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山下谱新曲
——记黎平县肇兴镇厦格村第一书记田自文
□钟家武
“感谢感谢再感谢,感谢领导来驻村。以前修了养鸡场,产业致富挖穷根。田书记呀田书记,你来驻村何打算?想方设法跑项目,一心为民来脱贫……”夜晚的黎平厦格侗寨热闹非凡,鼓楼里的柴火呼呼地烧,村民尹婢转正亮开她的好嗓子一字一句教大家唱自己编的侗歌,歌词里的田书记就是省政协派驻黎平县肇兴镇厦格村的第一书记田自文。
阳春正三月,巍巍麒麟山。2018年驻村的号角吹遍贵州大地,吹开了苗乡侗寨。田自文,一位刚转业到省政协的“老兵哥”,肩扛组织交给的重任,以驻村第一书记的身份来到了黎平肇兴麒麟山脚下一个叫厦格的侗寨。同时,他还担任省政协驻黎平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副队长、黎平县委常委、副县长等职务。
“田书记来了还不到一年,我们村呀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朴实的歌词到群众最真诚的认可,一位第一书记与当地群众共战贫困、共谱新曲的形象跃然纸上……
党建引领:“后进村”蝶变“先进村”
厦格村位于肇兴镇东北部,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2014年由原来的厦格村和厦格上寨村合并而成。刚到厦格,田自文就把入户调研作为自己驻村工作的“打门锤”。在走访中,他听到最多的是反映厦格村和厦格上寨村不和气、村“两委”班子不和谐、干群关系不融洽、群众脱贫意识不强等问题,这些都是“疑难杂症”,连镇党委都觉得头疼。
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面对调研出来的热点难点问题,这位军人出身的第一书记可不信邪。作为驻村工作队副队长,他是县领导,本可以在镇上的宿舍住空调房,每天开车上下班,但他却选择住在了破旧的村委会。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们驻村干部不是来享福的,你不扎在最基层,群众的问题怎么解决?
人们常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为掌好党支部这个“火车头”,田自文也烧了从严治党“三把火”——场所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他主动向省政协申请,争取到2.91万元维修村委办公楼,对接广西湘英物流有限公司获赠2万元,打造村级党建文化,将破旧的办公楼打造成干部办公、群众办事的“暖心屋”。他组织村干、寨老和群众代表建立规章制度,修改村规民约,把不实的作风关进制度的“笼子”。他严格落实村干坐班制,制定每周值日表,使党员干部“正了歪风,接了地气”。
“请大家看展板,在第一书记的带领下,厦格的环境变好了,干部的作风变实了,群众的自豪感出来了……” 5月15日,全镇“党支部建设年”观摩会在厦格召开,厦格村支书嬴文修介绍村情概况,心里满是底气。
驻村半年多,电话联系流动党员60余次、走访干部群众500余人次、召开各类会议20多次、落实整改清单14条……这一连串的数据记载着一位驻村书记的坚守,也见证了一个村的蜕变。
不忘初心:“群众事”就是“自家事”
“作为共产党员,我们不要忘记为什么出发,要时时刻刻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干。”每次党支部会议,田自文总是这样提醒大家,勉励自己。他也确确实实始终把“群众事”当成“自家事”来做。
如何跟群众打交道是门“必修课”,为和群众打成一片,田自文经常深入一线,不断自我“补课”,有事没事他总爱往村头寨尾扎,去田间地头走,到鼓楼寨门看。为推广“一米小菜园”计划,他亲自下地把村委会旁的空地开垦出来种植瓜果蔬菜,既起了示范,又丰富了驻村干部的餐桌。农忙时节,他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帮他们插秧打谷,修埂筑坝。村里修生产便道,他挽起裤腿,搬石运沙,忙前忙后。驻村的同事经常戏谑他——“田书记快成为‘田间地头’的书记啦!”
“嗬,这个护栏搞得好!”“从安排到完工还不到一个月,没想到他们动作这么快。”“这得感谢田书记哦。”……让厦格群众赞不绝口的是厦格进寨公路的新变化。从公路大弯到厦格寨子有1.3公里的水泥路,由于路面只有4米宽,且弯多坎高,给群众出行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田自文每开车走这段路一次就多一份担心——这路不整不行哪!他主动与县农村公路管理局对接,争取到1000米的公路护栏,为群众筑牢安全“生命线”。
每为群众办好一件事,心里就踏实安稳了一些,田自文就是这样的人,用实际行动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承诺。他联系组织诚格小学1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远赴杭州滨江区社区少年宫参与为期一周的研学游活动;他与县教育局对接项目资金30余万元,对诚格小学进行维修改造;他向省政协争取5000元奖励2018年考取大专院校的16名学生,协调1400元对考取高中、中职以上的11名学生进行资助;他争取到37.3万元用于村串户路、消防池维修、公厕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实施了10万元传统村落生产便道项目建设。
在田自文的带领下,驻村工作组共走访群众1158人次,帮助谋思路出点子29个,协调项目24个资金97.2万元,解决困难问题17个,办好事实事34件,化解矛盾纠纷2起。
产销对接:“小鸡蛋”孵化“大财富”
“现在我家一共养了420只鸡,一个月下来能收入5000多元,比在外打工稳定多了。”自省政协办公厅在厦格村开展“1244工程”绿壳蛋鸡养殖项目后,村民兰焕珍成为村里第一批绿壳蛋鸡养殖户。
“1244工程”即“发展1个绿壳蛋鸡产业、为贫困户修建2个鸡舍、养殖400只鸡、每户每年收入可达到4万元”的绿壳蛋鸡养殖模式。为做强绿壳蛋鸡产业,厦格村“两委”成立了绿壳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实行统一鸡苗供应、统一饲养管理技术、统一防疫治疗、统一饲料供应、统一产品销售的“五统一”管理模式,使绿壳蛋鸡成活率和产蛋率大大提高。
“目前,厦格村绿壳蛋鸡产业存栏鸡有7000只,每天产蛋4000枚左右,2018年将再增加16000只鸡,但摆在眼前的却是销售难题。怎么办?”在村党员大会上田自文给大家捋了一下产业规模,也抛出了当前急需要做的“考题”。大家认为,只有做好产销对接,才能让贫困户吃上“定心丸”。
田自文意识到,要做好产销对接,打开销售市场,首先就得做好绿壳鸡蛋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工作。他邀请省绿色食品认证中心负责人和省农业局业务技术人员到基地指导鸡苗孵化、传授绿壳蛋鸡养殖技术,并积极与包装厂商订制特色包装箱,打响厦格鸡蛋新品牌。他充分利用自己广泛的“朋友圈”,争当厦格村的“鸡蛋形象大使”,主动担起销售大梁,引导合作社将绿壳蛋鸡销往省城机关食堂、贵州大学食堂等单位,并联系贵州正丰怡然农业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到村洽谈绿壳蛋鸡养殖合作事宜。
“小鸡蛋”孵化“大财富”,这些“金蛋蛋”就像落在麒麟山下的一枚枚金元宝,给了厦格群众摆脱贫困的信心。今年以来,厦格共销售鸡蛋543件195480枚,实现收入23.46万元。
“脱贫攻坚永远在路上,我们将以绿壳蛋鸡产业为契机,紧紧围绕‘食、宿、行、游、购、娱’六要素做好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动员广大群众开办农家旅馆、打造精品民宿、挖掘民族文化、开发旅游商品,把麒麟山下的厦格村真正打造成肇兴的美丽‘后花园’。”对于厦格的发展,田自文早已谋划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