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4264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09-19

对赫章县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的建议

□民进省委文艺委

  2018年7月3日至4日,民进省委文艺委员会组成调研小组于赴赫章县对农村用水问题进行了实地调研。

  结束实地调研后,由县委统战部统一安排,调研小组认真听取了赫章县水务局相关负责人就赫章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所做的介绍,有针对性地详细了解该县城乡供水排水管理与技术服务、水源地保护等情况。县城乡供水管理与技术服务中心还为调研小组提供了赫章县的水文气象资料、近年来农村小农水实施情况、人饮工程及规划、各主要取水点不同时期的水质监测报告等资料,使调研小组对赫章县农村饮水现状及安全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基本情况

  赫章县位于我省西部高海拔地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全县主要由石灰性岩石和少量的玄武岩覆盖,地质和成土的因素导致大部分区域土层浅薄,地面植被以灌从为主,大部地区甚至裸地裸岩出露,水土流失严重,土层含蓄水分的能力低下,使得本来就降雨不匀的情况下又无法保水和储存地表拦截的地下水。

  由于喀斯特地貌的特点,水文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山高水低”现象,即水分随着岩石缝隙和溶洞不断下渗到地形低洼的山脉底部。虽然水源点多,但是水源点都处于地势较低的位置,水安全供应的矛盾十分突出。在地形条件的影响下,水源分布呈现水系密度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地势较低的西北部地区,而西南部、南部和中部地势较高地区则呈现出地形切割深、水系密度小、水资源匮乏、山高水低。更为严峻都是,这个区域又刚好是人口密度大,自然村落分布较多的地区。

  赫章县属暖温带温凉春干夏湿气候区,气温日差较大,年均降雨量785.5~1068毫米,全年降雨量55%集中在6-8月,全年平均降水日174天,日照时数1260.8~1548.3小时,太阳辐射较高。

  上述情况表明,该县的自然降水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的明显不均匀分布特点,降水在空间上表现出北高南低;更为严重的是时间上的不均匀性,由于降水大多集中在夏季,存在着明显的丰水期和枯水期。因此,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为非有效降水期,在此期间的水资源供给矛盾更加突出。

  赫章县缺水的自然村寨和居民点大多分布在处于水系之间山地坡面上,这些地区虽然水源点多,水资源丰富,但水源点所处的位置都比较低,而村落和集中居民点大多位于地势较高的山地凸起部位或山地坡面上,远离水源,地势起伏大,自然存水和蓄水条件不足。

  本次调研,当地政府精心选取了位于该县西南部,距离县城约55公里的双坪乡。该乡属省定二类贫困乡,毕节市极贫乡镇之一,现辖26个行政村136 村民组,截至目前,全乡总人口47609人,其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696 户12779人。

  该乡的供水问题呈现出“山高水低”、远离取水点和交通不便的典型状况。水源多分布在海拔1780 米以下的区域,而村寨和农户集中居住点大多位于平均海拔1910米区域,区域内无山塘、水库蓄水,全乡的农村饮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其中四个村常年是靠“房盖水”蓄水解决生活及牲畜用水,而人饮水则需要人背马驮下到河沟取水。如拱桥村上冲组80户,445人、营盘组30户202人,取水距离将近2公里。回水村670户共2893人,因交通方便,能用拖拉机、三轮车拖水,每拖拉机可拖3m3,运费60元,对于已经处于贫困状态的农户来说,又无形加重了他们的负担和付出。

