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冈“请缨桥”
□文/图 胡启涌
在今距杭瑞高速公路凤冈收费站500处的老木桥,1940年曾被凤冈县国民政府更名为“请缨桥”,以纪念凤冈人民在抗战时期,组建“抗日志愿兵团”奔赴前线同赴国难的爱国悲壮。可惜旧桥已毁,“请缨桥”三字早已无存,为了记住那段抗战岁月,2017年7月7日,在全面抗战80周年之际,凤冈县人民政府在原址竖立了“请缨桥”碑,向世人再次讲述那段难忘的抗战往事。
县长陈势涛组团效力抗战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凤冈民众抗日激情高涨如潮,县长陈势涛(黄埔六期生,广西人)到省城贵阳向时任省主席吴鼎昌陈述了凤冈民众的抗日热情和决心,并申请成立“军政部镇遵师管区凤冈县志愿兵团(简称‘凤冈抗日志愿兵团’)”,吴鼎昌对陈势涛的申请立即作出批准。1939年秋,筹建“凤冈志愿兵团”工作启动,陈势涛委以凤冈自卫总队副队长黄国良、兵役科科长周勋烑牵头办理“凤冈抗日志愿兵团”的具体工作,县长陈势涛于当年8月亲拟布告号召全县青年请缨杀敌报国。
布告全文如下:
贵州省凤冈县政府布告
照得我国自发动对日战争以来,于兹两载,何物倭寇,兽焰益张,残暴野蛮,罔恤正义;霸占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奸淫我妇女、掠夺我货财、焚烧我田园庐舍、轰炸我文化都市;血肉横飞,惨无人道。我前线忠勇将士,以及沦陷区域同胞之受其毒害者,不可计数。仇深似海,不共戴天。而暴敌得寸进尺,贪得无厌,迹其用心,非尽吞并我国家,消灭我种族不止。五千余年之华胄将亡,□万方里之神州欲裂。我若不全国上下决心抵抗,实不足以救亡图存,而能侥脱牛马奴隶之痛苦;盖及今而自动参加,尚可建杀敌御侮之功。昔少康以“一族兴夏”,楚民以“三户亡秦”,尚能聚国民之义愤,萃志士之心力,何难外催暴敌,内扫逆氛。若坐待敌寇来临,受其荼毒蹂躏,则祗有俯首贴耳,听其宰割,实再无入伍杀敌挥手还击之余地,此国内明达忠勇志士,所以乘机奋起,自动请缨者轰动全国。而本县王督练员银州,暨各志愿壮士,亦激于义愤,奋起请缨,斯真民族英雄,不愧为我神明华胄之好男儿、真汉子,诚足为青年先导,志士楷模。凡我亲爱同胞,自当踊跃输将,慷慨报名,赓续继起,共站在三民主义旗帜之下,本抗战达□□□□,努力奋斗,为国家立驱除异族之殊功,为个人建伟大光荣之事业,正在此时,机会难再。本县长幼秉庭训,壮习戎机,毕业于黄埔军校。十余年来,追随我蒋委员长,南征北伐,久历戎行,生死早置度外。于兹空前国难,大敌当前,执戈御侮,曷敢后人,捍卫国族,当仁不让。现自愿呈辞本兼各职,与同时请缨之本县自卫总队黄副总队长国良,本府兵役科周科长勋烑,及各公务人员,亲率我忠勇志士,编组凤冈志愿兵团,驰赴前线,驱彼丑虏,还我山河,效明太祖之“驱逐元胡”; 岳武穆之“穷歼金寇”。以我宝贵之热血,建筑卫国御侮之长城。跃马扶桑、“黄龙痛饮”;同立伟绩,万古名标。最后胜利,指顾可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志士,盍兴乎来!为此布告全县各界民众一体周知。
此布。
中华民国二十八(1939)年八月 日
县长 陈势涛
凤冈抗日志愿兵团建制
凤冈县国民政府的招兵布告贴出后,凤冈青年踊跃报名,不久一个团的兵力悉数编定,凤冈抗日志愿兵团便在全省率先成立。当时凤冈志愿兵团的建制是:
团 长(上校)陈势涛。
副团长(上校)史肇周、轩铁仙(中校)、王锡铭(少校,安徽人)。
第一营营长(少校)周勋烑,下辖1至5连(连长姓名不详)。
第二营营长(少校)王超,下辖6至10连。第6连连长(上尉)杨德清、第7连连长(上尉)朱克伦、第8连连长(上尉)苟启虎、第9连连长(上尉)史本智、第10连连长(上尉)田 涛。
