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383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07-05

探索发展新路 把旅游业做得更大更强

——我省旅游业跨越发展一瞥

□本报记者 蒋兴华

  7月2日,记者从省旅游发展委员会获悉,在波斯湾西岸巴林王国首都麦纳麦召开的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省铜仁梵净山景区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至此,我国已拥有53处世界遗产、13处世界自然遗产。就贵州而言,除梵净山外,“中国南方喀斯特”荔波、“中国丹霞”赤水、“中国南方喀斯特”施秉均已入列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无疑,梵净山景区“申遗”成功,使我省成为全国世界自然遗产数量最多的省份。

  为什么梵净山能够从众多“申遗”景区中脱颖而出?

  这固然与其良好的自然环境,保存完整的生态系统密不可分,但从另一角度来说,无不与我省探索旅游发展新路,积极扩大对外开放有关。如,从2017年1月将《贵州梵净山》文本和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推荐信送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开始,我省从各方面对外宣传梵净山,提升梵净山的知名度等,便时刻为成为“世遗”做着充分准备。

  与江南的秀丽玲珑,塞北的豪气冲天,青藏的舒展圣洁等相比,贵州另有一种独特韵味。不管是层峦叠嶂,清澈见底的山水,石灰石溶积岩的喀斯特地貌,还是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等,都堪称一绝。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重要支柱产业,积极探索以对外开放的山地旅游发展新路,把发展山地旅游业作为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战略举措,把旅游经济作为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五大新兴产业”、“四大经济”和“三大长板”之一统筹推进。全省旅游行业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建设国际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的战略定位,以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立体交通大格局的不断完善为依托,以100个旅游景区建设为抓手,狠抓布局优化、产品供给、投融资改革、旅游体制机制和监管服务创新五大任务落小落细落实,做优做强旅游经济,有力推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增长。以2017年为例,全省旅游接待7.44亿人次,增长40.02%,旅游总收入7116.81亿元,增长41.56%,其中入境游客126.79万人次,增长15.1%,旅游业对外开放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省旅游业对外开放是如何进行的?

  记者了解到,首先,抢占国际山地旅游新高地。省委、省政府把山地旅游作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具体抓手,作为贵州旅游发展基本定位,做出加快建设国际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的总体部署,出台施行《关于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组建国际山地旅游联盟、成立贵州山地旅游发展中心,连续发布国际山地旅游贵州宣言、减贫宣言、健康宣言,开展“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全球推广活动,借力借势首届世界旅发大会、外交部省区市全球推介活动等重大平台举办了一系列重大推介活动,《纽约时报》、法国国家电视台等国际知名媒体竞相关注,“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旅游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得到提升。

  其次,优化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新布局。在全面科学地进行全省旅游资源大普查工作中,普查共登记旅游资源单体82679处,新发现旅游资源单体51626处,深入掌握一大批极具开发潜力的优良级旅游资源的情况。这样就为全面贯彻全域旅游全景式规划、全季节体验、全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全社会参与、全区域管理“六全理念”,成功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单位和成为全国7个创建省份之一,有力推动了“山地旅游+特色优势”的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发展定位,加快打造各具特色的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

  第三,自省委、省政府启动5个100工程以来,省级财政共投入省旅游发展专项资金10亿元支持100个旅游景区建设,100个旅游景区累计招商引资签约项目734个、签约金额2511亿元、到位资金1157.39亿元,完成投资1582.68亿元,建设旅游项目4140个,先后有194个旅游项目列入全省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名单、59个旅游项目入选“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名录”,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3家、国家4A级及以上景区增至100家,建成省级度假区29个、国家级度假区1个,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4个,国家工业遗产旅游示范基地1个,国家工业旅游创新单位1个,首批中国十大科技旅游示范基地1个,全国中心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1个,累计推出527个新景区、新项目及新业态。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产品体系得到了完善和提升。

  记者采访得知,除抢占国际山地旅游新高地、优化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新布局等,我省还以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丰富国际旅游产品。推动旅游与大生态、大健康和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及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不断丰富国际山地旅游产品。编制实施《贵州省温泉产业发展规划》,打造“中国温泉省”,新建或改扩建温泉项目37个。制定《全省旅游名城名镇名村建设实施方案》,推出习水土城、丹寨石桥等一批有生命、有生活、有生气、有生意的乡村旅游名镇、名村。全省涌现出一大批自驾车露营基地、体育公园、风情小镇等新兴业态,我省获“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兴义万峰林生态体育公园景区获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单位,茅台集团入选国家工业旅游创新单位,“中国天眼”等入选首批中国十大科技旅游基地,史迪威公路晴隆二十四道拐遗址等8处景区入选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黔东南州入选全国中医药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西江千户苗寨入选中国十大优秀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玉舍雪山滑雪场获“2016—2017中国最具潜力滑雪旅游度假区”称号,盘州市妥乐村荣获中国林学会颁发的‘中国最美银杏村落’称号”,贵阳、安顺获评中国最佳避暑旅游城市。

  与此同时,我省加大对外开放推进旅游投融资。设立贵州省旅游产业基金、贵州脱贫攻坚投资基金旅游扶贫子基金,推动多彩贵州风演艺公司、贵阳市旅文旅游公司、黄果树智慧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等在新三板成功挂牌上市,拓宽旅游投融资渠道。在引进恒大集团等国内战略合作者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德国SAP公司作为战略合作者,推动美国温德克飞机制造公司落户毕节、奥地利多贝玛亚索道公司落户六盘水。不仅为贵州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建设注入了发展新活力,更为贵州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建设提供了新理念和新经验。

  扩大旅游对外开放,离不开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

  记者注意到,以旅游厕所建设推进对外接待服务设施建设,是我省旅游业的常抓的一项重要工作。全省旅游系统真抓实干、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举办全省旅游厕所建设管理现场会、推进会和培训班,2016年以来推动完成旅游厕所建设总投资11.55亿元,新建和改扩建旅游厕所2000余座,2016—2017年评定A级旅游厕所866座,贵州在全国厕所革命工作现场会上交流工作经验,全省先后有5个市县荣获全国厕所革命“综合推进先进单位”,4家企业和景区获得厕所革命“科技创新先进单位”、“文明宣传先进单位”。

  另外,像抓“厕所革命”一样,我省旅游业不断加强各类软硬件建设,全省新增生态旅游慢行道2121.69公里、停车场1938个、旅游观光车369辆。打通旅游交通“最后一公里”,一批旅游公交和景区直通车开通运行。在全省布局了279个旅游咨询服务中心、770个游客购物中心及自驾游服务平台,贵州智慧旅游一站式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对外接待旅游服务设施不断得到完善。

  为进一步打造旅游对外交流平台,全省连续12年召开旅发大会。每届大会,都出台一组支持承办地加快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邀请国际旅行商、国内外知名旅游专家学者参加,不断提升贵州旅游的国际影响力,使得我省旅游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