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以大旅游、大生态为落脚点,集中确立和完善了一批民族特色村寨。村寨自基础设施建设覆盖全面铺开,现代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乡一体化统筹格局基本确立以来,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不少村寨在新农村建设上仍存在“盆景”多、“风景”少,“珍珠”多、“项链”少;重复建设多,独具特色少;依赖各级各部门投入资金生存多,内部“造血”机能完善少等问题。就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在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民革省委提出了《关于实施乡村差异化发展战略的建议》,该提案建议——
突出地方特色 进一步推进乡村差异化发展
□本报记者 蒋兴华
如何推进乡村差异化发展
记者上网查询得知,乡村,又称非城市化地区。通常指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产生的、相对独立的、具有特定的经济、社会和自然景观特点的地区综合体。一般来说,乡村,具有农舍、牲畜棚圈、仓库场院、道路、水渠、宅旁绿地,以及特定环境和专业化生产条件下特有的附属设施等。
在我国,乡村指县城以下的广大地区。因长期来乡村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流动人口较少,经济不发达,但也因此得到了一定好处,如;乡村的环境遭到的破坏程度远比城市的环境破坏程度低很多。
近年来,乡村旅游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越来越受到游客的喜爱。然而,截止到目前,乡村旅游虽然遍地开花,但乡村旅游规划参差不齐,产品同化,抄袭,模仿,没有统一规划,不能实现整体的协调性,产品没有创新,没有自己个性和特色。因此,许多专家学者均提出乡村旅游要差异化发展。
为促进乡村差异化发展,去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部门联合印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7年)》指出,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推动乡村旅游区域差异化发展。
如何实现乡村旅游的差异化?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部门在《行动方案》提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产业协同,融合发展”、“以农为本,注重保护”、“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等4项基本原则。
《行动方案》还具体从3方面提出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一是在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方面;二是在优化乡村旅游扶持政策和长效机制方面;三是在推动乡村旅游区域差异化发展方面。
我省乡村重复建设多,独具特色少
近年来,我省以大旅游、大生态为落脚点,集中确立和完善了一批民族特色村寨,基础设施建设覆盖全面铺开,现代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乡一体化统筹格局基本确立以来,目前全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已有19360个创建点,覆盖10890个村、2.6万个自然村寨,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60.5%,受益群众达1800多万人。
民革省委指出, 我省新农村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仍仍存在“盆景”多、“风景”少,“珍珠”多、“项链”少;重复建设多,独具特色少;依赖各级各部门投入资金生存的多,内部“造血”机能完善的少等问题。上述问题的存在,并非全由各级干部、普通群众主动性不够、思路不清晰、工作不细致深入等主观因素所导致。客观上贵州的自然地理条件差异和城乡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决定了在现阶段要实现城乡全面均衡发展难度大,进而导致乡村建设出现诸多问题。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振兴乡村经济应该根据全省乡村现状条件和基础把基础条件不同的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发展区域,通过分区引导错位发展的理念差异化实施乡村发展战略。通过牢牢把握不同类型乡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加快推进乡村现代化进程。
民革省委认为,我省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先天不平衡等因素,导致全省广大乡村的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其情况可大致分为三类:即工业化重点发展区域、农业重点发展区域和生态环境重点保护区域。在工业化较发达的区域,工业,服务业已经有了长足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方面的差别基本消失,这类地区城乡一体发展的主要矛盾是社会管理方面的矛盾,即对高度工业化的乡村仍用传统的乡村治理方式,如省内较大城市周边的乡村。对于此类区域,重点是要以城市社会的治理方式来治理整个城市。在传统农业较为发达的区域,乡村的发展条件明显弱于城市,农业增效难,农民就业难,农民增收问题凸出。这类区域的主要问题是乡村发展速度较慢,重点应是加强对传统农业产业的财政、金融支持,使乡村发展速度赶上城市。通过土地流转、连片整理等方式,提高农民承包经营土地的集中度和财富性,提高农业机械化、经营规模化、服务社会化、商品市场化水平。在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本身城市产业基础薄弱,对乡村的辐射作用有限。而乡村经济规模狭小,生产经营方式单一,本身也缺乏内生动力和活力。应重点发展基于资源禀赋的特色产业,健全立足于本地特色资源的产业体系,城乡互相依存,一体发展。
民革省委还认为,应当有针对性的根据不同区域资源、区位优势来布局不同的优势产业。这样,既体现了非均衡、差异化的发展,实际上也保证了全省全域的协调发展。坚持这种全域差异化发展理念,可以有效地激发各自的活力,寻找到最佳的优势点,让区位、资源等与产业发展凸现特色,在差异化发展中形成各具特色、有效益的产业,使所发展的产业实现效益最大化。
将乡村实施差异化发展
如何根据我省实际情况,推进乡村差异化发展?民革省委建议根据贵州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广大乡村分为三个类型地区差异化发展:
一是城镇主导乡村发展型地区。加强城区对邻近镇村的融合整合,促进城郊地区发展都市农业和观光农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工业向规划区和工业园区(开发区)集中,鼓励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升级,促进高新技术、科教研发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加强对污染工业的布局控制、技术升级和污染治理
二是农业主导乡村联动发展型地区。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采取“基地+农户+公司”等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和组织方式,加快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强对生态环境、基本农田和万亩大坝保护。对中心城镇加强培育,提高其规模与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其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各乡村间的交通联系。推进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鼓励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置换成土地合作社股权。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稳妥推进乌蒙山区、武陵山区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为搬迁村民提供相应就业岗位和社会保障。
三是生态主导乡村发展型地区。加强对生态空间和生态环境的统管保护。促进差异化的旅游项目和生态农业发展。促进旅游品牌宣传的建设,加强旅游服务管理。推动农旅融合发展,严格控制影响生态环境的项目。加强对中心城镇加强培育,提高旅游接待和服务水平,提高各村据点及旅游景点的交通可达性。严格限制污染工业发展和破坏生态的开发建设,重点实施生态维育、水源保护和涵养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