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482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01-08

基层干部“减负”过年

□吴文诩 向定杰

  岁末年初,又到了各类检查评比、总结汇报、传达部署的关键时期。记者近日在四川、贵州、江西等地采访了解到,各地采取系列“减负”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改进作风永远在路上,受访干部呼吁建立长效机制,让大家把更多时间用在干实  “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这是2018年12月1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我国反腐败斗争形势的最新重大判断。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对反腐败斗争形势作出的判断是——“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从形成“压倒性态势”到取得“压倒性胜利”,标志着我国反腐败斗争成果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转变。

  党的十九大以来,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是如何形成的呢?

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是如何形成的

——全面从严治党启新局

□朱基钗

“打虎”零容忍70余名中管干部接受审查调查

  “要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党的十九大报告用3个“坚持”指明了反腐败工作的原则和方向。

  2017年11月21日晚,中央纪委发布消息:“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副部长鲁炜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审查”。两天之后,辽宁省副省长刘强也应声“落马”。党的十九大闭幕不到一月,三天打两虎的节奏再次释放出反腐败斗争一刻不停的强烈信号。

  2018年1月召开的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明确强调,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收敛、不收手的领导干部,重点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相互交织形成利益集团的腐败案件,着力解决选人用人、审批监管、资源开发、金融信贷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腐败问题。

  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王晓林,贵州省委原常委、副省长王晓光,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赖小民,财政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张少春,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原总经理孙波,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努尔·白克力,公安部原副部长孟宏伟……一大批身居重要岗位却腐败变质的领导干部被接连查处。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已对70余名中管干部立案审查调查。对违纪违法行为的坚决从严查处,形成了强大震慑力,不敢腐的氛围进一步强化。

“拍蝇”不手软查处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近24万个

  “老虎”露头就要打,“苍蝇”乱飞也要拍。党的十九大以来,反腐败斗争进一步向基层延伸拓展,形成全覆盖的强大声势,以实际行动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决斩断一切敢向扶贫资金资源伸出的黑手。

  中央纪委从2018年开始启动为期3年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建立了与扶贫、财政、民政、审计以及信访等部门的全天候、即时化沟通衔接机制,对群众反映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线索,一律优先受理、从快办理、高质量处置。严肃查处贪污挪用、截留私分、虚报冒领、强占掠夺等群众反映强烈的行为。

  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国共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13.31万个、处理18.01万人。

  ——深挖彻查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

  湖南省综治办原主任周符波为涉黑犯罪团伙提供帮助受到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涉嫌犯罪问题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山西黑恶势力头目“小四毛”案,包括该省监狱管理局原局长王伟、省人民检察院原副巡视员贾文声等在内的90余名公职人员被查处……

  截至2018年11月底,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11829起,给予党纪政务处分8288人、移送司法机关1649人。

  ——以霹雳手段严厉惩治“蝇贪”“蚁腐”。

  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国共查处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23.87万个,处理31.60万人。2018年1月至10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监督举报曝光专区”分4批集中通报曝光了64起典型案例,充分发挥教育警示震慑作用。

“猎狐”不止步追回外逃人员4997人

  2018年11月30日,外逃13年的浙江省新昌县原常务副县长姚锦旗从保加利亚被引渡回国。这是国家监委成立后引渡“第一案”,也是我国首次从欧盟成员国成功引渡涉嫌职务犯罪的国家工作人员。

  2018年6月,中央追逃办发布50名涉嫌职务犯罪和经济犯罪外逃人员有关线索公告,曝光他们目前的可能居住地,对外逃人员再次形成强烈震慑。

  7月11日,外逃17年之久、涉案金额4.85亿美元的巨贪、中国银行广东开平支行原行长许超凡被强制遣返回国。

  8月23日,国家监委、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外交部等联合发布《关于敦促职务犯罪案件境外在逃人员投案自首的公告》,向外逃人员发出限期投案自首的通牒。

  劝返、遣返愈发成熟,引渡不断加码加力,外逃人员纷纷落网。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1月30日,我国已先后从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追回外逃人员4997人,其中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1015人,追回赃款105.14亿元人民币,“百名红通人员”迄今追回56人。

  在追逃成果捷报频传的同时,一系列法规制度相继建立,我国反腐败合作“朋友圈”越来越大,反腐败综合执法国际协作不断推进。

  2018年10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建立刑事缺席审判制度,为加强境外追逃工作提供有力手段,规范和完善我国刑事司法协助体制,填补了刑事司法协助国际合作的法律空白。12月13日,国家监察委员会和澳大利亚联邦警察签署反腐败执法合作谅解备忘录,这是国家监委成立后首次同西方国家签署反腐败执法合作文件。

反腐败国家立法通过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2018年3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

  监察法是反腐败国家立法,它的制定出台,为反腐败工作开创新局面、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提供了坚强法治保障。

  监察法明确将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纳入监察范围,同时赋予监察机关在调查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时可以采取的谈话、讯问、询问、查询、冻结、留置等措施,并对监督、调查、处置工作程序作出严格规定。

  在监察法通过3天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在北京挂牌成立,一个党领导下的全新反腐败工作机构成立。

  党的十九大后,巡视利剑再次出鞘。十九届中央第一轮巡视已完成对40个地方、单位的巡视监督,第二轮巡视——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首次聚焦一个主题对26个地方和单位进行了政治体检。

