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58期 本期2431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09-28

重拾思南精神的家园——中和山

——初探优先发展教育使思南成为明朝黔东重镇的史料(一)

□梁茂林

  鲁迅认为,中国人口说中庸,其实最不中庸,所以办不好事情。懂得中庸,才能懂得中国的大半。

  古今中外,最有用的智慧就是中庸,最为人们误解的也是中庸。而李渭在思南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中和文化传统。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6月6日讲话中说:“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的同胞无论生活在哪里,身上都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烙印,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希望大家继续弘扬中华文化,不仅自己要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而且要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中外民众相互了解和理解,为实现中国梦营造良好环境。”(《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出版,第64页)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是我们研究明代思南教育的指导思想。笔者为此梳理部分史实。

  一、明朝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政策

  与思南部分知府执行“教化为先”政策的部分史实

  朱元璋1368登基前后有关教育的几段上谕:

  朱元璋在建明朝前曾谕中书省臣曰:“先王之世,不施赏而民勤于善,不施罚而民不为非,若是何世?有仁义为之本也。夫圣人统驭四海而宰制万物者,仁以居之,义以行之,故贤者乐有仁义,而不肖者有所视效焉。是故商变乎夏、周变乎商,而仁义未尝改也。天之生民,治乱相继,亘万世而不易者其惟此乎。”(《明太祖实录》卷14,甲辰三月丁丑)

  洪武十五年四月,朱元璋任命儒士吴颙为国子监祭酒时说:“国学者天下贤材所萃,而四方之所取正,必师道严而后模范正,师道不立则教化不行,天下四方何所取?则卿宜重道义,正身率下,俾诸生有所模范。若从以文辞为务,记诵为能,则非所以为教矣。”(《明太祖实录》卷144)

  洪武二十三年七月,朱元璋读《大学》后,颇有感慨地对侍臣曰:“治道必本于教化,民俗之善恶即教化之得失也。《大学》一书其要在于修身者,教化之本也。人君身修而人化之,好仁者耻于为不仁,好义者耻于为不义,如此则风俗岂有不美,国家岂有不兴?苟不明教化之本,致风俗陵替,民不知趋善流而为恶,国家欲长治久安不可得也。”(《明太祖实录》卷203)

  洪武三十年九月,朱元璋颁布的圣谕六条:“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作为理论武器,运用宗族、学校、会社、乡约、保甲等手段,将明朝推行的纲常名教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全面而持续地“化民成俗”。

  朱元璋的上谕思南地方政府执行得如何呢?正好贵阳学院教授赵平略老师赠笔者一套《黔记》,作者是明代万历年间的郭子章,2016年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卷40列思南知府12人。这些知府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执政理念:

  “何辙,四川人。景泰间思南知府。怀柔远人,政平讼理,兴利除害,迄今民犹颂之。”(899页)

  “王南,长寿人。成化间思南知府。才智颖敏,不挠于物,恤孤教士。尝重茸府署学校,民不知扰。”(900页)

  “金爵,绵州人,进士。弘治间思南知府。宅心仁恕,平易近民。祛积弊,革横征,立五年四空之法,以便编徭,民怀其惠。嘉靖十五年祀名宦。”(909页)

  “罗璞,吉水人。举人。弘治间,由绍兴府同知升思南知府。长于政事,尤擅文名。重建府治,作兴学校,缮筑城垣,民至今赖焉。嘉靖十五年祀名宦。”(909页)

  “宁阅,河南汤阴县人,举人。正德间思南知府。廉慎刚果。时蜀寇方四大举逼境,守土臣室携孥赀窜入崖穴。公廉之,慨然以死守自誓。尽撤渡艇,夜静则躬督巡逻,有私逃匿者,三尺绳之。且率民间义兵,亲御弓马。又于各关外深沟重垒,贼骑不得阑入。后因镇筸夷兵经过,公建画出奇,贼遂破,升运使。去之日,民皆攀辕涕泣不忍舍,至今怀之。嘉靖十五年祀名宦。”(909页)

  “周举,山东郯城人。进士。二年任思南知府。宅心侃直,剖决如流,狱无淹滞,尤善作人。每政暇辄召诸生讲论,多所发明。升云南副使,未任卒。嘉靖十五年祀名宦。”(912页)

  “葛正鸟 ,万全都司人。嘉靖间由给事中出守铜仁,改思南。刚毅廉慎,多积谷以备凶歉。有大狱,祷决于神。升贵州副使。”

  “李梦祥,监利人,进士。嘉靖二十七年,以虞衡郎中知思南。镇筸苗叛剽掠,郡邑旧无城垣。公甫建议创筑,期月功完。民忘其劳,土民赖以保障。”