第三营营长(少校)史信昌,下辖11至15连。第11连连长(上尉)王敬安、第12连连长(上尉)颜质彬、第13连连长姓名不详、第14连连长(上尉)胡徽猷(凤冈永和镇人)、第15连连长(上尉)方 刚。
学宣队队长(少校)薛世钦(安徽人),下辖1至3区队,每区队3个班,每班15人(区队长姓名不详)。
志愿兵团共有官兵1500多人,其薪饷、粮食、械弹、衣被等军需,全由军政部统一发放。志愿兵团组建后,团部设县政府,一、二、三营分别在城区、偏刀水(今琊川镇)、绥阳场(今绥阳镇)集中军训,学宣队驻扎朝贺寺(今凤冈第一中学)。
将老木桥改为“请缨桥”
1940年农历的正月14日,凤冈县政府组织志愿兵团在体育场举行誓师大会,当天,全城到处张贴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爱国标语。誓师大会隆重庄严,首先举行了“凤冈抗日志愿兵团”团旗授旗仪式,大会上还有爱国人士代表和政府要员作了抗日时事报告,鼓励全团官兵奋勇杀敌,把团旗插到日本的富士山上去,为中国、为凤冈争光。接着,团长陈势涛领读誓词,全团官兵进行宣誓。
晚上,全团人员在操场演出了由县政府秘书陈士烈编写的话剧《请缨杀敌》,演出时间历时两个多小时,产生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农历正月15日是传统的元宵佳节,全体官兵与县城居民及政府人员聚集一堂,在县政府大院前的坝子里进行焰火联欢。正月16日(即2月23日)拂晓,“凤冈抗日志愿兵团”1500多人整装待发,政府人员、县城居民夹道欢送,高呼着“欢送志愿兵团出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打日本”等抗日口号,还点燃鞭炮,氛围异常热烈。“凤冈抗日志愿兵团”的1500多人,个个精神抖擞,穿着清一色的黄军装,在团旗的引领下迈着雄健的步伐,告别乡亲,走过城南的老木桥往湖南方向进发。
嗣后,凤冈县国民政府为了纪念“凤冈志愿兵团”出乡抗日的壮举,便将城南的老木桥更名“请缨桥”,并在石拱上书刻“请缨桥”三个大字。可惜的是,后来“请缨桥”三字石刻被损坏,旧桥已毁,随杭瑞高速公路的开通,为适应需要在离旧址100米处又建一座新桥,人们又称之为老木桥。
出乡抗战洒热血
1944年3月1日,“凤冈抗日志愿兵团”开赴湖南经过思南县时,受到当地政府和民众的隆重欢迎,思南县各界还为志愿兵团举行了欢迎晚会。3月3日,志愿兵团离开思南,经印江到铜仁,在铜仁休整10余天后才步行到了湖南省芷江。
据当时志愿兵团第3营7连3排的凤冈县新建镇人朱光表2005年7月27日回忆:“志愿兵团在芷江的一个叫‘中方’的地名,天天练操。训练很苦,学射击,练枪法,实弹打靶。眼看部队就要上前线了,当官的有不少人开了小差,如副团长史肇周、第三营营长史信昌父子便拖枪回到了凤冈。”1944年8月初,部队向长沙进发,经洪江、邵阳、湘乡到湘潭,再乘船到长沙。
是时,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指挥的第二次长沙会战已开始,志愿兵团到长沙后,驻在浏阳附近。不久第九战区长官部决定将“凤冈抗日志愿兵团”拨归国军第四军(军长欧震),某天,志愿兵团全体官兵集合在浏阳附近的一个草坪上,第四军参谋长刘之泽向全团官兵讲了话,讲话中他鼓励大家英勇杀敌,消灭日本鬼子,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彪炳青史。然后宣读军部命令,取消了“凤冈抗日志愿兵团”番号,全部划入国军第4军序列,其中第1营划入张德能的第85师;第2营、学宣队、团部划入陈荣机的90师;第3营划入柏辉章(遵义人)的102师。
