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3658版 当前B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06-01

因地制宜选产业 精准扶贫迸活力

——贵州县域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扶贫观察

□本报记者 李 丽

  初夏的贵州依然凉爽宜人,春天代表性的鲜花、水果虽已谢幕,但纳雍县厍东关乡的农户还在品尝春日樱桃带来的甜头。今年以来,全乡樱桃产业实现收入1亿元,受益群众达1.6万人、人均增收6250元。站在玛瑙红樱桃基地里,该乡党委书记周聪颇感欣慰:“农民们从调整产业结构后的3万亩樱桃基地里,收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在贵州火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全力推进脱贫攻坚的当下,诸多美好变化正悄然进行、惊喜发生。

  “8字文章”激活农业

  近期,纳雍县寨乐镇革新村蔬菜大棚里的小瓜、西红柿、莲花白、西葫芦等蔬菜正蓬勃生长。该镇建成蔬菜大棚1370个,确权给贫困户428个、已完成种植350个,大棚全部由寨乐镇益农专业合作社经营,由10名种养能手担任技术总监,全程指导、参与管理发展,并依托农村电商拓宽销售平台,建立了12个农村阿里巴巴直销网点。眼下,致富的花蕾、果实正慢慢成型。

  乐治镇的产业结构调整示范点涉及塘坝村等8个村,规划面积5423亩,计划种植辣椒3423亩、叶菜1000亩、红托竹荪1000亩,覆盖农户5810户21416人,惠及贫困户512户1534人。截至5月16日,已完成晚期辣椒地接茬洋芋1200亩、早期辣椒移载2000亩;叶菜类种植计划1000亩,已种植香葱210亩、白菜210亩、荷花81.4亩、其它菜类190亩;建设蔬菜大棚173个,已种植草莓15个;建设育苗棚55个,种植红豆、花豆20个……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运营模式,由经营主体提供技术指导并保底收购,切实降低了发展风险。

  在化作乡,源生牧业有限公司通过代养土鸡、土地流转、种植牧草等方式,使农户收获实实在在的红利。今年以来,该公司已出栏土鸡30万羽,兑现贫困人口分红90万元;第二期代养费正陆续结算兑现。

  纳雍县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脱贫攻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迈出重要步伐,以土鸡、生猪、肉牛、食用菌、蔬菜为主导的农业产业体系构架逐步建立,基地化、生态化、品牌化、市场化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一产调整优化方兴未艾;煤矿企业优化重组继续深化,效益平稳回升,安全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新兴能源加快培育,骔岭北风电项目启动建设、唯特高磷酸铁锂项目建成投产,二产巩固提质力度加大;积极融入全域旅游环境,加快景点景区建设及环境整治,农旅结合、文旅结合、景旅结合集中引爆,旅游餐饮、住宿、农特产品销售等配套服务业逐渐蓬勃,三产加快兴起。

  今年一季度,该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81亿元,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6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58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31.2亿元,招商引资引进省外到位资金57.01亿元,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迎来“开门红”。

  去年以来,纳雍县因地制宜聚焦产业发展“八要素”,围绕“准、实、全、聚、加、广、紧、强”8个字做文章,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突出“准”字,激活产业选择要素。精准谋划布局产业,实施低效玉米种植消减三年行动计划,培育3000万羽土鸡、30万头肉牛、30万亩华农菌草、1亿棒食用菌、1万亩蔬菜、60万头生猪的“33216”扶贫产业,调减玉米种植24.81万亩,种植商品蔬菜15.1万亩,出栏生态家禽301万羽。突出“实”字,激活农民培训要素。坚持产业需要与群众需求相结合,立足实用、实效抓好技术培训。突出“全”字,激活技术服务要素。落实产业管理全覆盖、技术服务全过程,把全县所有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田间地块纳入跟踪管理、服务范围,以基地为板块组建技术团队,对动植物生命周期全过程进行点对点的专业指导、培育。突出“聚”字,激活资金筹措要素。力求高度整合、充分聚合各项资金,捆绑投入产业发展以发挥最大效应;用好用足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发挥恒大集团、金元集团对口帮扶的资金效益,充分撬动社会资本推进农业基地建设,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延伸产加销产业链条。目前,已累计投入产业发展资金20.64亿元,分配限额扶贫子基金9亿元,整合20项涉农资金9.5亿元,落实“特惠贷”资金4.35亿元,吸纳民间资本3000余万元。

