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不可避免,但为什么总有些人比你老得慢,原来是他们抓住了这些长寿秘诀。
长寿秘诀:爱读书、会喝粥、五处肌肉有劲……
读书或让人长寿
一项研究发现,爱读书的人比不爱读书的人具有明显的“生存优势”。
耶鲁大学的公共健康专家进行了一项长期调查,在过去11年中,他们跟踪记录了3600名50岁以上男性和女性的健康与阅读习惯。研究表明,每天读书的时间越长(哪怕只有半小时),寿命就越长。截至1/5的研究对象死亡时,爱读书的人比不爱读书的人平均寿命长近2岁。
研究人员指出,在长达数百页的阅读过程中,读者一直追随作者的思路、人物或情节,这种“深度阅读”所付出的智力努力让大脑一直保持活跃。此外,书籍还能增强“同情心、社会认知和情商”,这与延长寿命也有关系。
五处肌肉有劲助长寿
1.咬肌。咬肌力,体现在我们常说的“咬劲儿”上。有些人年轻时能用嘴开酒瓶、咬核桃,可岁数大了,连吃点筋道的东西都力不从心,还影响营养摄入和情绪。美国研究指出,咀嚼力越强,老年痴呆患病风险越低。
河南省中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医师吕沛宛表示,增加咀嚼力,可练习“鼓漱吞津”,即两腮像漱口一样来回鼓动,动作要快,做30次,可以很好地刺激两颊肌肉,增加咀嚼力,脸颊也会变得圆润年轻。常叩齿也能增加咀嚼力。俗话说,“朝暮叩齿三十六,七老八十好牙口”。中医认为,叩齿能强肾,也能让大脑更加灵活。
2.胸肌。适当锻炼胸肌,可增加肺活量,提高心肺功能。高龄老人很怕肺炎。肺炎,近年来已成为高龄老人致死重要原因,老年人保肺刻不容缓。西安体育学院健康科学系教授苟波说,日常锻炼,老年人可采取站姿或坐姿,两臂打开呈180度,大小臂垂直,手掌向前,然后双手缓慢向上延伸到极限,慢慢恢复原状。每天做10~15次,可双臂同时做,也可单臂轮换做,能增加胸肌力量和肺活量。
3.手部肌肉。手部肌肉与握力相关。英国伦敦大学专家分析多项关于握力的研究报告后发现,握力每增长1千克,死亡风险可降低3%。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一项研究也显示,握力差的人更容易患上心脏病或中风,握力每减弱5千克,死亡几率上升16%。同时也证明,握力是衡量一个人能否长寿的标准之一。苟波表示,时常练习握拳可锻炼手部肌肉,增强握力。还能带动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但需注意,左右两侧都要训练到,以维持身体平衡。
4.腿部肌肉。腿部肌肉无力是衰老的第一信号,锻炼好腿部肌肉,跌倒和骨折的危险也更低。苟波建议常做半蹲:两脚自然开立,与肩同宽,两脚呈八字形,双手垂于体侧。屈膝缓缓半蹲起,呈马步状,然后大腿用力收缩蹲起还原。如果觉得吃力,可坐着练习伸弯小腿,锻炼膝部和腿部肌肉。锻炼不过量,可以连续做15次,每次3~4组,两组间休息三五分钟,以身体能承受为度。
5.泌尿系统肌肉。人老了,尿失禁、肛门松弛导致睡不好,生活尴尬、没有尊严……这常困扰很多老人。吕沛宛建议通过练习提肛缩肾,改善上述症状。具体做法是:先收缩肛门,深吸一口气,感觉像是把肛门和会阴吸到肚子里,坚持3~5秒,然后缓缓呼气,放松。反复练习30次,每天3~4组即可。
“集齐”五大幸福要素助你长寿
积极情绪
说起“幸福”,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是“笑脸”。彭凯平说,幸福是一种愉悦的情绪状态。一个经常流泪,处于恐惧、担忧、焦虑中的人,是不会觉得自己幸福的。积极情绪能让人做事更有自信、工作效率更高、创造力更强。而且,每天开开心心的人更长寿。
投入
