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3488版 当前A4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05-03

心即安处便是故乡

——春水系列散文赏析

□赵雪峰

  “心即安处,便是故乡”。这是春水同志在《贵州日报》的系列散文《机缘巧合》中的一句话,感觉很有思想,很有哲理,很有禅悟,便将之作为此篇赏析的标题。春水写道:我所经历的事情,是有联想的成分,但也并未跳出因果规律……人在尘世,谁也不是独立的个体;千丝万缕的联系,会在冥冥中发生。看似偶然的巧合,实际上早就埋下了必然的机缘。千里伏笔,草蛇灰线。对于发生的一切泰然处之,安然相对。只是心存敬畏,常修善心、善行、善举,无愧良心。俯仰天地无愧怍,人间处处是吾乡。即是常常发生一些机缘巧合的事情,也是令人喜悦的。这些文字,说实话,要是不标上作者,我完全怀疑是余秋雨先生的手迹。行文之风格,言语之大气,遣词之独到,思考之深邃,完全具有秋雨之风,乃大家手笔。“俯仰天地无愧怍,人间处处是吾乡”。这些句子不是一般的写手所能达到的高度。这和“心即安处便是故乡”有异曲同工之妙。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我想起了雍正皇帝的一幅书法“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做人要正值坦荡,无愧于心。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说。奉公守法,虽然清淡,却昼夜常安;越礼亏心,即致富贵,但神魂不乐。出世无奇,但存心不愧天地;居家有道,惟忠厚以遗子孙。仰不愧,府不怍,戒慎恐惧,乃君子持身之本;上不欺,下不扰,正大光明是丈夫立世之方。为人宜春风和气;处世当白日青天。

  通读春水系列散文,我得出三个小标题:“心即安处在山水”、“心即安处在草木”、“心即安处在人文”。我想就这三个方面逐一赏析。

  心即安处在山水

  春水散文如其名,春波荡漾,水碧山青,诗意盎然,水草丰茂,思想厚重。在他的山水散文中,处处是哲学般的表述。思想般的记叙。禅悟般的诉说。这些表述再现了作家的一颗静心、素心、禅心。“一阵秋雨,刚刚洗过的万峰林分外秀美。我已多次光顾,不同季节、不同时段、不同天气,但心境都是一样的”(《万峰秋韵》)。不同的时节,相同的心境。那是什么样的“心境”呢?是“秋雨刚刚洗过”一样的心境。一般来说,只有用心的读者才能读出作家在这里的一种禅心寄托,秋雨洗去的是世俗、是负累、是看不见的剑影刀光与暗斗明争,是“天下熙熙”和“天下攘攘”,而这一切,高明的作家不说,隐含在“刚刚洗过的”里面。这样的“清洗”对每一个为名忙、为利苦的芸芸众生实在是不能放下的负累,那这雨后的万峰林便是极佳的去处了。所以作家说“众里寻他千百度,人间桃花源就在此处”,可见,这就是一个为尘所累的疲惫的智者的苦苦寻觅!足见作家怀着一颗禅心和素心寻觅“桃花源”的艰辛。所谓看山的三阶段,初看山是山,再看山不似山,又看山还是山。这是颇有功力的作家才能达到的境界,也是有一定积淀的读者才能悟到的深度。

  作家在山水中找到生命的安然。

  心即安处在草木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这是作家企图放空自己的悟道。

  在《万峰秋韵》中,他这样写道:她花叶同红,花似叶,叶似花,在万峰丛葱茏中绽放那鲜艳的娇红,点缀是那样的得体精致,又是那样的娇小可人。更有那天然图案八卦田,再有慢慢旋转的水车动感,你能不为山河的娇美动容吗?作家把“花”“叶”与“八卦田”“水车”的循环轮回相映衬,也就进入了佛的轮回因果辩证之中。这样形成的因果轮回构成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其实是一种悟空的大境界。

  在《树树安然》里,这样的彻悟变得更为大气,更加深邃,更加厚重。一棵古树就是一部读不完的书。你到过黄帝陵必然会拜谒轩辕柏,古柏面前,你会油然而生一种崇敬心情。绵绵历史,皇天后土,作为炎黄子孙你会从古柏沧桑中读到历史的沧桑,从老树虬枝依然枝繁叶茂,想到华夏民族生生不息和美好的未来,更会想到做一名无愧祖先的赤子,也会自觉地增强建设家园的使命担当。这些文字凸显弘大的词汇,涵藉磅礴的思想,底蕴穿透五千年沧桑直击人心,似黄钟大吕,震耳欲聋、振聋发聩、震撼人心,是值得致敬的文字。