  “杨煦,进贤人,举人。嘉靖二十九年,以南工部郎知思南。性明敏,遇事风生。时镇筸苗叛,掠近疆。公多方防御之,郡赖以宁。虽兵戈中,尝与诸生讲学不倦。任甫八月,以考察归,士论惜之。以上皆嘉靖间人。”(918页)

  “宛嘉祥,庐江人。举人。嘉靖三十六年知思南。有才调,百废俱兴。缮城隍,修学校,建公署,提调木务,更定马政,调停里甲,井井有条。治郡六年,足称能吏。”

  “李充善,山西长治人。举人。嘉靖四十二年知思南。性朗才练,节用爱人。冰蘖之操,可质鬼神。修学校,创养济院,辑城垣,谨关隘,均赋役,节里甲,禁包揽,止混征,定马牌,严保甲 ,清冤抑,杜私谒,肃吏胥。当夏不雨,公诚祷辄应,郊外虎为患,公祝于神,患遂息。以内艰归,士民皆悲号而卧辙焉。”(919页)

  “田稔,高唐州人,进士。隆庆五年,由南户部郎知思南府。心存恺悌,学首为仁,剔蠹除奸,民怀吏畏。去之日,士民生祠之。”(920页)

  “帅机,字惟审,临川人。隆庆戊辰进士。万历九年,以南礼部郎知思南府。心行颇古,不谐于俗。邃学问,多吟咏。识郡人李廷谦、萧重望于青衿中。有集若干卷。”

  “陆从平,直隶华亭人。隆庆戊辰进士。万历十五年知思南府。文学优赡,吏事精敏。约己俗民,修废举坠。惩积滑,锄强梗,新府治。创行条编,贻百世之利。士民德之。升两浙运使。”(922页)

  12人的政迹说明,明朝思南遇到不少好官,坚决执行了明朝制定的优先发展教育政策。

  二、思南成为黔东重镇的区位原因

  到了明清时期,思南位于黔东,东南靠湘桂,北连巴蜀,西入黔中大地,地处乌江中下游,承上启下,是汉族进入贵州最主要通道。徐杰舜主编,《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1999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第八编为《西南汉族人类学分析》,第五章为《西南汉族的族群》,第三节为《贵州人》,见该书1178-1185页。该节文中三处引用了《思南府志》中的史料,也可说明思南在汉族进入贵州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自秦汉在今贵州境内设立郡县起历代均有一些汉民移入贵州,他们就是“贵州人”的早期先民。但是自秦汉到唐宋的历代移民,由于数量极少,零星散布,不但未能对今贵州境内居民社会的民族结构产生影响,反而由于在人数众多的土著民族族群范围内生活,逐渐接受土著族群文化的影响,潜移默化,入乡随俗,在语言、服饰、习俗上大多已被“夷化”。所以明代以前的贵州,习惯上仍有“西南夷”之称,被视为“蛮夷”、“蛮僚”、“苗夷”之地。“贵州人”的形成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

  这种情况到了明代则有了根本的变化。明王朝派兵平定云南以后,朱元璋以“诸蛮夷易变生乱,朕恐大军一回,彼复跳梁啸聚”为由,指令30万大军大部分屯戍贵州,“一以休息士卒,一以控制蛮夷”。(《明实录·洪武实录》)永乐十一年,明王朝在贵州正式成立了贵州布政使司,贵州作为一个省级行政区正式跨入全国发展行列。有明一代,在贵州境内共设置贵州卫、贵州前卫及威清、平坝、普安、安庄、安南、普定、龙里、新添、平越、兴隆、清平、都匀、乌撒、毕节、层台、赤水、镇远、平溪、清浪、偏桥、铜鼓、镇西、敷勇等26卫及黄平直隶千户所。每卫辖前、后、左、中、右五个千户所。全省计有安南、平夷、息烽、定南等140余所。卫所以下又分设屯堡700余座。这些卫、所、屯、堡星罗棋布于贵州全境,平时耕种,农闲操练,战时出征,是为军屯。为稳定军心,军士皆携带眷属,无论军官与士兵均行世袭制,成为“军户”。据有关史料分析,派驻贵州行卫所屯田的“军额旧十六万余”。(《明实录·成化实录》)若以每名军人加上眷属,每户以四口计,则贵州屯军军户总人口有64万左右。这批卫所军官、士兵皆来自内地,有的来自江南,有的来自湖广。威宁县的孔氏来自山东,松桃县的高氏则来自江西。他们从南方各省随军征讨后留守贵州世代屯戍,落籍于此,即民间称为“调北镇南”而来的汉人。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