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基金“贷”来希望 助关岭牛“牛”起来
——贵州银行安顺分行金融精准扶贫为产业发展添动力
□谭飞芳
“关岭牛”是国家级重点保护的78个地方畜禽品种之一,为中国“五大名牛”之一,居于贵州四大地方品种牛之首。近年来,关岭自治县按照省脱贫攻坚的统一安排部署,把关岭牛养殖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出台了关岭自治县《关岭牛三年振兴计划实施方案》《关岭牛“牛”起来三年行动计划方案》等政策措施,组建“关岭牛”振兴办公室和发展指导组、关岭牛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整合资源打好产业攻坚战。
蓝图描绘波澜,品种优势明显,关岭牛产业前景大好。但在这大好形势之下,“融资难”“融资贵”等客观问题却成了关岭“一县一品”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如何获取项目发展资金,进而壮大农业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成了关岭牛产业不得不面对的资金难关。
“要想把‘关岭牛’扶贫产业做大,首先需要解决融资问题。”关岭自治县牛投公司董事长罗茂特表示,资金链延长,产业链就能越做越长,带动关岭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覆盖面才能越来越广。
“贷”出发展希望
正值关岭牛产业发展初期、资金匮乏之时,贵州银行关岭支行在知晓此事后,主动向前,及时向关岭牛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伸出援手。在关岭生活了8年的信贷业务经理王权,对于“关岭牛”并不陌生,他说:“无论是从关岭自治县‘三年牛振兴’的‘一县一品’发展情况,还是从关岭牛产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产业前景,或是‘关岭牛’自身的品牌价值与产品品质上考虑,贵州银行关岭支行都应第一时间伸援手、尽本职、助脱贫,在资金上提供帮助,在发展上给予希望。”
服务实体经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金融的本分,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确保金融自身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举措。在进行了初期的产业了解之后,贵州银行安顺关岭县支行本着脱贫攻坚扶贫产业子基金“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风险可控”的原则,按照“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的思路,确定以贵州省境内注册和纳税的、能够带动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就业、脱贫的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林业产业、加工业、农业服务业、农产品流通业、农业信息化、旅游业、大健康产业、农村互联网产业且在贵州省经营期限不低于基金投资存续期的法人企业。受资企业须建立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采取基金投资同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该企业就业人数挂钩、“企业+合作社+农户”、股权合作等方式帮助贫困户脱贫的投资准则,对其申报资料进行认真地审核,并到实地进行调研考察。考察发现,“关岭牛”肉质优良、价格稳定,消费者认可度高,具备一定的市场品牌效应,加上“关岭牛”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贵州银行安顺关岭县支行认为,关岭牛产业极具发展前景,“值得贷”。
“注”入资金活水
贵州银行从总、分、支三级行成立“基金专班”,鼎力助推脱贫攻坚,来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攻坚战。加强与县内发改、基金办、财政、受托企业与受资企业的沟通联系,客户经理积极走访项目现场,了解项目建设概况,“5+2”、“白+黑”的调研服务模式已是常态化,正是这样标榜式的服务精神,让项目从申报到审批投放,仅仅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贵州银行安顺关岭县行支对“关岭牛”标准化生态育肥基地和繁育基地建设2个脱贫攻坚项目投放扶贫产业子基金,审批金额为3.36亿元,目前已投放金额3.14亿元。用牛投公司总经理郭国强的话来说,扶贫产业子基金的成功审批,对于“关岭牛”产业发展注入了强有力地资金活水,也为企业发展支撑打下了一剂“强心针”。
在扶贫产业子基金的支持下,牛投公司建设5个标准化的生态育肥基地,基地分布在关岭自治县上关、花江、普利等8个乡镇,每个基地饲养400头左右。依托牛产业多方式、多方向地发展二三级产业,本着“以牛养草,以草饲牛”的生态发展准则,在每个“关岭牛”标准化生态育肥基地配套建设了高产牧草基地4000亩;建设5个标准化的繁育基地,其中,年出栏30头关岭牛的种公牛站1个,年存栏450头关岭牛种母牛的核心种牛场1个,年存栏能繁母牛450头的种母牛场3个,引进能繁母牛12000头。
在“关岭牛”的品种改良上,牛投公司运用贵州银行扶贫产业子基金,从乌拉圭引进5000头纯种安格斯能繁母牛,运用安格斯牛良好的肉用性能,与关岭种公牛不断杂交,在提高关岭牛存栏量的同时,彻底解决关岭牛品种个头小、生长发育慢、育肥周期长等问题。
在扶贫产业子基金投放之后,带动关岭全县发展牛产业的养殖方向,改变了以前农户散养的传统模式,修建标准化的生态育肥基地和繁育基地,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产业发展。
“牛”起发展实效
贵州银行雪中送炭般的“扶贫产业子基金”,启动了“关岭牛”的产业引擎,使其高速运转建设,加速发展。截至目前,关岭自治县“关岭牛”存栏18.2万头,出栏3.8万头,产值近3.1亿元。
牛投公司依托扶贫产业子基金,大力发展“牛+草”双产业,示范带动贫困户养殖3000头的关岭牛标准化生态育肥基地,补助改扩建圈舍 24000平方米,补助建设青贮池等设施12600立方米。并与全县24家合作社(涉及10个乡镇)签订15480亩皇竹草种植协议,按照880元/亩标准投入资金与合作社合作种植。种植后,合作社可自行寻找销路,牛投公司也可按县政府出台相关文件进行保底收购。通过这种“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土地流转、劳务、分红等方式有效带动贫困户,仅在饲草种植方面,就有效带动农户314户共1255人。
通过不断完善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责任链、生态链,关岭牛产业逐渐发展壮大。加上政府的引导与贵州银行扶贫产业子基金的注入,“关岭牛”发展走向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逐步成为县域经济主要支撑、农民就业增收主要渠道、农村产业兴旺主要领域。同时,依托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龙头企业,不仅有效带动关岭及周边地区发展专业化肉牛养殖,更是促进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种草养牛、屠宰加工、冷链运输、市场运营”的内闭环全产业链生态经营。截至目前,通过发展关岭牛产业,辐射带动了3.29万农户从事关岭牛养殖。其中,产业覆盖贫困户5316户1.86万人,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带动2500余人贫困人口脱贫。
一组组充满温度的数字,一件件让人欣然的成绩,离不开贵州银行扶贫产业子基金的支持,正是基金正确的投放使用,才真正解决了企业发展资金饥渴的窘境和难题,企业发展壮大后也才能稳定长远的保障贫困农户的利益,从而形成良性利益循环链,扶贫才算真正扶到了根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