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道者”钱颖一
□艾 勇
12月的一个午后,温暖的太阳透过玻璃窗射进房间。钱颖一坐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回忆自己20多年的海外经历及他与清华经济管理学院的渊源。
这是钱颖一上任后的首次专访。在此之前的20多年里,这位经济学家的名字、言论大多出现在学术期刊及杂志上。现在,面对迎面而来的教学、研究、行政及社会活动,刚转换角色的他还需做出调整。
在近3个小时的访谈中,钱颖一慢慢地讲述过去的故事,点点滴滴一路走来。“印象中在2001年之前,我跟清华经管学院联系不多。”对此,他自己也觉得有几分奇怪。
然而5年过后,他成了继朱镕基、赵纯均、何建坤之后清华经管学院第四任院长。
数学系的高材生
钱颖一生在北京、长在北京,除了一度与父母下“干校”到黑龙江、贵州,他的小学、高中、大学时光都在这座城市度过。对他而言,高中毕业后插队是一段非常重要的经历。在北京郊区密云县,他开始对自己未来的兴趣有了模糊的感觉。
和许多人一样,1977年对钱颖一而言意味着命运的改变。那一年,间断了12年的高考招生重新恢复。
12年积累下来的考生拥挤在一起,最终录取率仅为3%,低得可怜。钱颖一无疑是幸运的,他挤进了那扇门。这个从农村报名参加高考的小伙子,最终被清华大学数学系录取。
在39人组成的“数七班”里,学生年龄从16岁到31岁不等。他至今仍记忆犹新,“年龄最大的是华罗庚的女儿。”在同班同学里,后来有两个人成了他在清华经管学院的同事。其中,钱小军目前担任学院院长助理,薛镭则是学院高级管理培训中心主任。
清华经管学院成立于1984年,中国城市经济改革全面启动,朱镕基出任第一任院长,当时他任国家经委副主任。同一时刻,钱颖一已在美国3年。提前毕业的他于1981年出国留学,成为改革开放后最早一批留学生。当时的钱颖一书生意气,对全球最著名高等学府充满了向往。但没想到,这一去就在国外呆了25年。用朋友的话说,“他把美国最著名的高校基本走了个遍。”
直到今天,钱颖一对自己的留学经历仍津津乐道,认为真的是机缘巧合。“我没考过托福、没考过GRE,也没考过雅思。”他笑着说,但很快严肃下来,说自己要感谢一个人,即2004年底去世的数学大师陈省身。
1980年夏天,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教授陈省身在北京大学开了一门微分几何课程,对象主要是研究生。当时的陈已是世界级大师,在国内外学术界广受尊重。经在清华授课的中科院数学所研究员戴新生联系,清华“数七班”的几位三年级本科生也来听课,其中就有钱颖一。他们与其他研究生一样交作业、参加考试,最后他拿到了一个“A”。这个成绩对他后来走出国门意义重大。
当时,清华大学对文革后首届数学系本科生非常重视。除陈省身外,多位国内著名数学家都为该班学生开课,包括概率统计专家陈希孺、代数专家曾肯成。因戴新生有在60年代从台湾到美国留学的经历,他便建议学生可通过申请美国大学奖学金出国留学深造。
次年3月,传达室告诉钱颖一有来自海外的信件,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他成功地拿到全奖,除学费外每年还有4800美元的奖学金。
25年后,钱颖一回忆起这段经历说:“我猜想,陈省身教授那门课的成绩应该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学术前沿传播者
1990年,钱颖一拿到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美国有着成熟的学术市场,他即将毕业时收到了几所美国著名大学经济系的聘书,包括芝加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最终他选择去斯坦福大学,在经济系做助理教授,开始了长达16年的海外教学生涯。
尽管每年大多时间都是在海外教学,但因自己的研究兴趣与中国相关,钱颖一与国内的联系一直很多。他每个夏天都回国,并在北京大学等国内高校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等。也是从那时开始,钱颖一逐步在国内学术界形成了自己的影响力。
早在1993年夏,他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开设课程,成为最早在国内开设博弈论、非对称信息经济学课程的学者,也是最早把公司治理理论引进国内的学者之一。1995年,他与日本著名经济学家青木昌彦共同出版了《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此外,他还陆续介绍了许多海外学者来国内讲学,布道现代经济学前沿理论。
除了在北大、人大、社科院讲课,钱颖一在国内还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体改委/体改办、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政府机构展开交流。当时,这些政府机构十分注重吸收海外学者的意见。在此过程中,钱颖一及一批经济学家纷纷为当时国内开展的诸多改革出谋划策,包括财税改革、金融改革、汇率改革、企业改革等。
到本世纪初,钱颖一首先提出好的市场经济与坏的市场经济区分,强调好的市场经济背后的法治基础,全力推动中国法治建设。在大家看来,他就像一个传播者,不断将海外经济学的研究前沿带回国内。
建设清华经济系