  调研组重点走访的鞍山村、高明村、福来厂村,这三个自然村寨分布在西南半山腰和顶部海拔较高的区域,处于在水系之间,远离水源供应点,根本无法解决全年稳定的供水问题。

  几点建议

  1、集中力量,精心规划,攻坚克难

  经过从中央到地方连续多年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工作,赫章县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和人口集中的城镇都已经基本解决了供水安全问题。目前,存在供水安全问题的区域也是解决难度最大的地方,这些地区要么山高坡陡,缺乏蓄水条件;要么交通不便,远离水源;已经不能单靠简单投入、简单施工就可以解决。因此,对于这些区域,应以自然村或者集中居民点为单位,划定整治区域,实施区域范围内的精心规划,集中投入,解决从水源——输水——蓄水——供水——运管一系列难题,一次性全区域攻克。本次考察的双坪乡福来厂村就是通过这样的模式基本解决了全场五个村民组的用水安全问题。

  2、 重视投入效益,提高饮水工程设计施工标准

  对于那些居住离散的农户,远离水源的区域,应该重视投入的效益,不能为投入、为工程而忽略效益和对环境的影响。因为,解决这部分分散居民点的饮水问题进行巨大的投入将得不偿失,一方面,因服务面积过小使得效益低下,另一方面,由于巨大的投入,还将使运营管护成本增加,最终使项目变得不可持续;同时,过大的工程建设还将加剧本已脆弱的环境压力。

  对于这些分散的农户或居民点供水问题的解决方式,建议:①以一户或者几户为单位;②本着一次性解决的原则,进行高标准设计和投入;③设计的原则就是蓄积更多的降水——扩大集水面积,除了现在传统的房顶、房盖集水外,增加集水沟渠建设,拦截更多的降水,以保证全年的供水安全为最终目的;④所有集水采用水窖存储,一方面可防止露天存放造成水质恶化,另一方面也可避免蒸发;⑤严管工程施工和材料质量,必须达到一次性建成,低成本或无成本运行的目的;⑥对于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考虑修建小型山塘,为农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水源保障。

  3、 伴随交通条件的改善,建立新型社会化供水机制

  在扶贫工作大开发的引领下,现在,进村、进组道路交通条件已经得到全面改善。对于那些分散的农户,在解决了生活和牲畜用水的情况下,为保证饮水安全,也可以利用交通条件的改善,建立社会化供水机制。本次考察的双坪乡回水村,已经初步形成社会化供水机制,如果能够在运输工具上(小型罐车、槽车)和取水设施设备上(方便快捷的蓄水、取水)给予一定补贴和改善,成本还将进一步下降,农户受益的面积将进一步扩大。对于那些目前无法解决供水安全的区域,这也不失为一种保障方式。

  4、 重视运营管护,提高现有供水设施的运行效率

  保障供水安全所进行的建设投入,少则几百万,多则数千万。但是在投入运营以后,大都存在运营和管护方面的困扰。“重建轻管”一直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本次所考察的福来厂村,在省国土厅的支持下投入了近2千万,已经引水如村,但由于运营管护没有跟上,也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运营机构,使得入户系统没有配套,相关设施破损不堪,同时也造成运营成本的增加。

  5 、保住绿水青山,为可持续的生存和发展贡献力量

  从赫章县近年来的水质监测结果来看,该县绝大部分水源水质状况良好,即使超标也大多是卫生和感官指标方面的问题。难能可贵是全县范围内还没有检测到危害性高,难以解决的化学污染。由此表明,该县的环境状况仍然保持着较高的生态水平,只是由于人口压力的不断增加造成资源供应的短缺,进一步保住绿水青山,提高教育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仍将是今后各级政府和部门努力的方向。

  立足现实,不拘泥于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原则规定,抓住主要矛盾,创造适合边远贫困山区的供水安全体系,从三个方面积极努力解决目前存在结构性问题。第一、解决从水源地到使用者之间的通道问题。努力减轻取水的劳动成本和时间成本,这也是目前最为艰难的工作。对于不同区域和情况,应该采取不同的解决思路;第二、解决安全有保障的蓄水问题。即通过各种方式拦蓄降水,以保障全年的供应;第三、在解决了有没有的基础上,重视饮用水和生产生活用水的质量,尤其是饮用水的卫生安全。相信在国家实施扶贫战略的大形势下,上述难题将得到逐步重视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