和解放军,积极为党和人民政府工作,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和党的各项任务的完成作出了很多贡献。他们有的在为民族的翻身解放同反革命匪特的斗争中,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如原四屏镇五里桥村的潘阿响、黄飘乡蒙加村的潘宗礼等,在开展传送剿匪情报和征粮支前中牺牲于土匪的屠刀之下;有的少数民族青年在党的培养下,经过严峻的考验成了人民政府的干部,如后来走上各级党政领导岗位的王朝文、潘学忠、李应凤、杨再荣等。在南下干部的教育培养下,通过实践锻炼,许多积极分子懂得了革命的道理,初步理解了党的宗旨和奋斗目标以及马列主义真理,树立了共产主义理想,主动地真心诚意地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经过组织部门的严格审查,县委负责同志单独谈话,县委集体会议讨论批准,1951年3月5日,黄平县首批吸收了龙维华、毛先庆、倪梦生、潘健武和杨长书5位积极分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51年7月,按照中共贵州省委和镇远地委的指示,县委拟定建党计划要求:一是区委分工负责,重点培养,既要大胆又要慎重,既不要草率凑数,又不要搞神秘主义,每半月向县委汇报一次发展党员工作情况;二是7月至9月要在土地改革等重点乡中,一面进行土地改革,一面有意识地选拔培养党员对象100名,每区20名;三是在准备时期,首先吸收个别积极分子参加团组织生活,进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教育和马列主义基本知识教育以及党员八条标准的学习,加深认识,提高觉悟,使之达到工人阶级先锋战士的条件。通过细致的培养教育工作,同年7月发展了潘学忠、杨再荣等7位党员,9月又发展了王朝文、潘立启、王绍伦等5位党员。
黄平县自1950年8月整风建党到1952年7月,全县共发展新党员17名,培养积极分子131名。这些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在工作中,不怕苦、不怕累,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为总结党建工作经验和查找差距,1952年7月下旬,黄平县委召开全县组织工作会议,学习中央和省委有关组织建设的方针政策,认真领会和贯彻“大胆发展,谨慎吸收”的方针,研究下一步工作措施,拟定了发展计划,会议要求各级党组织要从思想建设入手,公开地大张旗鼓地进行马列主义、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同时要求在县机关每个星期六上午集中上党课,讲马列主义哲学、共产主义社会、党的革命史、党章党纲和党员八条标准,激发非党干部和群众入党的积极性;在农村,党员干部深入农户进行对比教育,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和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罪行,使广大积极分子明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穷人的翻身解放,要想不再受穷受苦,就得紧跟共产党走”的道理。农村教育的重点是克服“分了土地革命到头”的思想。8月至12月,县委举办党员对象培训班4期,815人参加。通过学习、讨论,忆苦思甜,每个积极分子都深入浅出地联系自己的思想作了发言。对在学习期间表现突出的积极分子,县委还将其吸收入党。
第一个农村党支部 1952年8月下旬至9月上旬,经县委研究决定,县委组织部长郭延田率领组织干事王其佑、县委办干部张曰岚以及其他部门抽来的两名干部加上各区组织委员共10人,奔赴重安区马场乡皎沙村开展农村党建试点。选择皎沙村为农村党建工作试点的有利因素是:皎沙村有4个相连的自然村寨,2000人左右,汉族、苗族、革家人口几乎各占三分之一。其中村里还有个从部队入党退伍回来的军人叫潘世祥,另有时竹青等几个积极分子,基础比较好。其次,县城到皎沙只有十多公里,便于联系。经过半个月的组织和筹备工作,皎沙村党支部正式成立,试点达到预期目的。
试点工作结束后,各区组织委员立即向区委汇报。各区根据试点的经验结合各自的实际,在区委领导下,认真大胆而又谨慎地进行新党员发展、建立农村党支部的工作。1952年下半年,全县共吸收新党员149名,其中农村139名,机关10名。加上原有的党员,到1952年年底,全县共有党员195人。新建党支部18个,加上原有的7个支部,全县共25个党支部。这是黄平第三批发展的新党员和第一次正式在农村建立中共党支部。从1952年12月底到1953年6月又发展新党员188名,党支部又增加了9个,全县共有中共党员383人,党支部34个。此外,7个乡成立了党委。党员的发展和各级党组织的建立,为黄平县的接管建政和推动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团组织建设
1949年11月,中共黄平县委指派县委宣传部长石光兼任团县委书记。1950年3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黄平县工作委员会成立,下辖四屏、旧州、重安、谷陇、平溪5个区团委,各区党委书记兼任区团委书记,开展发展新团员和建立团组织工作。
第一批团员青年的发展 1949年11月中旬,旧州区委在紧张的征粮工作中举办了一个征粮短期训练班,旧州中学部分学生被接收到训练班学习,然后分配到红梅、石牛、旧州三乡镇搞征借粮食工作。1950年春节后,参加征粮的学生回校上课。旧州区委根据旧州中学学生杨光亮、卢学琴、石朝伦3人在征粮工作中的表现,决定发展他们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并于4月2日在旧州镇仁寿宫举行了入团宣誓会。之后,在旧州区委的指导下,建立了旧州中学团小组,卢学琴被推选为组长。团小组建立之时,正值土匪围攻旧州城。在区委的领导下,团小组团结徐开志、涂当举、罗安弘、王光泽、潘维智、黄修荣等十余名青年同学,按照区委的指示,进驻区政府参加了四天四夜的旧州保卫战,在战斗中表现突出的优秀青年被吸收加入了团组织。
第一批学校团支部 旧州保卫战胜利结束后,经区委批准,成立了旧州中学团支部,有团员近20名。经选举,杨光亮为书记,卢学琴为组织委员,石朝伦为宣传委员。旧州中学团支部成立后,青年团员勇敢地投入了举办农民夜校、报名参军、抗美援朝等工作,为党和政府接管建政和各项建设作出了贡献。旧州中学团组织的成立和出色的工作,为全县树立了一面先进青年的旗帜。之后,党组织又在黄平中学批准了一批优秀青年入团,其中有青年教师邹玺、姚积凡,学生吴治清、姚积德、潘兴凡、张如慧、刘文科、潘开荣等,并成立了黄平中学团支部。随后,全县各地团组织纷纷成立。在团组织的指导下,黄平县第一个“中国少年儿童队”(“中国少年先锋队”前身)于1950年11月在四屏小学成立。1951年初,四屏小学在少年儿童队的基础上建立了团支部,团员有周济云、解培九、王宗瑶、王瑞珍等。1950年,全县有团总支2个,支部41个,团员609名,专职团干部7名。1951年团县工委先后举办3期团干培训班,近300名团干接受了党、团基本知识教育。
第一次团代会 1953年3月24日至28日,黄平县召开第一次团员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代表165人。会议听取、审议通过了卢泮水《三年来团的工作总结及今后工作意见》的报告,会议决定团县工委改称团县委,选举产生团县委委员13名,郭延田兼任书记,卢泮水、潘建武任副书记。团县委成立后,带领全县团员和青年积极投入党领导的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以及互助组、合作化等运动。许多青年团员在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得到锻炼,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如黄平中学团支部书记吴治清考入高等院校深造后,成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知名大学教授,为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组织建设和团建工作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本和基础,回顾黄平县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党、团建工作,从艰辛中获得收获,从发展中不断巩固壮大,这就是党、团的基层组织在社会基层组织中发挥的战斗堡垒功能。这个定义也充分彰显了我们党抓基层、打基础的鲜明导向和坚强决心。善于抓基层、打基础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一贯要求,也是党历经磨难而不衰、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一个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