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致富”“清洁”“和谐”之风
——天柱县蓝田镇东风村新农村发展见闻
□本报记者 蒋兴华
天柱县蓝田镇东风村由原坪寨村、烂桥村合并组成,全村共有10个村民小组,1065户3324人,其中贫困户233户937人。以前,东风村不仅贫穷,而且还脏乱。去年7月,东风村在天柱县有关部门的支持、蓝田镇的关心和村党总支的领导下,积极发扬“书记带头干、党员带着干、党群一起干”的“三干”精神,通过深化“十户一体”抱团发展模式,大兴“致富”“清洁”“和谐”之风,不仅推动了全村产业发展,群众脱贫致富,而且在环境卫生、社会治理等方面也发生了可喜变化,昔日一个贫穷村实实在在焕发了新面貌。
联产业,兴“致富”之风
贫困乡村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离不开产业发展。
记者了解到,为发展产业,东风村根据村子实际情况,从多方面着手:一是围绕“产业建强战斗堡垒”,围绕“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统领作用,坚持产业发展到哪里,党的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十户一体”产业发展主体就组建在哪里,实现“十户一体”产业主体在产业链上覆盖最大化、设置最优化、功能最强化。目前,东风村共设有党总支1个,建立联合党组织1个,片区支部2个,合作社党支部1个,“十户一体”产业发展主体10个。二是加强“培训”激活发展引擎。村党总支定期组织召开产业发展座谈会,邀请党员、产业发展主体户长以及部分“十户一体”产业主体成员商讨产业发展事务,解决产业发展困难;围绕“党员聚在产业链”,村党总支为懂技术、搞产业的党员划定“责任区”,要求产业党员带头在“十户一体”产业主体宣讲党的政策,传授产业技术,充分发挥党员在产业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把想敢产业的群众培养成能致富和会带富的“金种子”,再将“金种子”培养成“户长”,鼓励“户长”大力发展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将“田专家”和“土秀才”培养成“户长”,积极为“十户一体”产业发展主体成员开展产业发展技术培训,着力形成产业主体“人人有技术、户户有产业”的发展格局。截至目前,共召开院坝会12次,户长座谈会4次,开展种植技术培训6次。三是盯紧“目标”推进产业发展。以“百千万”工程为目标,加强村级产业发展整体规划,落实水利工程、产业道路、滴水灌溉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对接产业扶贫项目,解决产业发展资金难的问题,助推产业健康发展,鼓励贫困户加入“十户一体”产业主体,积极为“十户一体”产业主体中的贫困户申报产业直补,提升贫困户产业发展信心。截至目前,落实产业基础设施项目6个,产业扶贫项目6个。2018年7月,东风村党总支书记张美椿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党组织书记;东风村党总支被天柱县委评为全县脱贫攻坚优秀党组织。
联环境,兴“清洁”之风
新农村建设,环境优美不能忽视。
记者采访得知,为改变东风村的脏乱情况,东风村一是以村党总支为核心,凝聚共识聚合力。制定《东风村“十户一体”工作实施方案》,成立70个环境卫生发展主体;每月组织村党员干部开展1次集中清扫活动,将任务细化到组到点,实行村干部、党员包抓,强化监督指导,力促环境整治工作规范化。二是以党员干部为中心,榜样引领做示范。坚持领导带头,推行党员承诺制,划分党员责任区,组建东风村党员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义务劳动,为群众做好示范、树立榜样;带领“十户一体”户长带头“先扫门前雪”,形成“家家户户齐动员,共建美丽新家园”的良好氛围。三是以全民共建为重心,机制建设促提升。建立“四个一”工作机制,推进环境整治工作长效化。筹措一笔环卫经费。采取村民交一点、村里出一点、争取上级奖励一点,为垃圾处理和保洁人员工资支付提供资金保障;配齐一批环卫设施。配置垃圾桶25个,手推车1个,聘请垃圾清运工3名,为环境清理工作夯实保障。选准一个可行模式。采取户投放—村收集—村自治处理模式,使垃圾得到一条龙的有效治理。建立一套长效机制,结合“十户一体”抱团发展模式的推广,实行“15户环境卫生联保”机制,形成了专门的卫生管理、分级包干和门前三包等制度,并将制度落实到村规民约之中,每月进行环境卫生评比,实施积分管理,对优秀的主体成员和户长进行奖励,对表现较差的主体和成员进行曝光,形成“人人自觉,户户争优”的良好态势。2018年4月,东风村被黔东南州、天柱县评为“清洁风暴”示范村。
联治理,兴“和谐”之风
记者注意到,在搞好产业发展等的同时,东风村认真抓好和谐之风建设。一是自治固本,基层组织挑大梁。坚持以村党组织为核心,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将“十户一体”社会治理相关内容纳入《东风村村规民约》《东风村党员约规》,实行“黑名单”管理和党员积分制考核奖惩,发挥好“十户一体”户长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让“户长”参与到主体矛盾纠纷调解、社会管理、安全联防中来,进一步实现党的领导机制、党内基层民主机制和村民自治机制的有机融合。二是法治为纲,乡村治理引活水。组织户长开辟道德讲堂、农民院坝会、主体宣讲会等阵地,定期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和“法治宣讲”,筑牢主体成员法治底线;将党员和户长培养成学法用法的“带头人”,将法治宣讲任务量化到“党员责任岗”和“户长评比方案”中去,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申报登记,年终进行党员积分和户长积分管理,助推全村上下形成浓厚的法治氛围。三是德治润心,乡村治理有后劲。以“和谐乡村”安民计划为抓手,以“合约食堂”为载体,通过整合各项文化服务功能,开展道德讲堂、微党课、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由户长将“村规民约”通过家长里短的闲谈唠嗑中,引导各主体成员主动革除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推进移风易俗,形成东风村积极向上、敢想敢干的社会风尚和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营造风清气正的淳朴乡风。
就这样,东风村通过深化“十户一体”抱团发展模式,在大兴“致富”“清洁”“和谐”之风中,走出了一条新农村发展新路子。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东风村发展百香果600亩,罗汉果100亩,黄精白芨260亩,四季果园200亩,荷花养鱼100亩,美人指提子150亩,牧草种植500亩。与此同时,东风村正在建一个标准化肉牛养殖基地,计划养殖肉牛1000头;种植食用菌10万棒;林下养鸡40000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