就这样,凤冈籍的1500多名热血青年全部投入了第二、三次长沙会战。
抗战老记忆中的“志愿兵团”
1999年,作为台属的凤冈县琊川镇人蒋世福去台湾看望伯父蒋学贵,在台湾期间,蒋世福还看望了1949年到台湾的凤冈籍老兵谭瑛(谭克玉)、刘俊价、刘清文、田维源、谭孝先、张治高、冯开定、胡某某、龙泉镇籍胡友亮。
据这些留台老兵回忆: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他们在凤冈县琊川区(今琊川镇)参加了“凤冈抗日志愿兵团第二营”,第二营长王超就是琊川区的区长。组建第二营后,王超不但在琊川区向地方绅士筹集资金,还到当时的蜂岩乡、王寨乡等地筹款。并下令将琊川刘兴家的一丘10多亩的大田作为第二营的训练场(今琊川仓库处),每天有应征的几百人在大田里操练。期间群众积极出钱、出粮、出力,还有人给第二营送柴、挑水。第二营离开琊川的头一天,第二营在训练场用几张大桌子搭起了宣誓台,营长王超站在台上举起右手,几百新兵在台下也举起右手。王超喊道:“还我河山,浴血奋战,赶走日本,重建家园”,台下齐声响应。
据老兵回忆,1940年正月初,第二营身穿灰色军装,背着背包,背包上捆着草鞋,肩上扛着上有刺刀的步枪离开琊川。当时欢送的群众有1000多人,排成两行,挥着旗帜,将煮熟的鸡蛋放在出征战士包里。现场有奶奶送孙子,母亲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姑娘送恋人的。女学生们蓄着短发,穿着统一的学生装,走在出征队伍的后面,整齐地挥着红旗,高呼口号:“神圣领土不容侵犯,大好河山不容霸占!”“打倒小日本!”“宁愿战死也不当亡国奴!”的口号声此起彼伏,人们一直将出征队伍送到徐家碾房才回去(现距琊川镇街上2公里处)。当天,第二营到凤冈县城与第一营、第三营会合。
第二营应征青年张利元当时已结婚,离开琊川镇时,妻子聂素贞背上两岁零21天的女儿张兴碧送丈夫出征。后来部队出黔入湘后,编入国军第74军58师173团2连,在1944年的第四次长沙保卫战之“宁乡战役”中不幸牺牲。妻子聂素贞1972年回忆:“丈夫张利元1940年1月离开凤冈后就再没有见过面,1947年,家中收到贵州省联勤处下发的“受恤通知书”后,才知道他已于1944年6月牺牲在湖南省宁乡。”至今,张利元后人手中还保存有他1939年在第二营集训时抄写的抗日歌曲《杀日本》手稿,手稿词曲完整,弥足珍贵,特录歌词如下:
进进进,向前进,向前进、向前进。杀日本,杀日本,大家努力去。进进,向前进,杀杀杀。杀日本,杀日本,杀日本,要勇敢,去拼命。不怕枪林弹雨,去牺牲,同志们要知道,要亲行杀日本。不留停,杀干净,杀尽日本人保国家。安人民,智仁勇,革命军,真精神。革命军,不怕死,不扰民,把三民主义去实行,去实行。
后据王珺偲先生多年调查,反复核实,从琊川镇随第二营参加抗战的有傅云程、傅朝云、王正华、戴清林、文树清、王世清、周世英、江大成、张云清、薛成良、彭宽、孙宗懿、张国富等。
铭记历史竖立“请缨桥”纪念碑
不忘历史,珍爱和平。于1940年镌刻在老木桥石拱上的“请缨桥”三个大字已损多年,70多年前的那段抗战历史在人们记忆中也渐行渐远。为了记住那段抗战往事,2017年7月7日,正是中国人民全面抗战80周年纪念日,凤冈县人民政府特在老木桥原址处竖立“请缨桥”碑一块,碑面正中阴刻楷体“请缨桥”三个大字,背面有“请缨桥碑记”一篇,清楚记述了那段难忘的抗战岁月和今天竖碑的历史意义。
“请缨桥”碑竖立后,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凤冈县各界都到碑前献花篮和鲜花,兹以缅怀凤冈儿女出乡杀敌的英勇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