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靖的铁麻丝和米豆腐
□杨 涛
从湖南保靖回来我逢人就说保靖的铁麻丝和米豆腐多么多么的好吃,有人要我拿出点有力的证据,甚至说应该带点回来让他们也尝尝。我只能遗憾地说,那天我们是在那家号称“老字号铁麻丝”的老板无数次要关门的催促下,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根本没想过要打包。
那晚,我的肚子被撑得滚圆,还不断地对朋友重复,今天的夜宵太好吃了,是我目前吃过的最好吃的夜宵。
当然,我也知道空口白话很难让人相信,没有亲口尝试过的人也不肯轻易相信我的说法。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去一趟保靖,把各种铁麻丝一样来一大把,再点两盘米豆腐,让舌尖去证实,还可以顺便去保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保护区吕洞山一游。
铁麻丝是保靖人对烤串的别称,因在竹签烤肉之前用的是细铁丝穿肉而得名,这也算是保靖特色了,别致的名字加上勾魂的口感,所以让人留恋。那天,我是在刚刚装了一肚子鸡鸭鱼肉的状态下去吃的夜宵,原本是打算与朋友找个落脚的地方随便扯扯谈,所以也没有俗话中的饥不择食,铁麻丝端到面前的时候我也没多大的食欲,在朋友不断的劝说下才勉强拿起一根,结果就一发不可收拾了,肉串、黄喉、脆骨仿佛一个比一个入味,且火候、脆嫩的程度、麻辣咸鲜的口味都恰到好处,正是应了那句形容美女的诗句,增一分则太长,少一分则太短。
吃兴正酣,朋友一拍脑袋,我怎么忘了叫米豆腐,遂令老板赶紧调制一盘。我承认那时候我先入为主的思想又开始作怪了,湘西米豆腐们早就在《芙蓉镇》的时候已誉满天下,所以对我们来说米豆腐并不稀罕,可以算得上是日常饮食中的一种。芙蓉镇的米豆腐有名,无非是借了刘晓庆之名,真真去吃,只是小小一碗,以酸萝卜为主,汤多米豆腐少,既吃不饱又觉得太酸影响了米豆腐本来的味道。边城的米豆腐还算有特色,是把浸泡在凉水里的米豆腐舀出来后浇上特制的辣酱,用牙签签着吃。但用凉水浸泡过的米豆腐稍微有点硬,所以吃完之后我也只觉得辣味有余,口感不足,甚至那天我与儿子分吃一碗时的温情也没能触发我的写作欲望。
保靖米豆腐却不同,端上桌的米豆腐与家常的调制方法一样,一眼就知道是凉拌,放了葱姜盐和醋,但吃起来好像又不一样。问了老板之后知道,佐料确实没有不同,不像在冠名某某特色的店子吃到了某种特别的味道之后,老板要神秘兮兮地说,这里面有我的独门秘方。拿着筷子,我只能以一个美食家的态度,用味觉细细分辨保靖米豆腐与其他县市米豆腐之间的差别了。吃得认真一些,还可以发现芙蓉镇的米豆腐稍微稀了一些,保靖的米豆腐便是介于芙蓉镇与边城之间,软嫩适中,既没用碱水味也没有石灰味,也许打卤时还另有蹊径。大大一盘米豆腐不倒5分钟便风卷残云般的被我们消灭了,朋友看我们喜欢,还又叫了一盘。
吃完夜宵,为了助消化,我们又走在了酉水河畔。听见哗哗的水声,看着忽明忽暗的灯光,我突然心念一动,泪水便噙满了眼眶,孩提时爷爷牵着我的手站在酉水岸边看船,在保靖街头买铁麻丝、吃米豆腐的情景又涌了上来,原来所有的好吃全是因为勾起了回忆。父亲招工到了外县,爷爷又过世的早,我对保靖的回忆便十分有限,就好像此刻漫步在酉水河岸才惊觉,小时候以为无比宽阔的酉水会一眼到头。站在酉水河畔,我多么希望可以多记起点什么,只是酉水很长,回忆却很短。我对爷爷的怀念,除了酉水河、铁麻丝和米豆腐以外,再无其他。当保靖的朋友玩笑着说,既然保靖的夜宵那么好吃,你就应该常常回来时。我只是拼了命地点头,说,我会回来的,会回来的,为了铁麻丝和米豆腐也要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