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484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01-10

思州文化自信(上)

□文/图 张维军

  岑巩是一个很古老的名字,虽然它作为县名的历史只有80余年,但它作为一座山的名字,却在思州的历史上存在了上千年,也许比思州更为古老。

  岑巩县古名思州。民国《岑巩县志》载:“思州,始名于唐,开府于明,历史之久,驾乎贵州。”而付梓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的《思州府志·山川》亦载:“岑巩山,府西二十里左,沙立演武场,昔为田宣慰牧马处。”史料表明,思州很古老,岑巩山作为思州的一座名山,是曾经称雄西南、开创思州历史的田氏宣慰使的军事基地。

  民国二年(1913),思州改府为思县,民国十九年(1930)改思县为岑巩县。民国《岑巩县志》明确记载岑巩县名的来历:“因府西二十里有岑巩山得名。”大概先贤们改此县名的用意,是提醒后人不要忘记思州的历史贡献,不要忘记传承和发展思州文化。

  古思州有着1300多年的悠久历史,留下了厚重多彩的文化,这是今天岑巩人值得骄傲的资本和财富,是岑巩人的文化自信之所在。

思州史程辉煌文化灿烂

  历史悠久。岑巩历史可上溯到唐(尧)虞(舜)时期,属荆梁二州,春秋属楚,秦属黔中郡,汉隶武陵郡酉阳阳县,三国吴分隶黔阳县地,隋为清江郡,唐为宁夷郡丹川县、丹阳县,宋为思州安夷县,元为思州安抚司、宣慰司,明为思州宣慰司、思州府,清为思州府,民国二年(1913),思州改府为思县,民国十九年(1930)改思县为岑巩县。思州得名有1300多年的历史。

  广土众民。思州是一个总称,详细说来,有故思州、思州,唐思州、宋思州、元思州、明思州、清思州府等。不同时期的思州有不同的领地和主权,均不能等一。以鼎盛时期的元代思州军民安抚司及宣慰司为例,当时的首府设在岑巩,版图广大,跨越数省,占四川一角,领湖南一寓,辖贵州黔东近全幅。此外还有飞地在广西。人口上千万。据中国著名学者谢振东先生考证,东至湖南包括现在的凤凰、麻阳、芷江、吉首、新晃、新店等县镇,北部抵达四川,领川东的秀山、中和、龚滩诸镇;在贵州省则统辖铜仁、川洞、松桃、梵净、德江、天柱、黎平、岑巩等50余县镇,以及广西的三江、高安等一大片地区,可想而知,元代思州简直成了一个“小王国”。

  民族古老。思州,是“五溪蛮”先民的原始聚居地,即苗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他们长期在这里打猎、栖息、繁衍,直至明清改土归流,才有所变迁,一部分苗族往黄平、台江、凯里迁徙,一部分侗族往从江、广西方向搬迁,还有一部分,则就地隐避,或躲进深山,或改装换俗,表面为汉,暗地为夷。这些夷民都是思州古民“五溪蛮”的后裔。

  人杰地灵。思州自古交通便捷,是中原进出西南的锁咽之地,占据天时地利,中原文化从这里最先传播于黔境。思州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发展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受到历代中央王朝的重视,一些胸怀韬略的文臣武将不断受到朝廷派遣,来到思州镇守经营,作出了较大的历史贡献。如黔中太守田宗显、思州守令田佑恭、思州宣慰使田景贤、思州宣慰副使刘贵、康熙书画名家蒋深、乾隆五省总督张广泗、晚清抗法名将苏元春,他们忠顺朝廷,在西南开疆拓土,改土归流,发展生产,接受并传播中原文化,开辟与振兴思州,安抚一方百姓,为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和社会改革发展作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思州钟灵毓秀,还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本土人物,如晚明兵部尚书郑逢元、晚清爱国名将杨宗墀、思州首善姚复珍、全国著名书画名家聂宝善等,他们都是思州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他们对思州、对中国的历史都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明末清初一代佳人陈圆圆,晚年迷上思州这方适合身体归隐、心灵安顿的神秘之地,将吴三桂余脉保存在马家寨,成为天下奇闻,使思州成为人人向往之地。

  物产丰富。这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有雄溪(从今天的黄平发源自岑巩龙江河口汇于玉屏一段);酉溪(从鹤峰流经秀山汇松桃水注入沅江一段);舞溪(自玉屏以下一段,即舞阳河下游);辰溪(从铜仁发源的锦江下游至辰溪一段);构溪(待考)等五溪及花垣河、清水江、洪江等十几条水系源流,如蛟龙缠尾,贯穿思州东南西北,滋润城镇乡村。这里水土资源丰富,四季分明,风和日暖,盛产水稻、高粱、玉米、大豆、红苕等农作物。土特产有:思州茶叶、桐油、茶籽、五倍子、生漆等等。思州的农特产品,很早就享有盛名,据北宋《太平环宇记》、清康熙《思州府志》、清乾隆《楚庭稗珠录·黔囊》等古籍记载:思州石砚、思州茶、思州水银和思州粮食,曾被定为皇宫贡品。唐朝天宝皇帝的“疟疾”,曾被思州鳌山寺的住持通慧禅师用思州中草药治愈,思州草药因此名扬四海。

