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旅游产品供给改革 打造贵州旅游品牌
□杨昌书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号召,也是对旅游业发展的根本要求。贵州,伴随大数据、大生态、大旅游等新兴产业的蓬勃兴起,正在依托“一带一路”连接线的区位优势,成为中国实行开放战略的生力军。推动贵州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井喷式增长,是每一个贵州旅游人共同的目标与责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到旅游企业,就是旅游产品的供给改革,此改革应致力于高度统一的思想及战略规划、全产业链布局、全域化打造贵州旅游品牌。
多维度增加旅游产品供给
借助“快旅慢游”体系,串联各旅游要素。
2016年10月,贵州省政府下发《关于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做大旅游供给总量,做精旅游供给质量,做优旅游供给结构,提升旅游供给效率,推动旅游业井喷式增长。意见中明确,加快构建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为线,干支机场为点,点线支撑的山地特色旅游产业带,串联带动全省100个旅游景区、100个山地户外运动旅游基地和1000个特色旅游村寨,打造20条省内环行及联通省内外的终点精品线路。
近年来,伴随我省支线机场的增多,贵广高铁、沪昆高铁的相继开通和贵阳至西安动车的开启,为旅游者直接到达省内旅游目的地提供了相当便利的交通条件,大大节省了乘车时间。但由于地理位置、市场及旅游产品等因素制约,自由行、自驾游及自助游散客到达机场和高铁站后,难以解决“最后一公里”(从站点到达景区)问题,加快机场及高铁站周边的旅游服务区建设势在必行。
旅游目的地串联,可在以开发山地旅游为主题的前提下,借鉴其他国家和国内旅游业发达地区的经验:上世纪70年代,美国已串联东西海岸(囊括15个州、23个大城市和122个城镇),建成全长8500公里,集休闲娱乐、户外活动、文化遗产、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游径。临近的广东省,采取省市联动,在南粤大地上建设了一张四通八达的游径网络,6条总长达2372公里的线路,串联珠三角9个城市的200多处森林公园、风景名胜、海岸河堤、文化古迹,形成独有的以大山大河、文化休闲、生态休闲、滨水休闲为特色的发展体系。贵州的旅游发展,需打破现有的支线旅游格局,探索创新,在省高速公路“六横七纵八联”大交通网络体系的支撑下,将省内景点大绕环串联开发,使不同特色的旅游要素串联于山地、瀑布、洞穴、梯田、民族村寨、红色胜地、佛教名山、阳明道场、科普基地(以平塘FAST为代表)、房车度假营地等旅游实体之中。此外,要加快环省高铁建设,提升快旅效率,增加旅游舒适度。
加大旅游商品的有效供给。
旅游业对GDP的贡献率,主要依赖旅游要素中的“购”来拉动。贵州发展高效旅游,增加旅游商品的有效供给,应关注旅游者的人均消费。黄金周、小长假,交通依靠人流量、景区依靠门票、酒店依靠高入住率赚了个盆满钵丰,但旅游者能从贵州带走的中高端产品少之又少,游玩了知名景点,贡献了门票和餐饮费,大多带走的只是几十元的特色食品,太令人遗憾。贵州省主打的“优质白酒、烟草、茶叶、民族制药、特色食品”五张名片,应在特色和定位方面加大高中端产品的有效供给,“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要向旅游商品转化,融入更多的文化表演项目,为丰富贵州旅游内涵注入更多内容。
牢守生态底线,保护旅游产品原生态
贵州的山美、水美、人更美。山水的美,除了大自然的给予,祖祖辈辈的庇佑外,更得益于高速发展时代贵州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决不动摇。人美,美在贵州的多民族,截至2014年,中国有1561个传统村寨被列入保护名录,贵州有292个,占全国总量的18.7%,居全国第二。
民族村寨的开发是为了精准扶贫,但伴随低价贱卖与开发,民族村寨的现状令人担忧。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多,村寨现代化的建设工程及商业化的运作模式等打破了传统村寨的宁静,不伦不类的建筑与文化正蔓延至村寨。暂且不论对民族文化的蚕食及对当地村民生活习惯造成的严重影响,单就旅游产品的研发来说,同质化、现代化、无区域民族特色化的产品最终也会使传统村寨失去作为旅游目的地的魅力。
2016年9月29日,由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省旅发委主办的全省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工作现场会挂牌命名了全省首批272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保护原始古朴的民族文化,保留原有的建筑与标识,开发民族文化,以此推进攻坚脱贫,助力贵州旅游业“井喷式”发展。
关注“康养旅游”产品,注重老年旅游市场开发
当前,旅游六要素已从常规的“吃、住、行、游、购、娱”提升至“商、养、学、闲、情、奇”。其中“养”为养生旅游,包括养生、养老、养心、体育健康等健康旅游新需求、新要素。
说到“健康+旅游”,我们更应关注老年人的健康和旅游,积极思索探讨开发,促进老年旅游市场发展。2003年,贵州省步入老龄化社会,最近10年为较快增长期。截至2015年底,全省老年人口数接近总人口数的15%,同比增加了70多万人。根据《贵州蓝皮书:贵州社会发展报告(2016)》数据显示:贵州老龄化速度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老龄化程度持续上升。另据《中国中老年人旅游消费行为研究报告2016》显示,57%的中老年旅游者处于已退休状态,收入结构方面,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中老年旅游者占比57.8%,81.2%的中老年受访者表示,若条件允许,愿意去旅游。在购买旅游产品渠道方面,中老年人更加偏爱在传统旅行社门店购买产品。
中老年旅游消费群体,在旅游时间和消费能力上为“康养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极大的空间。融合贵州山地特色,加大力度打造高端医疗、汽车露营、低空航空、户外运动、膳食养生等康养旅游产业;针对老年旅游市场,开发中高端、人性化的旅游产品,加大摄影、徒步、邮轮主题外的其他如养生特训、健康讲座、美食品鉴等老年游贴心产品开发,大有可为。
此外,应制定《中老年人旅游服务标准》,通过“大数据、旅游+”建设,提升中老年人旅游出行的便利度,对老年人健康状况进行分析,提出旅游指导,更加有的放矢的研发老年旅游产品,为中老年人提供更加丰富而充实的旅游服务。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贵州海外国际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 、贵州多彩城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