比起简单的快乐,幸福有一种更为深刻而美妙的体验——这是当人们喜爱一件事,并投入、沉浸其中时,所产生的全神贯注、知行合一、此时不知在何时、此身不知在何处的美妙感觉。庄子的“物我两忘”、佛家的“制心一处”、道家的“抱元守一”,说的就是这种身心灵完美交融的体验。彭凯平称其为“福流”,是一种令人神往的状态。
意义感
要想得到持续的幸福,光有上述两种体验还不够。人们常常在短暂的欢愉过后,产生“不值得”“没意义”的感觉。可见,幸福感还有一层更深刻的内涵——意义感。
对普通人来说,寻找意义感的关键在于发现行为中的价值。当把个人行为与集体利益联系起来时,人就容易产生奉献、付出的行为,由此获得意义感。比如,清洁工不认为自己只是“扫地的”,而是为美化城市做贡献;科研人员不把自己当成“技术民工”,而是在为人类发现新知等。有大志向就有大幸福。彭凯平还指出,“活好自己”本身就有伟大的意义:你活得快乐,社会就会快乐;你活得正直,社会就会正直。做好手头的工作、照顾好自己的孩子、安慰难过的朋友、保持身心健康……意义感就存在于我们踏踏实实的生活中。
成就
幸福不是傻乐,还要有结果、成绩、成就。当我们“因成功而内心充满喜悦时,就没时间颓废。”而一个失败、潦倒、一事无成的人不可能幸福。若事情结果是正面的,就能促进“自我效能感”(对能否成功完成一件事的自信程度);若结果总不尽如人意,就会无助、绝望。
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并非要功成名就、家财万贯,积极、正面的小事都能使我们更自信,他人的鼓励、期许、赞扬能让我们备受鼓舞。与优秀的人在一起也会增加自我效能感。这不仅让我们“有面子”,还会在耳濡目染中增强实力。一些自我暗示小技巧也能提升自信。例如,肢体上,抬头挺胸、面带微笑;外表上,精心打扮能对精气神起到积极影响;行为上,开会时坐前排、第一个主动发言等,积极参与而不是逃避畏缩,能让我们感觉更好。
人际关系
一个人的快乐不叫幸福。幸福感很大程度上产生于人际关系。人天生就有寻求与他人建立积极关系的动机。美国积极心理学大师马丁·塞利格曼说,他人是人生低潮时最好和最可靠的解药。
如今,人们迷恋物质,追逐财富,崇尚权位,把感情放在“附属品”的地位,不愿意过多投入。即使维护“关系”,也多半出于交换利益的目的。这种轻视感情体验的社会氛围让彭凯平担忧。他直言:“一个人再成功、再有钱,如果没有亲情、友情、爱情,人生都是有遗憾的。人活一辈子,活的是感情。”
物欲的满足让人得寸进尺、喜新厌旧,感情的满足却历久弥新。幸福是对人情的深深依恋,学会爱人是幸福的重要一课。“没有爱人也能活得很好”的想法实则自欺欺人。感情是平凡、朴实、伟大的,不要为了追求浪漫而错过真挚的感情。感情是道德的,人心即天理,自然情感应被尊重。爱不是一厢情愿、一意孤行,有些技巧能促进彼此的关系:1.多接触,若从不和人打交道,感情无从谈起;2.多交流,不要“爱在心里口难开”,感情需要表达出来;3.注重精神生活,感情的维系需要柴米油盐,但更需要风花雪月,开口闭口房子、车子、户口,对感情是一种伤害。
“集齐”五大要素的人不多,愿意讨论幸福、反省幸福、学习幸福,幸福就会来敲门。
会喝粥的人更长寿
中国人喝粥的历史至少有2000年以上,喝粥助人长寿的例子历史上很常见。南宋陆游在古稀之年,不仅齿牙完坚,且耳聪目明,最终活到85岁,就与爱喝粥有关。
但粥的种类多种多样,对于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来说,喝粥也应该有不同的侧重。
孩子和老年人:煮软烂
老年人及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的儿童,由于消化吸收功能较弱,吃太多粗粮,会增加胃肠负担。可选择小米、大黄米、糙米等易消化的粗粮,烹调时要把粥煮得软烂黏糊些,以利于消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