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依托信用资源 坚守为农初心
□本报记者 李 丽
近年来,人民银行遵义市中心支行紧紧围绕精准扶贫,依托农村资源融资信息管理平台,发挥信用在企业和农户融资中“信号灯”和“助推器”的作用,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促进“三资转换”(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有效扩大了农村信贷投放,推动企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
共享资源 盘活资产
对“遵义市农村资源融资管理系统”不断进行升级改造,并于今年初成功推动“贵州省农村资源融资信息管理平台(区块链)” 正式上线运行,信息采集范围扩大到农村土地承包、农民住房等农村资产。赤水市、湄潭县两地涉农金融机构、部分涉农政府机构已顺利接入该系统,实现了农户(或农企)数据和农村资源数据信息共享,并且实现了农户和农企在线办理抵押手续。截至8月末,累计录入农户信用信息档案62794条、林权信息150212条、农地信息1366条,农房信息47条。通过系统在线发放林权贷款753笔,金额9342.38万元;发放农地贷款269笔,金额8024.1万元;发放农房贷款32笔,金额1029万元。
积极推行“征信+”模式以盘活农村资产,一方面运用“征信+扶贫产业”模式,通过农村资产质押,引导信贷资金投向信用良好的扶贫龙头企业和带动扶贫的中小微企业,湄潭农商行向遵义田家沟万花源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发放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3000万元,解决其扩张资金短缺问题。另一方面运用“征信+信贷优惠”模式,对信用等级为优级以上的企业和农户给予贷款优先、额度提高、利率优惠等奖励政策,如“两权”抵押贷款额度以及贷款利率根据借款人多方面条件确定,贷款额度最低为抵押物评估价值的50%,最高为70%。另外,运用“征信+信贷产品”模式,积极推动林权抵押贷款、“两权”抵押贷款等信贷产品。截至8月末,累计发放林权贷款1.7亿元、农地贷款2.36亿元、农房贷款2.48亿元,有效拓宽了农企、农户融资渠道,缓解其融资难问题。
激活市场 助农增收
贷款银行对用于农业生产性、经营性、房屋维修改造需求的“两权”抵押贷款利率实行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执行,金融机构内部评估和借贷双方协商评估同时施行,并且免评估费,让评估全面真实,又快速高效,有效降低涉农主体贷款成本,有效激活了农村金融市场的活力,农村市场主体信贷可获得性大大增强,截至8月末,遵义市49.22万户信用农户获得贷款424.39亿元,401户信用农业龙头企业获得贷款11.89亿元,1354户信用专业合作社获得贷款1.93亿元,农企和农户受益面同比增长15%-20%不等。
多形式的农村资源抵押贷款,支持了农业生产和农民创收,极大带动了农户增收致富。湄潭县兴隆镇龙凤村村民陈庆宇以196.5平米的黔北民居作为抵押,贷款10万元用于扩大农家乐经营,生意红火;赤水两河口镇盘龙村村民袁远福以1000余亩的山林作为抵押,贷款100万元装修民宿酒店发展旅游服务,仅2017年就实现经营收入120万元,净利润60多万元,带动当地农户8人就业。
近年来,遵义市的农村信用环境也明显改善,信用工程创建工作不断向好,农户信用档案创建覆盖面、信用农户评定面分别由过去的85.79%、58.11%提高至目前的93.45%、92.27%。农村地区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通过对农户进行信用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农户守信额度大小、衡量利率高低的参考依据,促使农户自觉维护自己的良好信用,农户不良贷款率从4.02%下降至3.6%,形成了人人讲信用、争当信用户、户户讲信用、争创信用村、村村讲信用、争创信用镇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