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77期 本期25598版 当前B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05-31

漆画:传统与现代碰撞 生活与艺术并行

□本报记者 万里燕

  “工笔精刀摹美人,环姿燕色幻如真。晶莹髹漆千层罩,月里嫦娥羡几分。”小时候读到这首描写漆器的诗句,没见过漆器的我不由对漆器的精美心向往之,后来在博物馆看到了传统的漆器,惊叹于能工巧匠的精湛工艺外,漆器上的美艳图案更令人心折。这些最初依附于漆器上的画在历史长河中渐渐从审美中独立出来,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正式将漆画作为与国画、油画、版画并列的新画种。1984年的六届全国美展中,漆画作为独立画种正式参与美展评选并受到广泛关注。

  相比于近8000年的漆器历史,相比于几百上千年的国、油、版画发展历程来说,漆画显得相当“柔弱”。这个脱胎于漆工艺品的画种,一方面承载了几千年的漆器制作工艺,一方面要以新画种的身份承受现代艺术的审美,漆画的崛起与发展实在是相当不易,但尽管如此,漆画以其材料及创作过程的独特性正在俘获越来越多的人来欣赏及尝试。

  传统漆画的原料是漆树上分泌的天然漆,又称大漆、生漆、土漆、国漆。天然漆初时显半透明的红棕色,厚涂即近黑色,加工后的漆则更黑,古时赞人瞳孔黑亮有神“目似点漆”,即是从漆的这种颜色特性而来。后来人们发现在漆中加入一种天然矿石,漆便由黑变红,于是,黑与红成了漆画的标志性色彩。人们也尝试在漆中加入各种材料来调和漆的颜色,但调出来的颜色始终偏暖。虽然后来的合成漆和人工漆能够表现丰富的色彩,但由于其毒性大及最终效果的呈现不甚理想,并不被漆画家提倡。因此漆画在可用色彩的表现上弱于国、油、版画的。

  成语“如胶似漆”形容两人关系好得如同黏在一起分不开,实际也是从漆的另一特性——粘度高、稠度大而来。由于漆的这一特性,使得在漆画的创作过程中可以加入的材料极大的丰富了。在漆画创作中,除了传统的粘贴蛋壳,还可以粘贴诸如贝壳、玉石、金银、树枝等各种各样的材料,可以说,只要不是特别重的材料,基本上都可以粘贴上去,成为漆画中的一种材料与展现。由于天然生漆粘稠度高,除了粘合众多材料之外,还可以拌入木炭粉、瓦灰、石膏等填充材料进行厚涂与雕塑等。

  漆画由于漆的颜色限制和材料的极大丰富,最终呈现与国、油、版画完全不同的审美角度,她由生活工艺发展而来,又在发展过程中吸取其它画种的艺术表现手法,仅在我国明代黄成著的《髹饰录》中,便记载了包括描绘、镶嵌、刻画、变涂、研磨、泼洒、堆塑等400多种漆艺装饰技法,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各艺术形式的技法都可以在漆画中得以运用与表现。但也正是因为漆画工艺手段过于丰富,很容易让漆画创作者在创作时偏离绘画本性的追求。

  几千年的漆器工艺发展对现代漆画来说,即是财富,也是包袱,如何紧紧根据自身材质语言的特征,来展开漆画自身的美学表现,是当代漆画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5月10日,在贵州美术馆开幕的“材料与图式——2019福建漆画全国巡回展·贵州站”让我们看到了有这么一批漆画家,他们在传承先辈的同时,一直在漆画的材料和图式上进行不懈的探索。他们通过对传统漆艺术的再发掘与再表现,让具有八千年历史的大漆文化展现出永恒的魅力。

  在这次画展上,110件漆画作品展现出来的风貌,完全改变了世人对于漆画工艺性和装饰性的固有概念,福建漆画家在漆画中所探索和表现的绘画性让人印象深刻。紧跟当代艺术审美的绘画语言,由漆画特殊的制作流程表现出来,其效果让人惊艳——有的作品展现了国画的飘逸高雅,但漆的运用让层次更加丰厚,视觉效果更强;有的作品看似如油画的堆积笔触,但较之油画颜料又更为细腻光洁;有的作品展现出版画的纹路肌理,但各种材料的加入又较版画更显趣味性。

  第十一届美展中,漆画拥有了独立展区,这正是漆画作为一个独立画种,越来越广泛被人接受的标志。现在,通过“材料与图式——2019福建漆画全国巡回展·贵州站”的展览呈现,我们可以预想,在更深入分离漆画的艺术性,更坚持漆画的绘画本性,更好的把握时代脉搏,更有力的展现当代绘画语言和理念的前提下,漆画在当代艺术中拥有无限广大的发展空间。这一既古老又年轻的画种,将会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让生活与艺术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