  文化灿烂。古思州不愧称文明圣地、文化宝库。这里文化史迹灿若云锦,声动海内外的名牌,有思州文化“三宝”,即思州石砚、思州传世汉砖砚、思州傩戏;令人赞美的思州文化“三特”,即天马云门特大溶洞、水尾将军岩特大溶洞、平庄万佛长廊特大溶洞;闻名遐迩的思州文化“八古”,即思州古城遗址、中木召古夜郎国都遗址、水尾隘门古建筑遗址、鳌山寺唐代古建筑遗址、思阳观音阁古建筑、思阳禹王宫古建筑、龙田万寿宫古建筑、龙田杨泗庙古建筑;使人向往的思州文化“四美”,即美丽的龙鳌河风光,美丽的大树林苗寨风光,美丽的丁家湾侗寨风光,美丽的思州桐林风光;发人深思的思州文化“十谜”,即思阳出土铜锣之谜,大有出土铜鼓之谜,平庄出土古犁之谜,思阳磨湾出土古动物群化石之谜,注溪张家寨古建筑遗址之谜,思州石棺葬之谜,思阳白崖悬棺葬之谜,大有中木召古城建筑遗址之谜,龙田代店摩崖之谜,水尾马家寨陈圆圆墓之谜;使人白案称奇的“思州傩技十二绝”,即上刀山、过火海、捞油锅、踩红犁、掰竹、悬星挂斗、踢刀、放马脚等。如果说,黔东是歌舞的海洋,那么,思州就是歌舞海洋的发源地。

思州文化资源的优势

  思州石砚。思州石砚,简称思砚,古名金星砚,是中国古代八大名砚之一,名传于汉代,唐代即产销于世。思州石砚曾被中外名家如苏东坡、康熙皇帝、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泰国公主诗琳通、周恩来、蒋介石等收藏使用,产品远销至东南亚各国。“飞杨跋扈旧精灵,簸摇陨作蛮溪石;……摩挲便许摘星手,紫端元歙无颜色;吾闻凤珠与龙尾,坡老获之等球璧。”清康熙年间的思州知府、中国书画名家蒋深在《张子枝伯南归索金星石砚赋赠》一文中如此盛赞思州砚。《贵州通志·古迹志·十二·黔囊》称思州石砚:“足以自全,其天令与端、歙腾声,则四方涸泉”。清人刘献廷在《广阳杂记》中说,思州府出金星石,“乃砚林之良者”。清人檀萃称赞思州石砚云:“圆如满月,而青霞掩盖,微射金波,匣以沙楠,雕刻古雅,窗明几净,时发清馨,稀世之宝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周恩来总理三次亲自过问下,几乎濒临失传的思州石砚生产得到加强。1975年思州石砚被国家轻工部、外贸部列为中国传统名牌工艺产品;2003年、2006、2010,连续三届被中国文房四宝协会评为“国之宝”。

  思州傩戏。思州傩创始于东汉永寿元年(155年),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它的产生有其独特性。思州傩源于江西宫廷傩,有别于其它民间傩、寺庙傩,起初属宗教祭祀活动,但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以其欢快的傩舞、傩歌巧妙地打破了宗教教仪的金科玉律,使之成为一种“祭中有歌,歌中有舞,舞中有戏”的传统民俗文化。思州傩保持了宫廷傩戏的特点,为人祈福免灾,酬神了愿,娱人娱神,又称“喜乐神”。思州傩戏受到海内外专家学者关注,他们多次前来调查研究,受到普遍高度评价。日本东京大学傩戏考察团赞为“世界宝贵文化遗产”;台湾清华大学傩戏考察团称为“中国文化瑰宝”;西德、独联体、新加坡、香港学者称为“不可思议的宝贵文化”。思州傩戏还多次被文化部选中到韩国、日本等国交流演出。

  陈圆圆墓。陈圆圆,原姓邢,名沅,字圆圆,又字畹芬,幼从养母陈氏,故改姓陈,明末清初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居苏州桃花坞,隶籍梨园,为吴中名优,“秦淮八艳”之一。她殊色秀容,花明雪艳,能歌善舞,色艺冠时,在当时秦淮八艳中,以美艳与歌艺著称。随着文化旅游的发展,近年来全国多地掀起一股“圆圆热”,如苏州、昆明、南京、上海、贵州贵定、天柱,甚至日本,他们争抢这一神秘魅力资源,借以发展当地旅游经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岑巩县马家寨传出发现陈圆圆墓的消息,曾轰动全国文化界。2010年清史专家前来考证得出肯定答案。2012年,全国清史专家30余名代表在岑巩县召开陈圆圆吴三桂史迹研讨会,认定陈圆圆墓在岑巩县马家寨,全国“争夺”陈圆圆墓的纷争平息,中外游客蜂拥而来。

  中木召古遗址。这里是岑巩县最为神秘的文化遗址和最大的秘境之地,至今无人能够破译它的密码。经中国人民大学、贵州省文物考古所、贵州民族大学等专家学者调查考证,形成了古庄园说、古夜郎国都说、苗疆古城说、元明土司政治中心说等诸多说法,尚无定论。据专家测算,整个庄园从基石、花纹、结构等遗迹来看,属一次性建造。建成这庄园,从取石、清石、运石、砌石、修建楼阁、雕花等,大约需用200万个工日,若以4000个劳动力建造,需要15年左右时间。民间傩文化《通天桥》云:“汉室元年建我夷国,砌石建都中木召,设四十八屯,共四十八姓,号封四十八万夷蹼兵屯,王名四十八庄,神号夜郎之鬼国也。拜陈法祖为夷濮夜郎军师也,百战百胜,血言立天,百万夷民平安之也。”元末,祖籍江西吉安府的刘贵奉诏“平安夜郎、水西、奠服夜郎”,说服思州田氏入贡称臣,因功授思州宣抚司同知、副使。其墓葬老城,后迁至后坝桑坪,中木召刘氏为其后裔。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