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3838版 当前B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07-05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产业振兴,关键在人,人才振兴,重在教育。到2017年底,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体规模突破1500万人,他们活跃在农业生产经营各领域,成为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的先行者、应用新技术新装备的引领者、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践者,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人才振兴的突出亮点。在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民进省委向大会提交了《关于改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建议》。针对我省改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民进省委在提案中建议——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有新思路新举措

□本报记者 顾 娜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我省自2014年以来,开展了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截止目前,已培育各类新型职业农民近10万人。但我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也存在个别地方不重视、政策扶持不到位、政策不配套等问题急需解决。

  民进省委通过认真调研了解到,有些地方对培育工作没有清晰的思路和得力的措施,先行先试、大胆探索的创新精神不足,仍然按部就班的依照传统工作思维和模式实施,试点工作的“试点”成效不明显。部分地方领导由于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缺乏了解和认识,对培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高,虽然成立了领导机构,但对工作进展、成效的关注和指导不够,导致具体承担工作的业务机构对培育工作的方向把握不准。虽然各地都出台了扶持政策,但因为扶持力度不够、可操作性不强和宣传不到位等原因,对农民参与培育的吸引力不够。由于扶持政策缺乏吸引力、宣传发动不到位、农民自我提升的意识不强等原因,农户参与培育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实际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市县配套资金少,有的县区并未配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经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对培育对象的文化程度、年龄等要求相对较高,在培育工作实施前,必须开展摸底调研调查、统计分析,遴选出符合条件且积极性、主动性较强的培育对象,并根据他们所从事的产业和职业来分类,然后逐级向上申报培育任务。但由于部分县区的摸底工作不扎实,没有全面、准确的掌握可培育对象的规模和从事的产业、行业等第一手情况资料,导致实施培育工作时,遴选对象困难,生源组织困难。

  为改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民进省委提出以下建议:

  ——切实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关于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的精神,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出台贵州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指导意见,进行系统部署、全面安排。

  ——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在省市县三级决策体系中的优先位次、转变观念、创新思路。一是要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纳入对县区党政班子的考核内容。二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从摸底调研、完善机构、教育机构、帮扶指导、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等方面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吸引农民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调动农民积极性。三是引导农民群众转变观念,通过宣传发动和政策扶持,引导农民群众增强提升自我的主动性,提高务农的积极性,从被动接受培训向主动参加培训转变。

  ——完善机制、分工协作;完善机构、理清职能。一是完善工作运行机制,针对职业农民培训,建立包括农业、财政、科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等在内的部门联系机制,统筹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项目,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体系完备、运转协调的工作运行机制、实施机制、监督指导机制、经费保障机制和绩效考评机制等。二是农业、财政部门等应尽快出台职业农民培训认定后帮扶的指导意见,完善政策扶持机制,形成各项涉农资金优先向职业农民配置的政策导向。三是完善环境保障机制。要围绕《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的作用做文章,积极营造方便适用的学习培训环境、贴近需求的科技服务环境,及时无偿的创业指导环境,平等优先的社会保障环境,让农民有地位、有尊严、有动力、有保障。四是建设一批农业院校、农民培训学校,充分发挥县区农广校作为培育工作主阵地的作用,建议进一步加强农广校建设,充实人员,保障经费、配套场地、更新设备。

  ——整合资源、系统推进。一是各级财政配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经费,农业部门内部整合资源,要将新型职业农民工作与其它业务工作充分结合起来。二是整合外部资源,在教育培训环节,可整合教师资源,通过聘请创业培训师、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业老师等,提高学员的理论水平;在帮扶指导环节,要根据产业实施的区域规划布局,整合农业、林业、扶贫、旅游等专业指导人才,开展定点帮扶指导工作;在政策扶持上,要整合农业园区、小微企业贷款和妇女创业贷款等政策资源,真正做到凡是经认定的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一律优先享受政策扶持。

  ——完善培育模式、及时总结推广。探索职业农民培育路径,完善总结新型职业农业培育模式,即“理论授课、网络辅导、基地实训、认定管理、帮扶指导、扶持发展”。一是将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骨干和负责人打造成职业农业的领军群体。二是将具备职业农民雏形的种养大户通过系统教育培训转化为职业农民的核心群体。三是将农业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回乡青年通过培育,扶持发展成为职业农民的新生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