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0期 本期24318版 当前B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09-28

从一只猫开始,听赵竹老师聊巴尔蒂斯

□本报记者 万里燕

  这是一天飘着细雨的下午,我与贵州省油画学会会长赵竹老师在工作室会面,正天南海北的聊天时,工作室里那只名叫“菲菲”的豹猫施施然走过来,优雅一跳,卧在赵竹老师的膝头。于是我们的话头很自然提到了猫,和那些有名的爱猫艺术家,巴尔蒂斯这位骨灰级猫控艺术家成了我们谈话的焦点。

  巴尔蒂斯于我而言,是比较陌生的存在。之前听闻这位艺术家的大名是在一次艺术新闻中:一位女士在请愿网上发起请愿书,要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将在展的一幅巴尔蒂斯1938年的画作《做梦的特蕾莎》撤下。《做梦的特蕾莎》描绘了一个大约十岁左右的女孩躺在椅子上闭着眼,抬起的一条腿让裙子掀起,露出了底裤,身边一只猫正舔食碟子里的食物。请愿指出,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这样的顶尖艺术机构中展出这幅作品,涉嫌鼓动儿童色情,十分不妥。许多伟大的艺术家都是争议不断,这则新闻让我对巴尔蒂斯开始感兴趣,许多这次正巧与赵竹老师聊到这个话题,正好得到一次深入了解这位争议艺术家的机会。

  赵竹:特殊的历史时期和生活经历让巴尔蒂斯充满忧伤神秘的气质。

  提起巴尔蒂斯,赵竹老师十分推崇,他直言这是他从很早期就非常喜欢的艺术家之一。巴尔蒂斯出生在波兰一个非常有名望的贵族家庭,当时的艺术名流诸如象征主义派画家波尔纳、野兽派大师马蒂斯等都是其家里的座上宾。在波兰被战争沦陷后,他随母亲来到巴黎,在这个世界艺术中心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

  可以想象一下,出生于贵族的巴尔蒂斯在童年时期就耳濡目染了大量上流的精英文化,这让他的内心比一般人更具有艺术家的敏感,而随着战火燃起,故土被撕裂,家族迅速衰败,残酷的现实世界和敏感内心进行了激烈的博弈,形成了巴尔蒂斯后来离群索居的隐士性格,也造就了他作品中难以言说的微妙情绪和无法忽视的忧郁。这种气质大概应该更能为东方人所理解。东方文化表达体系的核心,尤其是中国文化,是与美国文化那种直接了当大相径庭的含蓄表达。从情绪表达来说,巴尔蒂斯的画和东方文化十分亲近,他在具象的绘画中倾注了复杂的抽象情绪,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弥漫在他的作品之中,并贯穿了他一生的艺术。

  巴尔蒂斯在艺术圈以极早的年龄就崭露头角,但他确立艺术风格的转折点在1927年。那时,巴尔蒂斯前往北非法属殖民地摩洛哥服役,那里艰苦的生活给画家造成了巨大冲击,摩洛哥的生活打破了他脑子里印象派式的对事物的看法,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悲苦一下从浮世光影中变得具象起来,这种冲击奠定了画家之后的艺术基调:一种静溢的,仿佛定格般的画面,略微僵硬的人物形象,神秘莫测又隐隐忧郁的画面氛围。画家这种转变让我想起曹雪芹,同样是目睹了自己出生于此的巨富之家衰落之后,写出了绝世巨著《红楼梦》,即使在贾府如日中天的前几十回中,不详的忧郁依然悄悄躲在阴影里。巴尔蒂斯画中的人物很少笑,多是如人偶般微微僵硬的表情,《地中海的猫》例外的笑得开怀,但主角是一个长着猫头的人,坐在地中海边,吃着海中人顺着彩虹抛上来的鱼,笑得心满意足。在这和彩虹一样灿烂的笑容背后,是诡异神秘的令人细思极恐的气氛。

  赵竹:巴尔蒂斯,一位颠覆艺术史的艺术家。

  “学校的教学从来不会提到巴尔蒂斯,我所学的艺术史无论哪种版本都没有他的存在,我第一次接触巴尔蒂斯是偶尔看到一本他的画集,一下子就掉进这个‘深坑’无法自拔了。”赵竹老师回忆起他与巴尔蒂斯的“邂逅”很感慨。所谓艺术史,是人为选取了一部分艺术家来进行编撰的,这部分艺术家是被大众所接受的,如达芬奇、莫奈等,或者是开辟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或艺术语言的,如塞尚、杜尚等,而巴尔蒂斯不属于任何一类,他开辟的是他自己的语言,表达的是他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们能从他的作品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情绪,但又无法完全解读画家的情绪。巴尔蒂斯的画,从很大程度上是为且仅为他自己所作。但他又同时想让别人看他的画并理解他。在他创作《吉他课》后,这张描绘女同性恋吉他教师在课堂上对一个女学生进行猥亵的作品引起了巨大争议,他解释说是希望通过表达争议话题吸引人们的关注。这种一边自我封闭般只顾画自己内心,一边又渴求别人关注和理解的矛盾,在画家作品中激化。画家在自画像《猫王》中露出那种孤傲清冷不可一世的神态,眼睛却又直直注视着观众寻求关注,即证明了这一点。

