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大 成本低 覆盖广 产品多 效果好
贵州金融大扶贫格局初步形成
□本报记者 李 丽
2017年,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充分发挥金融扶贫牵头职责,全省金融扶贫工作组织有力,陆续开展了金融助推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启动10个省级金融精准扶贫示范县创建、出台《贵州省金融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行动方案》、启动金融助推脱贫攻坚劳动竞赛、金融支持贫困地区农村公路“组组通”建设顺利实施,我省“政府主导、央行牵头、各方参与”多频共振的金融扶贫工作机制更趋完善,有效引导金融资源聚焦脱贫攻坚。
高投入助力同步小康
截至2017年末,贵州省精准扶贫贷款余额3931亿元,当年新增1317亿元,均位居全国第一。在全国率先发行首批扶贫票据,注册金额达114亿元。贵州银行、贵阳银行向我省农村“组组通”项目投放资金98.4亿元,支持89个县(区)市共计9726个建设项目,建设规模达24861公里。
扶贫融资上成本低。全年累计发放低利率扶贫再贷款249.9亿元,撬动金融机构发放优惠利率贷款,扶贫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58%,低于普通涉农贷款4.18个百分点。省农发行、国开行利用专项金融债资金按4.2%的较低利率累计发放易地扶贫搬迁贷款145亿元。
协调联动上覆盖广。政策性、开发性、商业性和合作性金融,以及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均积极参与金融扶贫工作。
金融扶贫产品多。针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产业发展、农业经营主体、贫困农户生产生活等需求,创设了80多个信贷产品,贴近贫困人口生产生活实际。
2017年末,贵州省个人精准扶贫贷款余额301亿元,61.1万有信贷需求,又有一定还款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获得较低成本支持,较年初增加20%。目前全省初步形成“投入大、成本小、覆盖广、产品多、效果好”的金融大扶贫格局,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提供有力支撑。
新模式打造新样本
为全面贯彻中央、省委、省政府、人总行关于开展脱贫攻坚行动的各项部署,并结合贵州省全面推广的惠水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三”经验,人民银行黔东南中心支行在惠水县组织开展易地扶贫搬迁金融服务省级示范县创建工作,打造了一套可操作、可复制、可持续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金融服务“四个加”模式。
“政府主导+金融助推”,以联动机制形成合力,实现各参与主体的资源联结;“扶持产业+吸纳就业”,以产业带动就业,实现“迁企银”的利益联结;“信贷优惠+自我发展”,以信贷创新促动发展意愿,实现信贷措施与扶持对象的精准联结;“服务创新+普惠金融”,以打造良好金融环境服务贫困群众,实现弱势群体对金融资源的共享联结。
通过创建惠水“四个加”模式,产业带动扶贫取得了明显效果,当地政府建立了3000万元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及建档立卡贫困户信贷风险补偿基金,“五个三”领域的信贷供给显著增强,已向安置点周边果蔬、家具等特色优势产业发放贷款近7亿元,带动近万人搬迁移民和贫困群众就业。
创新“迁企贷”信贷产品,有效带动了搬迁移民就业,人民银行通过制定正向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扶贫再贷款的撬动作用,指导当地农商行推出了“迁企贷”信贷产品,优先支持吸纳移民就业的企业,根据吸纳人数多少授信,并实行阶梯式降低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的“先、增、降”优惠措施。
有效缓解了后续扶持配套资金的紧张状况,人民银行积极协调和推动惠水县政府与贵阳银行成功设立总规模为10亿元的县级扶贫攻坚投资基金,缓解了易地扶贫搬迁附属设施建设的资金困局。同时,积极组织和协调各家金融机构投入10多亿元贷款解决医院、学校改扩建项目的融资需求,为搬迁移民提供“就学、就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