  要赏析如此磅礴的文章是很难的,因为这样的文章本身是在思想、观点和议论中推进的,你要用思想、观点去赏析思想观点,谈何易。更何况对象是如此深刻的高手。

  更有山东莒县浮来山下的大银杏,刘勰著书树下得《文心雕龙》,把树、人、文连为一体,给树赋予了精神内涵。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可谓磅礴数千年,乃中华奇葩。“要问家乡是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迁徙背井离乡已经是沉淀下来的历史,但大槐树却成了千千万万人的记忆。来到这棵古槐树下,能不产生浓浓乡愁吗?先祖一步一回头,望尽天涯路,心中永不消失的大槐树,令人顿生敬畏。“左公柳”、“元帅柳”已成当地风景。焦裕禄的“焦桐”万古千秋挡风拦沙,造福人民。福建东山县的谷文昌书记,把荒岛变成绿宝岛。当地百姓感念功德,每年清明“先祭谷公,后祭祖宗。”植树爱树者都在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座丰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人成材需要多少人培养呵护,一棵幼苗长成参天大树也需要千千万万人的培育呵护。植树爱树护树是人类的共性。树木参天,森林遍地是历史的厚积,是文明化育。一座有品位的学校不是看大楼而是看大师,不是看大门而是看大树。一棵大树是历史的标志。我想起了我的母校,那棵留下我们一代代孩童快乐记忆的古榕树不见了,就为了改造学校而不惜毁掉一棵千年古树,惜哉!学校毁了可以很快重建,古树毁了不可以重栽,一棵苗要长成古树,大概我们都已经灰飞烟灭了几次。“读着唐诗种新树”,既安然,又浪漫。“一个城市栽什么行道树,老祖宗早给你选好了。你从唐诗里就能找到适宜栽种的树。”这话很有诗意,也很幽默,却多么深刻,多么精辟。当你看到一棵棵断枝削冠,枯干嶙峋的老树,挂着所谓的营养瓶时,你立马会想到病危的老人。利益的驱使,已经让一些人利令智昏了,敬畏之心荡然无存。那些不讲科学、盲目蛮干、利令智昏、杀鸡取卵、竭泽而渔、不知敬畏者,当睁眼看看这青白世界、朗朗乾坤,感知文化的愤怒与哭喊!让社会变得更理性、更理智、更文明、更向善。新楼是比过去“轩昂”了,但并不“气宇”,因为古树走了,文化不见了……

  每个人都是一朵花,每朵花都有自己的世界;每个人都是一片叶,每片叶都有自己的绿意。在花将凋零时,在叶将枯萎时。我们都应该在最后一刻将一切归还大地。

  世界的一切原本由细节构成。如果一切归于有序,决定成败的必将是微若沙砾的细节

  一花而见春,一叶而知秋,窥一斑而见全豹,观滴水可知沧海。寻常细微之物,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珍藏于有限之中。懂得见微知著的人才能真正打开这个世界的门。

  在浩瀚宇宙中,我们宛若恒沙微尘,虽然渺小,却也自成一世界。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谁能有这样的境界?春水也! 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繁华草木耳。谁能有此境界?春水也!大气!大境界!大情怀!大思想!安详如画!静如大海!春水也!

  作家在树木花草中找到生命的安然。

  心即安处在人文

  此部分是作家才情、思考、思想最集中的体现。是继第一次文化散文之后的又一次文化写作冲击,是对祖国散文写作的一大贡献,一些篇章是可以进入教科书的优秀佳构。

  春水同志说,有思考的文章才算好文章。有思考的事情才会发现奇妙的机缘巧合。在《机缘巧合》中,作者这样思考,喜马拉雅山的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太平洋会掀起滔天巨浪,这看似天方夜谭的说法,实际上有着哲学的依据,这就是客观规律中的因果关系。这里,提到了“因果”与“规律”,因果是一种报应,是不可逾越的程序及轨迹。这就正如规律,事物一旦成为规律,便成为一种“纹理”和“经脉”,是必须要这样进行的,不可改变的轨迹。所以,终极天下大事,在于发现规律,把握规律,运用规律,就会是人杰。

  同样一件事,稀里糊涂过去就过去了,但如果认真一琢磨,奇异的事情就会发生。此前,读了春水的多篇文章,不知春水何许人也?就在《机缘巧合》中,我发现了春水的真实身份。他写得很隐蔽,很机智,但他还是无可避免地不得不把自己的背影抛了出来。而作为一个敏锐的评论家是不会忽略这么重要的细节。春水在非常细致的回顾历史,与他有着莫名的千丝万缕关系的历史,这些历史是先辈的足迹,后面全是空白,“我”又在这空白上书写历史,这就是机缘,冥冥之中的一种安排。尽管别人都走了,抛下“几年贵州人,一生贵州情”,扬长而去。可“我”留下来了,无怨无悔,因为“我”在延伸着先辈的足迹,是来报恩的,感恩的,还愿的,是来完成先辈未竟事业的。

