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4598版 当前B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11-23

贵州:留住一江碧水 赢得一方富美

□本报记者 田锦凡

  2017年10月底,国务院扶贫办公布全国26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国家级贫困县赤水市(县级市)名列其中,成为全国首批、贵州首个全域脱贫的地方。

  日前,贵州林业部门发布9个市(州)、贵安新区和88个县(市、区、特区)年度森林覆盖率指标统计监测结果,赤水市森林覆盖率达82.77%,位居全省第一。

  时隔一年,这两项看似内容并不相关的公示,背后却与一条充满传奇色彩的河流——赤水河紧密关联。红军四渡赤水的“英雄河”、长江一级支流上唯一无筑坝的“原生态河”、沿岸布局数千家酒企的“美酒河”,是当地人依恋赤水河而赠予它的美称。

  至今,80余年前红军四渡赤水的传奇精神仍在赤水河畔发酵:从贫困到小康,自然禀赋不算发达的赤水之所以上演经济奇迹,正源于守好了发展、生态两条底线。

  旅游“热”,无疑能佐证这种演变。赤水市旅游发展有限公司2013年仅收入1000余万元,但去年底这个数字增至4亿元。去年,赤水共接待游客1634.0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85.1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6.08%、36.77%;今年1至7月,全市已接待游客1155.7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20.36亿元。

  事实上,先后获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国际休闲旅游城市、国家生态市、中国十佳绿色城市的赤水,近些年为保护一方绿水青山下了很大功夫:造林绿化70余万亩,实施土地整治项目80个4200公顷;执行永久禁渔制度,建成增殖放流站等设施,投放鱼苗逾200万尾;治理水土流失931平方公里,每年减排泥沙量近400万吨……

  发展与生态在赤水相融,是贵州努力为长江上游筑起一道天然绿色屏障的真实写照。

顶层设计:“织”牢防护网

  2015年端午节,销声19年的龙舟赛重新出现在赤水河赤水段上,百余名队员奋力挥臂划桨,河道两侧一时锣鼓喧天,引得河岸观众喝彩连连。

  这条“母亲河”自此给人们带来欢愉,还得从贵州省人大出台实施《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说起。

  公开资料显示:全长445公里的赤水河,在贵州境内流经毕节市七星关、大方、金沙及遵义市播州、桐梓、仁怀、习水、赤水8个县(市、区),贵州段干流河长335公里,流域面积11390平方公里,覆盖人口378万人。

  综观全国,赤水河流域是旅游资源较为富集地区,数量多且质量较高。除了自然景观,沿岸的茅台酒厂、特色古镇及红军四渡赤水等均广为人知。但该区域农业人口过多,生态环境压力极大,而“九龙治水”的行政管理体系难以有所作为。

  始于2009年,遵义在赤水河流域启动实施“河长制”管理,打出由所属市、县、乡三级政府负责人层层推进的“组合拳”。同年11月,贵州省人大调研组深入赤水河沿岸的遵义、毕节,重点考察当地经济社会、生态保护、污染防治、文化遗产等工作。

  2011年7月,贵州历史上首个流域环保地方性法规——《贵州省赤水河环境保护条例》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它对赤水河流域的保护原则、管理体制、规划与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与环保、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文化传承与保护等作出详细规定,为加强流域保护、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

  随后,针对赤水河流域生态环保的顶层设计频频亮相:2013年,《贵州省赤水河流域环境保护规划(2013-2020年)》《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获批实施;2014年,《贵州省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将流域划分为生态环保、恢复、控制3个功能区,严格落实红线要求。《贵州省赤水河流域农村污染合力整治制度工作方案》《贵州省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和恢复制度工作方案》《贵州省扩大生态补偿改革试点工作方案》《贵州省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工作方案》《贵州省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试点工作方案》等细化政策,则将以赤水河为试点示范、针对流域治理开方下药的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推向深入。

  2013年以来,《关于在赤水河流域贵州段实施环境保护河长制的通知》《贵州省赤水河流域环境保护河长制考核办法》等红头文件,使“河长制”成为贵州护航赤水河的常态。2017年3月全面推行“河长制”至今,全省3000余条河流已设置“河长”22755名。

  在省级政府推动下,按“保护者受益、利用者补偿、污染者赔偿”原则,毕节、遵义两地还逐渐建起上下游区域间横向的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机制。遵义市、仁怀市法院分别成立“环保法庭”,遵义市公安局成立环保侦查队伍,建立完善了流域环保司法体系。

  法规先行、机制创新甚至延及毗邻地区和流域。据最新消息,贵州遵义、四川泸州两地检察机关日前启动赤水河流域司法保护协助机制,拟于本月至明年6月联合开展打击赤水河流域破坏环境资源违法犯罪专项监督活动;一周前,渝川滇黔4省(市)检察长又联合签订了《关于赤水河乌江流域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协作机制的意见》。

携手护河:功夫在“岸”上

  在习水县习酒镇,由习酒公司垫资800万元修建的生活污水处理厂,每天可处理2000吨来自当地2万居民的生活废水。2013年11月建成投运以来,经赤水市环境监测站监测结果显示,外排废水中化学耗氧量、氨氮等指标均达一级A标准。

  这是企业自身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的一个缩影,彰显了众多酒企对赤水河生态保护的责任与担当。不过,它们亦曾经历认知、转型过程的阵痛。