  正是巴尔蒂斯这种个性中的矛盾让他成为了一个颠覆艺术史的画家。当我饶有兴趣的追问赵竹老师巴尔蒂斯属于哪个画派时,赵竹老师的表情看起来有些苦恼,瞬间又释然说他并不属于哪个流派,硬要分的话就应该是象征主义。从来没有学过绘画的巴尔蒂斯从小就有极高的艺术天赋,11岁时画出了40幅的黑白连环画,描绘他同一只得而复失的猫“咪仔”之间的友情故事,出版成册,后来在父母的好友建议下去巴黎卢浮宫临摹名画三个月,随后又前往意大利托斯卡纳临摹壁画。他的画深受普桑、弗兰切斯卡等古典画家的影响,又吸收了塞尚等现代画家的技法,残酷戏剧大师阿尔托在文章中评价:“在超现实主义革命与古典学院派之间,他(巴尔蒂斯)的作品的革命性在于他给神秘的传统赋予了新的意义。”在20世纪中叶,当所有人都追随着毕加索的潮流时,他自岿然不动,甚至被人指控为“法西斯画家”。

  巴尔蒂斯:中国是我最深最美的一个梦。

  赵竹老师精于油画,但骨子里浸淫着东方哲学文化思想。巴尔蒂斯的艺术和东方文化的紧密联系,也是赵竹老师推崇的重要原因。

  巴尔蒂斯推崇东方艺术,他不止一次地提到“物我合一”的状态,追求与自然交流,与人物合一,通过意象来表达自我,他所想要表达的是事物背后的东西,取法于中国古代画论中的“意境”范畴。87岁时,他说:“我不是一个现代画家,我一点没有当代气息。”他十分反感现代艺术强调自我实现的倾向,主张艺术家必须是服务于大自然的工匠,艺术家应该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胜任于这个合乎伦理道德的任务。一次,他与挚友雕塑家贾柯梅蒂去参观蒙德里安的画室,可是他们走进没有一丝阳光的画室后,感到不可理解,蒙德里安连忙解释道:“我画画时总是关上窗帘,大自然使我烦躁不安。“他们大失所望,马上离开了画室。”巴尔蒂斯十分感慨地说,他(蒙德里安)的观点使我们尤为震惊,这是艺术末日的开始,在这个技术世界里,艺术已经没有立足之地了。”巴尔蒂斯这种观念和中国艺术“师法自然”的观念是一致的。在人生的后半段,巴尔蒂斯遇到了与他一起终老的第二位妻子山田节子,这段婚姻让巴尔蒂斯后来的艺术充满了日式风情和东方气质。但中国仍是巴尔蒂斯心中最美的梦,他曾说之所以一生都未曾踏足中国,是不愿让现实有可能打碎梦境。1995 年 6 月,“巴尔蒂斯画展”来华展出,其女儿代表年迈的画家出席了画展开幕式,并宣读了父亲致中国朋友的信件,对于不愿宣扬自己的巴尔蒂斯来说,这是极为罕见、非同寻常的举动。

  从巴尔蒂斯到“雅俗”判定标准的讨论

  通常来说,审美的三个层次一为感官触动,二为精神触动,三为世界观触动,这已为世人所共识,但如何判定一件事物是美是丑,是雅是俗,赵竹老师提出了他自己的思考。

  有句话叫“大雅即大俗”,道出了“雅”“俗”之间的相对性和互相转化性。“雅”和“俗”并不是泾渭分明,而是在不一样的内容和背景下可以反转的。比如陕北的大花棉袄和大红大绿年画,曾经被认为是大俗,但现在很多顶尖时尚品牌和高端艺术家都在进行研究和借鉴,因为他们在这“大俗”里面发现了“大雅”。

  人天生就有追求美的本能,但追求的层次不一样,如何划分美的层次,赵竹老师提出了以时间维度作为判定标准的想法。看到美好事物,会让身体感到愉悦,但看不见时,愉悦就消失了;听到美乐或看了一篇美文,一部好电影,会让心灵感到愉悦,这种愉悦会在直接影响消失后还持续一段时间,其触动越深,后续影响时间就越长;如果一件事或一个人带给我们宗教的信仰或人生意义的思考,这样的影响就会更持久,有可能是一生。从时间维度来说,能够影响人越久的事物越美,也越雅。罗中立的著名油画《父亲》,画面人物是一个从外表看无论如何都称不上美的老农,但这幅画依然让人感觉极美,在这个老农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世界崛起的艰难,想到了我们的祖辈父辈们用那双沾满泥土的双手撑起的头顶的这片天空。这幅画的背后意义大大超越了一幅普通油画能带给人们的艺术愉悦,这就是“大雅”之作。

  漫谈:伍迪艾伦和大江健三郎

  和赵竹老师从一只猫开始,聊到巴尔蒂斯,聊到他的中国文化气质,聊到审美的雅俗标准,已经发散出一个很大的话题圈,于是我们决定再绕回起点总结一下巴尔蒂斯的艺术特点,于是得到了“暧昧”这个关键词。“暧昧”在艺术中是一种很难达到的境界,是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一切情绪的总和。中国文化讲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言有尽而意无穷”,都是一种“暧昧”情绪。直白的、毫无想象空间的艺术皆为下品,看懂了但是看不透,能被解读出一些可能性但解读不出所有可能性的艺术才是上品。这个法则在全球艺术世界里都是通行的。比如文艺青年最爱的伍迪艾伦,他的电影就充满着暧昧的情绪,电影的重点不是讲什么,而是不停的讲。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的获奖宣言名为“我在暧昧的日本”,表明了他的作品是在日本的历史文化形成的暧昧氛围中产生的。从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开始,每个人都在学着表达自己,随着精神境界和审美层次的提升,人类的表达也从直白慢慢向暧昧过渡,这种暧昧不是模糊不清的梦呓,而是清晰的表达之外的因素,需要用心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