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3808版 当前A4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06-29

  不逾矩,而后从心所欲

  □李 成

  韩非子曰:圣人治民,度于本,不从其欲,期于利民而已。故其与之刑,非所以恶民,爱之本也。惟刑与度兼而用之,方成大道。古之有惊堂木者,警戒者也,常见于有司之处,用之于审刑之时,可鞭笞天下,威震四方;戒尺者,度而成方圆者也,自此上溯二千岁,春秋战国可有焉。故曰:无规矩之法,绳墨之端,虽王尔不以成方圆;上法圆天,下法方地,冲和民意,以安他乡。

  白居易有言道: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欲无穷。如何把握做人的度,活出“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人生,不禁让我想到了1799年的正月十八日。

  “啪!”龙台上一声惊堂木,沉寂了朝中的喧嚣,整饬了散乱的侍卫,风雨为之蹑足,山河亦为之肃容。独殿下跪着一人,在缧绁中,恍如未闻此声,望向一边的眼神充满着迷惘与不甘。偌大的朝廷之中,只有嘉庆帝愤慨的声音在回响,一句“凌迟处死”,和珅的眼中终于多了些许悲痛之色。

  和珅被拖着从朝廷到了囹圄之中,在寒冷、饥饿、黑暗的侵袭下,他的意识逐渐变得朦胧了,他忽而想起了自己家中的奇珍异宝,忽而想起了自己在朝廷中呼风唤雨的威风模样……他的思绪停在了他的私塾之中。

  “啪!”老师的戒尺打在案板上,喧闹的孩童立马静了下来,一个个乖乖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那天的和珅偷了别人的东西,老师的话至今他仍然历历在目:在人的心中,应该有一条底线,自己做的任何事,都不能逾越这条底线。和珅行偷盗之事,有违人之本性,更是辜负了那么多年所受的教育,此和珅之第一过也;贪欲不知敛,此为和珅之第二过也。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一定不做任何有损中国,有损中国人的事,而和珅偷了中国人的东西,败坏了中国的清誉,此为和珅之第三过也。“啪!”话音刚落,老师的戒尺就打了下去,不过这一下,没有打在和珅的手上,而是打在了和珅的桌上,可和珅还是全身一颤,“当你快要做出逾越你的底线的事时,你心中的惊堂木应该响起,就和刚才一样,听到这声惊堂木,你就应该赶紧收手。但显然,这声惊堂木并没有阻止你去偷东西。”说到最后,老师长叹一声,随即圆睁怒目,一手抓住和珅的手,另一只手高举戒尺,“啪”的一下打在了和珅的手上,和珅痛叫一声,两行清泪更是从眼角迸出。“当你做出逾越你的底线的事时,你心中的戒尺就该狠狠地打你,就像我刚刚做的一样,只有这样,你才能及早回头,不至于越陷越深。”和珅的衣服早已被泪水打湿,老师那严厉的声音再次响起:“你若执迷不悟,就只会落得个这样的下场——享乐一时,最终被千人鞭挞,万人唾弃,永世遭人白眼。”一听这话,和珅顿时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在身陷囫囵的此刻,才似乎真正明白了老师的用心良苦。

  这时,牢房的门开了,一名卫士解开了他身上的桎梏,留下了三尺白绫,便又关上门出去了。原来,嘉庆帝改变了主意,赐和珅狱中自尽之权。和珅含泪看了一眼那匹白绫,长叹道:“予我乐者孔方兄,害我死者亦孔方兄。”随后便于狱中自尽。

  生命的最后他也许是真的明白了什么……

  《孟子·离娄上》有云: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人做任何事应有一定的准则约束,社会有法的贯彻才能立国安邦,正如惊堂木的便用才能以刑止刑。人的约束无外乎道德与法制,应不逾矩而后从心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