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4008版 当前B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08-03

  贵州首份民企扶贫社会责任报告出炉:

  写好扶贫故事  彰显民企风采

  本报讯(实习生 杨娇娇)日前,贵州省第一份民营企业扶贫社会责任报告出炉。据悉,此举不仅填补了贵州民企在这方面的空白,也为省内企业如何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更多思路及方法。

  贵州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全省现有深度贫困县14个、极度贫困乡镇20个、深度贫困村2760个;截至2017年底,仍有农村贫困人口280多万,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刻不容缓。作为贵州民企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代表,贵州民投集团自成立之日起,就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实实在在地推进脱贫攻坚。

  印江自治县退耕还林发展4800亩雷竹产业项目,涉及5个乡镇、8个自然村,带动1000余户农民增收致富;新蒲新区柳田村1800亩“稻+虾蟹”基地项目,预计可带动936户3000多村民实现就业增收;普定县6000余亩玉免山韭黄种植项目涉及周边11个村,将惠及贫困户885户2367人……在这份由贵州民投集团编撰、长达42页的民企扶贫社会责任报告上,可看到一串串鲜亮的扶贫数字。

  成立不到5年时间,但贵州民投集团坚持产业扶贫方向,以生态发展为主线,以助力脱贫攻坚为己任,依托自身资源优势,通过布局深耕农业、林业、工程、金融、法律等多个产业板块,带动贵阳、遵义、毕节、安顺、黔东南、铜仁等地的50000余农村人口实现就业增收、脱贫致富。

  在贵州民投集团布局之前,很多地方土地种的是包谷、水稻等低收入产业,仅够农户糊口;企业布局之后,曾经的包谷地变成了以产业带动的“黄金地”。同时,当地村民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前节衣缩食仍日子拮据,现在工作地点离家近,工资稳定、收入不错。谈到这一点,村民无不露出感激之情。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扶贫这条路上,民投人走得不易;但让他们欣喜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付出,当地村民实现了“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再到“我带头发展”的可喜转变,增强了他们拨掉穷根、改变积贫积弱“穷样子”的信心和决心。

  “今年是贵州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站在这样一个特别的历史时点,我们汇编的这份扶贫社会责任报告,记录了过去几年企业扶贫工作的一点成果,希望能成为民投集团一份值得传承的文化,重温我们创立时的初心,为历史赋予意义、为当下确定坐标、为未来找准方向。”谈及编撰扶贫社会责任报告的初衷,贵州民投集团董事长饶科亮说,“作为党和国家好政策的受益者,贵州民投集团深知精准扶贫不光要喊口号、更要有所行动。通过编撰扶贫社会责任报告,可以讲好扶贫故事、梳理扶贫思路,为以后的扶贫工作理清思路、指明方向。”

  据了解,饶科亮是一名土生土长的贵州人,有过艰辛的农村成长经历;但通过孜孜不倦的学习、奋进,他最终飞出了山沟沟。从一名寒窗学子到集团董事长,饶科亮对匮乏、贫困有着深深的体会,也对扶贫饱含更多的情怀。

  除了开展精准扶贫,贵州民投集团还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参与助学助教活动,每年捐赠款项超千万元,先后在普定县猴场乡设立教育基金、爱心基金,奖励优秀的基层教育工作者,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户学生等。

贵州民投集团整合资源深入苗寨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