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支持黔东南州创建国家林下经济脱贫攻坚试验区的建议
□杨通和
黔东南州新一轮扶贫开发贫困人口总数为120.64万人,截至2016年减贫54.035万人,2017年拟脱贫15.38万人。根据2017年9—10月新的贫困人口动态调整后,全州还有贫困人口58.8万人。林地是黔东南州最大的自然资源,是促进和巩固农村贫困人口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的着力点。黔东南州林地总面积3306万亩,其中森林面积2959万亩,分别占国土面积4550万亩的73%和65%,农村人均森林、林地面积分别为8亩和10亩,是人均耕地面积的8倍和10倍。2017年8月,省林业厅发布了全省各市(州)森林覆盖率指标,黔东南州平均森林覆盖率达到66.68%,位居全省第一,高出第二位黔南州4.68个百分点,全州16个县(市)中有6个县森林覆盖率超过70%。良好的自然生态成为全州的重要名片,与民族文化构成了黔东南州的两大宝贝。黎平县太平山、锦屏县龙池多彩田园等六处国家和省级森林康养基地运势而生。据统计,全州已开放旅游景点68处,2016年全州旅游人数达6704.11万人,旅游总收入553.68亿元,带动贫困人口脱贫6.2万人。截至2017年11月统计数据显示,全州14.11万户40.88万人从事种养殖为主的林下经济产业,涉及林下种植、养殖、森林景观利用及林产品采集加工等林下经济产业总产值达40.43亿元,覆盖贫困户8.21万户26.21万人,已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07万户2.97万人增收脱贫。林下经济产业在黔东南州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正在成为助推脱贫攻坚的新路径。以林地资源和林下空间为依托,以产业技术为支撑,加快发展林下经济产业,是黔东南州建设生态文明,用好自然生态宝贝,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林业综合效益,促进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
当前,制约黔东南州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一是缺乏规划引领。林地、森林资源受自然地域限制,构成各具特色的生态系统,制约了林下经济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加上部分群众盲目跟风意识较强,适地适种适养等林下产业发展各成体系,各自为战,难以形成资源合力。二是缺乏品牌优势。林下产业品种过多过杂,商品量小,形成了表面上什么产品都有,一旦市场需求又什么都缺的现状,品牌效应不强。三是经营主体示范带动作用不强。林下经济发展之初均为林农自主发展,逐步走上合作社、企业化经营,但大多为松散型组织,缺乏龙头企业引领,示范带动作用不强,至今仍走不出一条依托林下产业脱贫的典型模式。四是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经统计,全州累计投入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资金达17.19亿元,财政投入占43%,仍以经营主体投入为主。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前期投入大、管理费用高,投资主体尤其是林农自我积累、自主投入有限,扩大再生产十分艰难,支撑脱贫攻坚成效不明显。
为最大化发挥好黔东南州生态资源优势,坚持做好“林文章”,做强“林产业”,走生态绿色脱贫之路,着力创建黔东南州国家林下经济脱贫攻坚试验区,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美好新未来,建议:
一、坚持规划引领,高起点编制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规划。商请中国林学会林下经济分会帮助编制黔东南州林下经济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发展路径,实现总体掌控、板块区划、科学布局。一是用先进的理念编制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吸收好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新部署新要求,做到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而且要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二是坚持绿色生态发展理念,突出主攻目标,顺应时代特征和市场需求,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彰显生态优势,促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确保实现林下经济可持续发展。三是用科技创新的理念进行谋划,优化组织模式、机制创新、科技服务和政策保障,突出亮点和闪光点,延伸林下经济产业链。
二、坚持政策引导,整合资源构建区域板块发展体系。将林下产业发展纳入党政议事日程,成立领导机构和协调办事机构,推进林下经济步入循环发展快车道。立足黔东南州林地资源现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加大全州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现状普查。坚持适地适种适养原则,整合林地资源,加快推进林峰、林菌、林药、林禽等区域板块发展与森林景观利用。精选市场需求量大、价值高、有利于产品链延伸的主导产品。发挥区域主导品种引领优势,抓好品种、品质、品牌“三品”建设,促进形成“裂变效应”。同时,结合全州旅游资源布局,统筹抓好绿色有机产品多元化发展,实现林下经济与旅游产业发展融合,让贴有黔东南绿色有机标签的特色产品成为黔货出山的珍品风行天下,构建以区域主导产品为优势、多品种融合发展的林下经济区域产业发展体系。
三、加强主体培育,促进林下经济产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强经营主体培育。引进林下经济产业培育、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扶持规模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林下经济产业,推进“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把分散经营转变为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市场化经营,有效整合各方面优势资源,实现规模与品牌“双提升”,有效激活群众主体意识和农村林地及森林资源,实现生态效益共享。二是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推进科技协作,健全产、学、研一体化科技服务机制。组建支撑林下经济产业培育技术创新研发团队,加快创建有生命力的品牌。建立利益、成果共享机制。加强农村科技人才、农村经营人才、农村基层组织人才“三才”建设,发挥基层科技“零距离”服务阵地作用。三是加快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按照农林产业“接二连三”思路,着力延伸产业链,大力实施“林+n”行动计划,通过发展林下经济,打造区域品牌,使山更绿、水更清、脱贫致富的路子越走越敞亮,带动林下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加大财政投入,深化林业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产业扶贫是农村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关键,发展适度规模的林下产业,形成稳定的商品量,实现稳定提质增效发展,是解决农村贫困群众脱贫的有效路径。要让林下经济成为脱贫攻坚“助推器”,必须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保障资金投入。一是发挥好财政扶贫资金的引领作用,加大林下经济投入力度,重点扶持林下经济产业发展。二是调整我省脱贫攻坚投资基金扶贫产业子基金支持黔东南州林下经济多元化产业发展,加大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与引领作用。三是支持林权抵押贷款担保。支持林下经营主体以林权证抵押融资,盘活全州2959万亩森林资源,让黔东南的贫困户真正变成体面的生态股民、让林地上的资源变成资本,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四是支持黔东南州林业投融资平台公司建设,有效整合全州林业资源、资产,切实解决单户林农抵押难、融资难问题。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天柱县水资源管理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