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发力 主动作为
全力以赴助推脱贫攻坚
黔西南自治州政协副主席 王 林
黔西南自治州第八届政协自2017年2月换届以来,在州委的坚强领导和省政协的有力指导下,团结带领全州广大政协委员和政协机关干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州委对脱贫攻坚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提高站位,科学履职,汇聚力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聚焦中心点,精准发力
一是提高站位主动担责。认真落实“干就是讲政治、不干就是不讲政治”的纪律要求,坚持“帮忙不添乱、监督不对立”的原则,提出“知责、尽责、负责”的工作标准,切实把脱贫攻坚作为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牢牢扛在肩上,紧紧抓在手上,主动担当负责。
二是结合实际精准施策。积极承担包保帮扶和督导兴仁县的任务。在“面上”工作中,8名州政协领导班子成员,每人包保督导兴仁县的2个乡镇(街道),实现16个乡镇(街道)督导全覆盖。在“点上”工作中,从主席带头,6名州政协领导班子成员分别包保6个深度贫困村,10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分别包保10个贫困村,重点抓好帮扶和督导工作。通过“点”与“面”结合、“帮扶+督导”的工作方法,确保脱贫攻坚督导工作能够“横到边”“纵到底”。
三是明确抓手精准帮扶。州政协各包保工作组对贫困村倾力进行帮扶,形成责任清单,实行签字领责,为脱贫攻坚护航。去年以来,州政协领导班子成员率队到贫困村开展工作200多次300多天,统筹协调资源,帮助贫困村解决各类项目发展资金超过1600万元,指导、督促各类帮扶项目实施和工作落实。工作得到了州委的肯定,州委书记在州政协报送的督查专报上批示:“抓得有力!指导精准。”
二、选好结合点,科学履职
一是围绕中心任务科学谋划。年初制定政治协商议题计划、常委会议计划和调研视察计划时,紧扣中央和省委、州委关于脱贫攻坚最新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工作放在履行政协职能的第一位进行谋划,精准提炼调研课题。去年以来,州政协召开了5次常委会议,其中4次专题协商脱贫攻坚;组织开展了24次委员面对面协商,其中16次涉及脱贫攻坚。
二是聚焦攻坚热点协商议政。去年以来,州政协围绕脱贫攻坚协商议政,征集社情民意信息、开展调查研究。征集的社情民意信息《脱贫攻坚中“精准算账”问题应引起重视》被省政协采用,并分别得到了时任省委书记陈敏尔的批示。共组织了12次调研视察,向州委报送脱贫攻坚专报12篇(次),内容涉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电商带动扶贫产业、易地扶贫搬迁等,引起了州委、州政府的重视。
三是贴近攻坚实战建言献策。去年,州政协报送州委、州政府的《关于全州易地扶贫搬迁视察报告》,得到州委书记“这份报告很好!”的肯定批示,所提6条建议和意见得到吸收采纳,写入了州委脱贫攻坚“1+20”系列文件中。今年上半年,州政协组织精干力量开展“在脱贫攻坚中如何提高群众认可度”“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产业结构调整‘退一进十’推进情况”调研,形成调研报告报送州委、州政府决策参考,得到州委书记、州长批示。
三、找准着力点,汇集正能量
一是资金向脱贫攻坚集中。用好主席基金,将资金投向最需要、最迫切的脱贫攻坚领域,确保发挥出最大、最好的作用。作为制度化安排,每年争取270万元财政资金作为政协委员提案办理专项经费,重点向脱贫攻坚倾斜。从机关经费中挤出资金,帮助困难群众发展生产和解决就医就学困难。发挥好政协协调各方的积极作用,帮助兴仁县协调解决资金400多万元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自2017年以来,共协调解决各类资金1500余万元,全部用于脱贫攻坚。
二是产业向脱贫攻坚倾斜。在州政协的助推下,兴仁县波阳镇杨柳井村九月李和香椿苗种植、大山镇老里旗村豌豆苗种植、巴铃镇大普村绿壳蛋鸡养殖、屯脚镇铜鼓村食用菌和养蜂等项目,已陆续见到效益,发挥了示范作用。与此同时,还帮助大山镇猪槽箐村成立两家小微加工企业和扩大建厂规模,吸纳当地80多人就业,其中贫困群众30多人,为贫困户和空壳村奠定了产业发展基础,托起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希望。
三是能量向脱贫攻坚汇聚。发动州政协参加单位、州政协委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各民主党派州委(工委、支部)和州工商联积极争取,仅去年以来,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在黔西南自治州实施帮扶项目52个,投入资金8.36亿元,培训人员6054人,资助学生181人,免费义诊1060人,为脱贫攻坚事业注入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