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撕开传统村落保护的“吁天录”
——读吴仕民新著《旧林故渊》
□杨 杰
读了吴仕民先生的《旧林故渊》,心情久久无法平静,尽管作者写的是江南,是陶渊明的家乡,但有三个意象在我的大脑里无法抹去:一是我们贵州高原大西北之肾——威宁草海在经历了数次人为破坏后(上世纪“围湖造田” 和“人为放干”,草海水域一度减至 5 平方公里。迁徙鸟类大幅减少,周边地区灾害性天气增加,给环境变化敲响警钟。2013 年 8 月,中国科协组织多位院士专家赴威宁调研,结论为草海水系生态系统正面临多方面严重威胁,如不及时治理,预计 37 年后草海将完全退化为沼泽,美丽的草海湖将从地球上“消失”),终于没被吞噬,让我释怀;二是我的家乡绥阳县旺草镇直到现在没有被污染而庆幸;三是对我们常见到的身边熟悉的文化地域在作者的文章中对号入座后的痛心疾首。
然后,结合我用一周时间读完这部厚重的小说《旧林故渊》,谈几点肤浅的学习体会。
一是站位高,思考冷静。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经济学家们、哲学家们都在关注着全面认识全球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进程方面的变化,而我们的文学作品里面却少了深刻的、故事性的、情节耳熟能详的抒写一个美丽乡村、文化乡村的落魄与悲鸣。一个山水如画的美丽地方在一片喊“退”与“撤”的声音中被损毁,无言以对,无地自容,无可奈何中自己的美丽家园被蚕食,特别是虞老村长的无赖,造船厂长于胜强的奸诈,江红英的厚道,郑齐善的保护意识与最后当了县长的虔诚,都告诉了我们“离开旧林故渊”的无助等等,整体看来,大家担心的都可以用今天的事实来证明“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珍爱和呵护地球是人类的唯一选择。”
其中,全书中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生态保护与扶贫两大主题的热烈讨论在县委方书记的那张地图下颇有喜剧性,现在看来,当时人均可增加半亩田的事实让一个村“退”的事实是“对与错”不去思考,但那个时代需要这样的人和事来撑起那个时代。
二是沉得下去,“挑”得起熟悉的人和事件、性格特征,可读性强。说句真话,我是越读越有“气”的,然后情不自禁地想起美国作家比切·斯托的著名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之后被改编成《黑奴吁天录》的剧本,该故事就是讲了19世纪60年代进行的黑奴解放战争,当时那部剧目的主题思想就是呼唤中国人民警醒起来,为祖国的独立、自由、平等而奋斗。仕民老师的《旧林故渊》正是在看似温和的战场中垫高“思念”的元素,全文没有太多的惊天动地,也没有更多的一鸣惊人,而姗姗来迟的思考与娓娓道来的陈述给人以哲学的、震撼的冲击波,这是此书“价值连城”的表现。
诸如大橹的性格描写“一把抓住眼镜蛇”、“一个去和骗子于胜强单干”“只要是为了乡亲天不怕地不怕”的形象;诸如对文化素质高的人物长溪的“以理服人”和“客观分析”的描写;诸如对大队支书乔新根抓生产队长家“蛋中鸡”的悲愤,队长老婆夏月荷叶的“你们简直比鹞子、比狐狸还厉害”的评语……都历历在目。这些细节和情节的描写是熟悉的,接地气的,很容易被人记住的,可见其作者的生活阅历与一针见血、鞭辟入里。
三是具备了文学价值和哲学价值的双重意义。我觉得《旧林故渊》“人物”描写是最成功的,不论是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行为描写和环境描写,都充分展现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还能完整展现人物与环境互为作用的关系,从而塑造出丰满而成功的人物形象。
诸如得到县委方书记的“地图面前一站”的大心胸之后,虞队长决定搬迁整个村之后,在搬戏台、门牌、门坊时的那种情念、依恋、不舍之情是故事的高潮,只需轻轻一碰就要流血、流泪、火拼的场景是完美的,是动情的抒写。
阿·托尔斯泰说:“一个适宜的情节能把所有的杂乱无章的思想,观察和知识组织起来,而且常常在顷刻之间,简直在几秒钟之内,这就和活性反应剂一样。”
在这方面有点像作家刘醒龙的笔调,在调适“作者——人物”之间的审美距离,力图将基层干部形象放大为立体多义的审美符号群。正是从基层干部形象塑造入手,探讨其小说创作由以政治型使命感为主到以审美型使命感为主之的位移。
也有点像我们贵州的老作家何士光先生,不论他的《乡场上》和《种苞谷的老人》等都没有在故事梗概上有太多的花哨,而是瞄准了八亿农民,农村大题材去写,而《旧林故渊》这样的思考给了读者一个接近当今天最大的主题词思考,所以,我觉得这是一部具备了文学价值和哲学价值的双重意义的佳作。
四是小说文本里面的对话,很多流畅的语言像诗一样美,非常值得赏析。如于胜强与大橹的对话里为了“三百元红包一事”,当大橹不收,又退不回去时,于胜强说“钱不烫手”,仅四个字就把一贪婪的最终走向犯罪道路的人物刻画得如此的淋漓尽致。书里以文化人长溪心中有的“大堤如龙蛇,逶迤走苍茫。外分千顷水,内求万吨粮。鱼游失故地,鸟起作远翔。可怜天姑湖,已非旧模样。”和当地传统的“词”都多次出现,简直就是叙事过程中留得住人的上茗好茶,读来不觉得乏味。
最后,回归到主题上来,我就不得不说,我支持作者如此情深的笔调,期待在文化村落保护上的呐喊声再大一点,让世人警醒得再早一些,让祖先留下来的文化根脉不要被破坏,要遗传下去,因为,破坏之后的修复远比保持原貌付出的心灵代价要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