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4588版 当前A4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11-22

“包产到户好!不忘老邓公!”

□韦毓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如一声惊雷,使贵州广大农村也发生了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变革。1980年7月,都匀县委组织部一纸调令,我从偏僻的新场人民公社到全县人口最多的栗木人民公社任团委书记。因正赶上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放宽农村政策谈话精神,组织部让我先到县委党校参加培训一个月再上任。

  我们在党校学习两份文件,一份是只有3页纸、印着1100多个黑体字的白头文件,另外一份是县委关于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红头文件。那份白头文件是当年5月31日邓小平同志同胡乔木等中央负责工作人员关于放宽农村政策的谈话,其中的内容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是不必要的。”“目前搞包产到户的地方,形式就会有发展变化。这种转变不是自上而下的,不是行政命令的,而是生产发展本身必然提出的要求。”“现在有些干部,对于怎样适合本地情况,多搞一些经济收益大、群众得实惠的东西,还是考虑不多,仍然是按老框框办事,思想很不解放。所以,政策放宽以后,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我从党校回到工作岗位的第二天,公社党委交给我一个任务,就是到朗里大队对门河生产小队抓“落实包产到户”试点,为全公社提供经验。我带着几位同志,到对门河开了3天群众大会,反复逐字逐句宣讲邓小平谈话和县委文件精神。因为过去搞生产“大呼隆”,评工“大概分”,分配“大锅饭”,平均主义泛滥,社员出工不出力,成千上万的人守着有名“邦水养都匀,惠水养省城”的万亩大坝,还填不饱肚子。所以,社员对包产到户举双手拥护,但有的老党员和大小队干部想不通,他们认为“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退到解放前”,是复辟资本主义。

  我的父亲任过大队长,1963年悄悄搞包产到户,遇上“四清”被列为“各提草挽、分田单干”的斗争对象,使我对落实邓小平“谈话”特别用心。我们不断地走进党员干部家中,耐心地用“搞大集体就像小孩子穿大人的衣裳,不量体裁衣”、“就好像人的小脚穿大鞋,行走不方便”、“退是为了进”等通俗的比喻,来解释“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规律,调整好生产关系”的道理,花了一个多月时间终于把试点的责任土地落实到每家每户。

  到1981年春耕生产前,全公社2500多户都签了《联产承包责任书》。当时的责任书就是一张8开纸的表格,上面写明队别、户主姓名、人口、承包土地面积、承担农业税、上交集体提留和户主签章等项目。社员们从这张简单的表格上理解了“完成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分配政策,从中看到了无限的希望。有的编着歌谣唱道:“包产到户了不得,社员出工两头黑;男女老小都展劲,哪个勤快哪个得。”

  那一年秋天,全公社到处传来丰收喜讯。邦水场坝生产队有75丘共5亩多的“癞蛤蟆田”,没有人愿意承包,共产党员张泽友带头承包后,通过小块变大块,实现了旱涝保收。我写了一篇《“癞蛤蟆”变成“白天鹅”》的小通讯登在《贵州日报》上,结果到处请他去指导低产田改造,他被评为县劳模,还当了县委委员。林荫大队老社员罗廷光是个烤酒能手,过去因为无粮食烤酒,有客人来成了“罈中无酒难摆怀”。包产到户的第一年,他家的稻谷、包谷和红薯大丰收。他烤几大罈米酒,经常请客人猜酒令,还议定第一句要高声喊“包产到户好!感谢老邓公!”成了“政策落实酒满杯”的一段佳话。先锋大队张秀才,上世纪五十年代说过支持包产到户的话,“文化”期间被批判斗争。所以,他总是“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言谈举止格外小心。那一年春节,他特意写了这样的对联:“想当年,逢人只说三分话;看今朝,向党全抛一片心。”横披是:“形势大好。”他家隔壁的一户人家自己写的对联是:“小孩门口放鞭炮,大人家中把肉烧。”横披是:“春节快乐”。老百姓用切身感受来歌颂包产到户带来深刻变化的那种情景,至今想起来依然鼓舞人心。

  公社党委副书记金全中的妻子拖着老小4口在家务农,年终生产队分的粮食不够吃,还成了超支户。为此,他平时总是愁眉苦脸。包产到户后,他妻子承包4亩责任田,与大家开展互助合作,秋收时除了上交国家征购粮,人均还有770斤原粮。他妻子高兴地对他说:“往后你就安心工作,不要过多操心这个家。”金全中乐得眉毛都笑成了“豌豆角”。我给《贵州日报》写了一篇《金全中乐呵呵》的稿子,发表在一组报道的头条,《编者按》说:“这是一组反映农业生产责任制给农村带来可喜变化的报道。生产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全面发展,这个道理已为越来越多事实所证明。实行生产责任制,既有物质财富上的增加,又有精神上的自信和欢乐,往日农民的叹息和愁容一去不复返了,他们信心满怀,展望未来。当前最要紧的是把‘顺我们农民心意’的政策稳定下来,进一步完善生产责任制。”

  回首当年波澜壮阔的农村改革,我特别感受到,邓小平同志那篇扭转乾坤的“谈话”,就是中国共产党务实的经济思想的真谛和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理念,在推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发挥了强大的生命力。“谈话”作为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指引我们昂首阔步迈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