  突出“加”字,激活组织方式要素。学习践行“塘约经验”,采取“党建+”形式,构建“支部+合作社+基地+群众”的组织方式,形成“支部引领、企业龙头、基地纽带、群众主体”的抱团发展格局。建立“村社一体”农民专业合作社281个,全县约2.27万户9.56万名贫困群众全部与产业联结,吸纳2.6万余名有发展意愿的非贫困群众参与合作社发展。

  突出“广”字,激活产销对接要素。围绕“外销求规模、内销保市场”思路,广开农业产品销售渠道。主动对接北京、广州、贵阳、六盘水农产品市场,达成100余个批量订单销售协议,并开设10余家土鸡、茶叶等直营餐饮店或专卖直销店;建立82个农村电商网点,推动农超对接、农贸对接,抢占周边城市、小吃街、客运站、旅游景点等销售市场;建成全县农特产品集中配送中央厨房,对机关食堂、学校营养午餐等进行集中统一配送。

  突出“有”字,激活利益联结要素。探索运用“三变”路子,推行股份分享机制,合理衡量村集体、企业、群众利益占比,让支部有益头、企业有盼头、贫困群众有靠头、非贫困群众有甜头。采取“6355”利润分配方式,产业效益贫困群众占60%、合作社占30%、村集体占5%、非贫困户占5%,充分激活农村资源、资产、资金。2017年,全县实现贫困群众4257户19255人有效脱贫,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8025元,发展有5万元以上实体经济积累的村384个。

  突出“强”字,激活基层党建要素。建强基层组织,优化功能、配置人力、延伸触角、激发活力,全面提升引领、发展、服务能力。

  因地制宜拔掉“穷根”

  深度贫困县册亨把林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全县拥有林业用地310.05万亩、森林面积270万亩、速生林面积130余万亩,活立木蓄积量为680万立方米,各类木材加工企业20余家,是贵州规模最大的桉树工业原料林基地、杉木速生丰产林基地。

  在持续发展畜禽养殖业的同时,该县严格按“五个到村到户”要求,制定《册亨县调整优化2018年玉米种植结构实施方案》,确定调减玉米种植10.64万亩,在石山区发展种草养殖、中药材及香料等种植,在低热河谷地带种植蔬菜、甘蔗、香蕉等;按每个乡(镇、街道)1个主导产业、每个村1个优势品种的要求,制定产业扶贫计划,规划种植蔬菜3万亩、甘蔗6万亩、水果2万亩、玫瑰2万亩、花椒等香料2.58万亩及其它作物1.61万亩,由农户自主选择种植品种,增强群众发展自主性,现已完成玉米种植面积调减10万余亩。

  该县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大力实施“锦绣计划”,开发布依民族特色手工产品。目前,全县已建成锦绣坊12个,吸纳集中就业500余人,辐射带动“绣娘”在家灵活就业3000余人,实现年产值达3000余万元,产品销往多个国家和地区。以自然风光、民俗文化、风土人情为载体,当地探索乡村旅游业发展,旅游产业及配套设施正逐步完善。

  该县坚持按“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的工作思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抓好市场主体培育,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引进省内外优强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先后培育省级龙头企业3家、州级龙头企业10家,发展种养殖型规模企业39家,组建农业产业合作社312家,贫困村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00%,贫困人口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达90.8%,带动贫困户2万余户,有效促进了群众增收。加快推进农业产品品牌化建设,提升区域农特产品品牌影响力,努力推动“册货出山”。目前,该县已成功申报注册以“册亨糯米蕉”“好之味山茶油”等为代表的商标品牌,“册亨花椒”“册亨玫瑰”“册亨肉羊”等商标也在申报中。

  积极实施“互联网+农业”模式,利用“黔邮乡情”等扶贫电商平台开展对外销售,促进解决农产品“销售难、卖价低”问题,极大地增强了群众发展产业的信心。2016年以来,该县依托电商扶贫项目实施,以“册亨糯米蕉”“布依锦绣”等产品为代表的“册亨特”在网上平台销售实现重大突破,累计销售额达4000余万元,达到了宣传推介、市场推广、产品销售目的。通过“上争、外引、内聚”等方式,全县争取扶贫产业子基金7.39亿元、整合涉农资金4.8亿余元投入扶贫产业。在直接帮扶贫困户发展的同时,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着力培育更多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