作为一名经济学家,钱颖一更多活跃在北大、人大、社科院的讲台上。囿于历史原因,清华经管学院经济学系的实力相对较弱。
但一切在2001年发生改变。当年,赵纯均教授接替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出任清华经管学院第二任院长。一个夏天下午,在清华大学伟伦楼二楼的一间办公室里,赵纯均向钱颖一发出邀请,希望他能参与牵头邀请一些海外著名学者建设清华经济系。
在1952年之前,清华经济系一直由陈岱孙担任系主任,有着强大的实力。但院系调整后,经济系并入北大,清华就不再有经济系。1984年清华经管学院成立后,经济系又恢复。在清华经管学院内,管理学科、MBA项目在国内一直领先,但经济学与领先院校差距较大,尤需下大力气发展。
钱颖一答应了这个要求。他们初步的设想是,吸引一些海外知名经济学教授来清华任教,理想人选是那些在国内念过大学、在海外拿到博士、已在海外著名研究型大学取得终身教职的教授、副教授。
但他们也清楚,考虑到国内条件,让许多在海外已获得终身教职的学者辞职来清华全职教课并不现实,因此需找到一种制度安排,让这些学者能在不影响海外教学工作的前提下,每年抽出2-3个月时间,在清华经管至少教授一门完整课程,同时带领相关领域研究。
“我们想了很多词,包括客座教授、访问教授,最后创造了一个新概念——特聘教授”。谈到4年前那次“制度创新”,钱颖一小有几分得意。有了说法后,他与麻省理工学院的王江教授分别成为经济学、金融学牵头人,开始在美国、加拿大各高校寻找合适人选。
2002年4月,在清华大学校庆之际,28名海外学者成为清华经管学院特聘教授。其中,绝大部分学者主要研究经济、金融,其余几个人是管理方向。
从2002 年秋季学期开始至今,钱颖一每年都为清华经管学院本科一年级学生讲授“经济学原理”一课,累计听课学生一千多人。这门现代经济学入门课,定位于三个目的:领会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思想、概念与分析方法;培养对现实世界经济行为与经济现象的观察能力;训练经济学直觉。他深入浅出的教学深受学生欢迎,上这门课学生抢占座位,也成了清华课堂的一景。
钱颖一说,最近几年清华经济系发展特别快,与这些特聘教授的贡献分不开。到2004年,白重恩、李稻葵已由兼职转为全职,把家安在了清华经管学院。
4年后,当时来清华的那批特聘教授,有些已离开经管学院。钱颖一笑称,那是因为他们要承担更重要的工作。比如,田国强、谭国富、艾春荣分别担任上海财大经济学院院长、工商管理学院院长、统计系主任,周林在上海交大担任经济学院院长,洪永淼则是厦门大学王亚南研究院院长。
打造一流商学院
钱颖一认为,国内商学院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以中欧、长江为代表的独立商学院,一是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大学商学院。
“中欧、长江这类商学院和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伦敦商学院比较类似,都是独立于大学的商学院;而美国一流商学院都不是独立于大学的。”钱颖一对此现象给出了一个制度经济学的解释:欧洲大学体制极其僵化死板,商学院只能独立出来才能发展;美国大学的制度环境足够灵活,商学院不仅可在大学中成长、且成长得更好,因此独立商学院的空间不大。
“在中国的现阶段,经济和管理放在一起会有一定优势。”钱颖一说,套用金融行业语言就是“混业经营”。银行、证券、保险业务若分开经营,安全性会比较高,但一些产品、销售的规模效应会消失。类似地,经济学科、管理学科分为两个学院,学院之间又不交流的话,则既不利于经济学科发展、也不利于管理学科提高。
钱颖一介绍说,目前清华经管学院的各个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创新与创业一直是清华的强项。在此基础上,清华经管学院将在综合管理(general management)上发力,并重点关注金融和会计。
作为“重建”经济系带头人之一,钱颖一自然不会忘了继续加快经济系发展。目前,清华经济系的规模仍较小,仅有20多名教师;而北大经济学院、光华管理学院及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经济学教师,加起来超过110人。“我们未来几年在师资队伍上会有较大发展,但清华没必要达到那么多数量,我们更重质量”钱颖一表示,海外引进仍将是主要的教师招聘方式。
这两年因跨国公司本地招聘(local hire)扩大,且逐步开始采用全球薪酬(global pay),商学院毕业生的薪酬上涨较快,清华经管学院是受益者之一。良好市场环境大大减少了商学院院长有关毕业生薪资水平的压力,但在排名这样一个零和博弈面前,每个院长都会紧张,钱颖一也不例外。
2006年,《经理人》杂志对全国MBA项目进行排名,清华经管学院再次蝉联第一。钱颖一表示,清华经管学院打算在明年“走出去”,积极参加国际媒体所做的商学院排名。
“我们明年会更多地参加国际竞争,希望有所突破”,钱颖一谦虚地表示,“哪怕一开始排名不理想也没关系,参与本身就是一种承诺。”
显然,上任初始的钱颖一——这位清华经管学院国际道路上的新舵手,对前方道路已然成竹在胸。新的一年,所有清华经管人包括钱颖一自己,都有理由有着更多期待。
(注:在清华经管学院担任院长近12年后,62岁的钱颖一即将离任。本刊特摘录2007年新浪财经的专访稿件,以示向钱老作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