  据了解,赤水河流域是长江经济带最重要的制造业集群之一,流域工厂总产值高达数千亿元,仅贵州段就分布着上千家白酒工厂。每年重阳节后至次年端午节前,赤水河沿岸的酒厂都会大量取水、投料、烤酒、取酒……此流域成了全球首屈一指的优质白酒产区。

  酒产业是赤水河沿岸地区的重要收入来源。生产1吨白酒需100吨用水量,但过去一些白酒生产企业“无证取水、无序取水、无偿取水”,导致沿河取水量加大,河道水量逐年减少,水质亦呈下降趋势;一些无证经营的生产厂家,废水、废渣未经处理便直排赤水河。

  教训显然是深刻的:2012年左右,酒企每年向赤水河排放的360余万吨生产废水,使其干流茅台镇以下中游部分断面未能稳定达到3类水质,局部已成4类乃至劣5类水质。

  优良水质的河水是最重要的酒品原材料。“醒水”的酒企们深知,没有赤水河的清澈,就酿不出一坛好酒。“如果没有赤水河沿岸健康的生态系统,茅台酒就不会存在。可以说,这条河是茅台的命。”贵州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李保芳表示,赤水河河谷作为茅台酒原产地,千百年来形成的独特原料发酵微生物群及周边气候条件,共同酝酿了茅台酒的独特口感。

  基于此,包括贵州茅台在内的诸多酒企,迅速自觉加入保护赤水河生态之列。为确保一河清水永续,茅台集团从2014年起、连续10年每年出资5000万元,用于设立赤水河流域生态环保基金;投资4.68亿元建成5座污水处理厂,开全省先河聘请第三方公司负责管理,污水处理后排放标准高于《发酵酒精和白酒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目前,赤水河沿岸包括茅台集团等60家企业均采取付费方式,将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营、维护委托专业化第三方机构完成。实行产污、治污分离,较好地解决了原有污染治理设施工艺落后、能力不足、运行维护管理效率低、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等突出问题。

  今年6月,包括茅台集团在内的赤水河沿岸4家酒企,携手开展旨在反哺赤水河上游的“走进源头·感恩镇雄”活动,捐资2400万元支持源头群众脱贫攻坚;同时,还在当地种植竹林、建设垃圾池、修建清洁厕所、资助贫困学生等。

牢守底线:做足“水”文章

  七星关区清水铺镇橙满园村村民石祥伦没想到,几年前家里退耕还林引种的脐橙树,能给全家带来近40万元的年均收入。

  石祥伦种上“致富树”,是贵州实施赤水河流域生态涵养工程的典范之一。在加强流域生态保护之时,当地更关心的是通过“生态美”促成“百姓富”。正是有了一个个类似橙满园的村寨妆点,才使赤水河“美貌”与“财富”兼具。

  有专家认为,绿色发展的内涵之一是生态产业,农业本身也应朝生态化、有机农业方向发展,否则其污染有时比工业污染还可怕。因此,在对工业、城镇化的控制之外,还需发展一些更生态的产业。

  几年前,看准赤水支持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之机,在外务工已小有身家的范家正毅然返乡,投资1亿元流转1500亩山坡发展石斛种植、加工。得益于赤水河河谷高温高湿,只要用卡钉把石斛苗固定在密度疏松的丹霞石上,它就能自然生长。

  范家正并未只打自己的利益小算盘,当地40户贫困户也在利益联结机制下入股基地。“乡政府争取到100万元扶贫资金作为股金,基地拿出300亩石斛收益的七成给贫困户分红,每户保守收益有3万元。”他介绍说。

  在赤水市委书记况顺航看来,“护一方生态”与“富一方百姓”并非一对矛盾体。这个生态环境指数稳居贵州前列的地方,近年来并未盲目引入重工业项目;而是围绕旅游业、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做精山水文章,着力推动农旅融合。

  2016年5月,遵义投入45亿元、全长160余公里的全国首条河谷旅游公路——赤水河谷旅游公路正式建成运营,融路、景、旅、产于一体,使赤水河畔的土城、丙安等文化古镇获得了新生。

  为保护赤水河,这些年土城古镇吃了不少“苦”,“这也不让干、那也不能建,乱排更不行”。但苦尽甘来,河岸变美、河水变清,生态保护给了经济发展底气。“现在才体会到,保护好了生态,还真能当饭吃。”当地一位干部说。

  走进丙安古镇,游人们不禁沉醉在竹编、油纸伞等传统工艺制作及独竹漂等非遗、红色文化记忆中。镇里一家饭馆的老板娘说,他们两口子看中家乡的旅游发展优势,便从外地回来开办饭馆,年收入可达40万元。吃生态“旅游饭”、发生态“旅游财”,自己对未来也有了更多梦想。

  目前,赤水旅游已拥有4张名牌:瀑布、竹排、丹岩、古镇,它们无一不与赤水河相辅相依。多年放弃可能带来污染的工业项目,有效保护了一河碧水。而越来越干净的河水,正用自己的方式回馈两岸。

  60岁的复兴镇村民帅必翔,就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2014年,他“洗脚上田”开办休闲农庄,从农民摇身变成老板,还聘请4位村民当厨师、服务员,为来往游客提供就餐服务,实现年收入30余万元。

  在赤水河流域,类似帅必翔的人不计其数。如今,沿着赤水河两岸行走,犹如走进一条绿色长廊,每天傍晚都会成为当地民众休闲养身的必走之路。

 

赤水河被外界赞誉为“美酒河”。(资料图)

赤水河谷旅游公路沿线建自行车道,满足了游客的休闲、健身需求。(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