  所以,“心即安处,便是故乡”。这是一种禅悟、一种彻悟,更是一种良知,是醒者的慧性表达,这样的语言具备了传世的功能。让人久久不会忘怀。

  春水说,洞是人类最早的豪宅。考古发现最早的人类就在山洞之中被命名为“山顶洞人”。洞中藏身是人类进化的关键一步。以至到了近现代,仍然有人类住山洞的踪迹。甚至到了现在,都在精准脱贫全面小康了,我老家的个别亲戚还在住山洞。山下,政府修好了洋房,送他住都不下山来。有一段,政府强制让其下山住,可住了一段又搬回去了,理由是祖祖辈辈住洞,冬暖夏凉,习惯了,还没有水电费。多自足。这就是洞的美丽和魅力。

  可春水不这样平面的理解洞,洞在春水那儿变得很文化、很博大:儒释道三大教派的传人都是在洞中悟得真传。嵩山达摩洞是禅宗初祖修行传道的地方。一位西来僧人,在洞中一住九年,面壁深思,这番意志的历练也够让人敬佩的。周恩来总理少见的诗文中就有“面壁十年图破壁”之句,可见影响深广。儒学传人王阳明先生在修文龙场悟道,住过的山洞简陋寒冷,几百年前的先贤,经历人生的大起大落,远居大荒,苦其心志,空乏其身,终悟得“知行合一”“致良知”的不朽天道泽被后人。这就是春水啊!引经据典,博古通今,畅快淋漓,把个洞说得如此厚重深邃,源远流长,留下几多动人的传说,留下几多泽被后人的思想,磅礴大气,直击胸襟,沁人心脾。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茫茫人海、滚滚红尘,人们需要静下心来放慢脚步,调适身心,回望初始,思考未来,洞是一个理想的所在,急着赶路,就不要进洞,进了洞就不要急着赶路。这里的“洞”是引申义的“洞”了,作家在上一层自然“洞”的基础上,引申到世事无常之“洞”。也许人生就该有三层楼房,第一层地下室就是洞,随时让心走进去,静下来,回望和自省。这就是我们的人生之“洞”啊。这个“洞”确是久违了。

  在《仁爱千秋》里,春水提到了泰戈尔与徐志摩、陆小曼、林徽因等许多珍贵的历史,像一座档案馆或思想库。特别是白求恩那句“啊,我的孩子……”依然感动着今天的你和我。

  春水嗜书如命,给我留下深深烙印。他买过的《毛泽东诗词注释》《金光大道》《大刀记》《征途》等书籍。看到这些书名十分亲切,我能回忆这些书中的很多词句和情节。小小书店伴他和我走过了文化荒漠时代。

  我偏爱春水这样的表达:一些孩子干脆就在书架下席地而坐,埋头读书,一看就个把小时,有的看书入迷,纹丝不动,选书者从腿上迈过或是身边走过浑然不知。众多孩子认真读书,读的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强盛,使命的担当……这些宏大的词汇放在一群读书的小孩子们身上,恰如其分,没有比这更精确更适宜更有希望的遣词了,高涛、开阔、大气、震悚、精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深信不疑,全民阅读必然带来书籍的大量需求和人民的大步前进。

  由书店,再写到书房。书房何来这样大的吸引力?读书是进行光合作用。在他的书房,我们深深感到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不能没有精神脊梁和精神大师。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从苦难屈辱到觉醒奋斗再到伟大复兴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是精神大师。否则,站起来的我们仍然会倒下去,富起来的我们仍然会穷下去,强起来的我们仍然会弱下去。大唐盛世、康乾盛世就是这样衰下去的。我们应保护和传承好思想巨人的精神遗产。我们的盛世江山才能千秋永驻,脊梁不垮!

  文字浩瀚如海,总有沉淀下来的珠玑。春水必为其中。当今梁衡先生的文章值得深读。余秋雨先生的书真是极好的精神营养。春水说有幸见过秋雨先生,那种文人气场,若是腹中没有诗书万卷,是不会生成的。春水不相信手机阅读会产生国学大师,也不相信无纸化会代替人类进步的阶梯,更不会相信微信、短信、视频会陶冶出翩翩少年和窈窕淑女。

  博大的胸怀成就了不凡的春水。人高在忍,人贵在善,人杰在悟,忍辱才能负重、委曲才能求全,成就了春水大气闲适、气度过人的“气”与“质”、“儒”与“雅”。我与春水在省委大楼时偶有相遇,自然是我认得他。真正认识他,还是他的系列散文。不觉由衷感叹:相识恨晚!

  我在春水的“桃花源”中醒来,日月悬空垂问我,他日是否学陶翁?世间处处桃花源,人自心中有桃源。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慢一慢,站一站,静一静,沉默一会,退思片刻,才会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吊脚楼和小背篓是风景,风雨桥和钟鼓楼也是风景。在我们忙于进取、苦于追求、疲于算计的时候,不妨稍作停留,静思默想,活着是为什么?这个庞大而渺小的主题,足够喂养我们一辈子……

  如今,天上地下龙蛇走马,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何处是桃源?陶公说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能安静,思便清净。心不遥远,地在身边。眼中有风景,自然融环境,知敬畏,善心行。那末,桃花源就在你身边。

  春水最终在人文中找到生命的安然。

  心即安处是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