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76期 本期2459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11-23

同饮一江水 共谱奋进曲

  从官方到民间,让云贵川三省前所未有地共同牵挂多时的,是一条自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蜿蜒445公里的赤水河。

  在汇入激扬奔腾的“母亲河”长江之前,它的使命是滋养、灌溉三省四市16个县(市、区)数百万人口及无限生灵。千百年来,这片空谷幽林静谧而祥和。

  人们对赤水河的依恋,让它拥有了“英雄河”“美酒河”“美景河”“生命河”“原生态河”等诸多美誉——名曰英雄河,因红军四渡赤水跳出重围,它见证了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名曰美酒河,因其酝酿了茅台、郎酒、习酒等名饮,堪称华夏美酒之佳窖;名曰美景河,因流域两岸云山高耸,古风新景美不胜收;名曰生命河,因其是长江珍稀水生生物的巨大生命密码库;名曰原生态河,因它是长江上游唯一一条干流无筑坝、可自由流淌的一级支流。

  然而,就是这样一条充满传奇色彩、魅力四射的“明星河流”,在美国作家哈里森1986年完成的历史名著《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里,却呈现出另一番尴尬景象:“赤水河与以往一样仍是一条浑浊、缓缓流动并令人望而生厌的小河,茅台是一个又脏又乱的小村镇。”

  直至本世纪前十年,赤水河依旧一身“伤痕累累”:流域贵州段的90多个乡镇,除茅台镇有一个污水处理厂外,其余均无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每天数万吨生活、工业污水直排河中;加之沿岸企业无证取水、过度取水及植被覆盖率较低等,径流量连年减少。

  毋庸置疑,这是所有关注、热爱它的人们不愿看到也难以接受的。于是,贵州官方率先发出了“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赤水河”“谁破坏谁就是千古罪人”的警醒和呼声。

  诚然,云贵川三省曾分别为此做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但生态环境保护、区域经济发展这对“孪生兄弟”的交缠纠葛,让仅凭各自一己之力显得步履蹒跚。更为棘手的是,贵州境内仅占赤水河的62.3%,另有12%在云南、25.7%在四川,三省治理观念及方式一时难以协调。同时,河流上游地区相对贫困,农业人口过多使环境负荷过于沉重,石漠化、水土流失日益严重;而中下游包括白酒在内的工业企业无序取水、随意排放,一度使水质跌出三类标准。

  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共识并渐入人心,当“建设美丽中国”被写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守护一条赤水河到底有多难?

  无破则不立。得一江水清,靠上下游共治。首先在贵州省内,流域上游地区毕节自2011年以来,关停取缔煤矿、水泥、制砖、酿酒企业80余家,退回、暂缓审批、否决选址不合理项目50余个,绿色发展使每年从该市流出的赤水河水质达2类以上;为补偿毕节因生态保护放弃的发展机会,遵义、贵州茅台集团从2014年起,连续5年给予该市1亿余元生态补偿金,后者则用于赤水河流域环保设施建设、绿色产业发展。

  “上游是茅台,下游望泸州。船到二郎滩,又该喝郎酒。”前人生性好饮,实因这条河除了给予沿岸人民生态美景,奔流的河水还催生了多种美酒和财富。而水的流动、柔和及无界特性,亦带给后人以启示:治水,须跨越区域限制、打破行政藩篱。

  从2013年起,针对赤水河污染问题,贵州联合云南、四川建立“数据共享、信息互通、联防联治”保护机制,探索省界断面、分水线及石坝河等跨界支流污染问题的解决方案。

  如今5年过去,一条古老的河流并未走向毁灭、而是迎来新生,全赖地处流域上下游的三省四市已然聚指成拳,通过创新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养老事业、旅游等第三产业,共建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示范区,带动流域内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不仅如此,在中办、国办印发的《按流域设置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机构试点方案》中,赤水河还是唯一开展跨省试点的流域。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的成功典范,亦为整体联动、统一规划、合力保护的先行探索。唯有如此,方可使赤水河流域永远惠泽子孙万代。而在此过程中,民革中央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悉心指导实属关键、概莫能外。

  譬如,民革中央与三省政协达成重要共识: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专题报告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发展情况;联合向全国政协提交编制《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示范区总体规划》提案;建立赤水河流域4市“中国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发展推进会”轮值承办制度;建立赤水河流域云贵川三省省、市、县三级河长制及政协主席联席会议制度。

  得益于民革中央“撑腰”,云贵川在共同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先行先试、大胆创新、务实行动,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三省经验”,响亮发出了“赤水河生态保护之声”,向中国乃至全球提交了一份独特而厚实的生态文明建设“三省样本”。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生态文明,人类共建。当下,百姓富、生态美正在云贵川三省毗邻处完好交融,使奔腾不息的赤水河涌向新未来。

执笔:田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