  与此同时,中央、省、市、县四级巡视巡察工作体系更加完善,利剑直插基层。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共对2120个党组织开展巡视,市、县两级党委共对12万个党组织开展巡察,发现各类问题97.5万个。

  近期,中央办公厅又印发《关于深化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派驻机构改革的意见》,对改革派驻机构领导体制、完善派驻监督工作机制、拓展派驻全覆盖范围、提高派驻监督全覆盖质量等作出全面部署,擦亮监督“探头”,为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

  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协调衔接,“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随着党的纪律检查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反腐败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标本兼治综合效应更加凸显,为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提供了坚强保障。

  (据新华网)事、出实绩上来。

22个工作总结合并1份132项督查考核缩减大半

  接到记者电话时,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金山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杨晓利和同事正迎着凛冽的寒风,查看新修的水泥路。她说,虽然天气较冷,但为老百姓做点实事,心里暖和。

  杨晓利说,按照以往要求,她所在的乡镇纪委除了一份年终总结外,其余每项工作还必须有一份年度总结,涉及案件查处、信访工作等多方面。“今年有了新规定,报送给区纪委监委机关各单位的半年、全年等22项工作总结,全部合并为一份。”

  同样感受到“减负”的还有江西省庐山市蛟塘镇副镇长周孙斌。他介绍,过去由于填表报数多,经常困在办公室。随着不必要的检查逐渐精简,现在一个星期能够去贫困户家一两次。

  2018年10月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通知》明确,要严格控制总量和频次,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原则上每年搞1次综合性督查检查考核,同类事项可合并进行,涉及多部门的联合组团下去,防止重复扎堆、层层加码,不能兴师动众,动辄对着县乡村和厂矿企业学校,影响地方和基层的正常工作。

  对标中央要求,各地开展了专项整治。2018年11月以来,江西省委有关部门派出多个暗访组,深入脱贫攻坚“前线”,不打招呼、不搞陪同,针对基层干部群众反映的脱贫攻坚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开药方”;湖南省长沙市委近日也对违规开展燃煤污染整治工作督查的市发改委通报批评,并责令其书面检讨,而长沙市某区原本年底全面铺开的132项督查考核项目也压缩至25项。

招专人整材料“留痕” 村干部忙于接待像“演戏”

  记者采访发现,各地积极采取措施为基层“减负”的同时,仍有一些乡镇街道、村居社区,为了达到全程痕迹、应付各类检查,专门招聘人员从事资料收集、归纳工作。

  “面上的督查检查少了,干部实际负担仍然挺重。”西部某省一位乡镇党委书记表示,最近正在做贫困户“四卡合一”工作,即要把政策明白卡、贫困户基本信息卡、帮扶工作记录卡、贫困户收益卡合并到一本手册,以前贴在贫困户家外墙上的标识牌也要更新。“每一次调整,都涉及到资料。”

  西南某省一位村支书表示,现在最烦的就是“痕迹管理”,什么都要拍照、归档。村委会总共7人,其中招的4名大学生主要负责整材料,一年用坏2台打印机。“有一次集中在办公室弄,材料桌上放不下,就扔在地上,后来晚上累了,有的人就直接睡在了纸上。”他苦笑着说。

  一所只有5名老师、20个学生的农村小学,为迎接前段时间的专项复检,专门设了一间资料档案室。校长拿出钥匙打开房门,只见里面摆着开展各项活动的照片展板,桌上整齐排列着各类奖牌、资料,其中各类办学台账将近30本。“虽然是抽查,但都要做的。”这名校长说,幸亏最终没有被抽到,不然会更累。

  除了整理材料让基层干部烦恼之外,一些“示范点”的接待考察、检查过多过滥也有待规范。

  “一般点的考察接待、督查检查确实在减少,但是‘示范点’迎来送往仍然较多。像走马灯一样,有时候一天就要接待五六拨。”一名乡镇党委书记坦言,基层干部群众对此形象地比喻说像登台演戏,村干部接待多了,每次介绍情况“台词”也越来越熟。

整改没有“休止符” 盼长效机制遏制“回潮”

  受访干部表示,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顽疾,不可能一蹴而就,既要拿出更务实的举措打好“攻坚战”,更要一以贯之打好“持久战”。

  ——出台制度规定,压缩弹性空间。为减少“文山会海”、频繁检查,很多地方进行了诸多探索。如贵州曾实施为期15天的“无会期”,省委省政府不召开重大会议,不开展重大活动,省直有关部门也不召开让市县参加的专题性会议,集中精力聚焦脱贫攻坚。“中央文件规定,对县乡村和厂矿企业学校的督查检查考核事项要减少50%以上,这是从制度上压缩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滥发生的空间。”四川省大竹县委书记何洪波说。

  ——管住关键少数,建立负面清单。不少干部认为,之所以基层工作会陷入形式主义,部分是上级部门的官僚主义、层层“甩锅”所致。记者了解到,《贵州省2018年度贫困县专项评估检查工作方案》指出,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机制,凡出现超标准接待、做展板、拉横幅、收受土特产等加重基层负担行为的,将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人。

  ——激励干事创业,完善容错问责。基层情况千差万别、各不一样,作为“最后一公里”的执行者,要勇于探索、敢于担当,积极干事创业。一些干部提出,要给干部干事创业创造更宽容的环境,不能过度依赖问责来推动工作,应完善相关体制机制,让容错纠错机制落地,为基层干部创业干事“撑腰鼓劲”。

  (据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