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贵州 百年传承
——纪念孟光涛先生百年诞辰作品展
□本报记者 万里燕
贵州美术馆,既取了这个名字,不仅是因为地域原因,更因为不是别人的美术馆,而是贵州人的美术馆。既然是贵州人的美术馆,就要立足贵州美术,宣扬贵州美术,做贵州美术人想做而未能做的事。2017年12月25日下午在贵州美术馆开幕的“纪念孟光涛先生百年诞辰作品展”,作为“贵州百年美术”系列展首展,正是圆满了贵州美术人一直想要梳理贵州美术脉络,探索贵州美术传承的心愿。
孟光涛先生与王渔父、宋吟可、方小石三位先生一起,并称贵州国画界“四大名旦”。对于国画家来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绘画修行中的最高信仰,从孟光涛先生留下的大量写生作品中也可看出,他对这一信仰不折不扣的实践。孟先生生前每年至少有两到三个月在外写生,足迹不仅遍印贵州山水,也延伸到云南、四川等地,写生量之大,构思之精巧,笔法之绮丽让人为之心折。
孟先生的画,初看是一幅幅精美的山水写生,细观之下才领悟到其中写实与写意结合的妙趣。国画讲究的是意境,表达的是作者主观的意象,而不是单纯的依葫芦画瓢,像照片一样的真实反映。孟先生的写生对象是那些山水,那些情景,大部分山水和场景到如今也依然可寻,但出现在他的画中,又不是那山那水,那些场景了,他画的是通过他眼睛看到,再在他心里反射出来的景象,是写实和写意的精彩结合。既不脱离现实,又生出了灵魂;既是生活的反映,又有艺术的表达,这样的画很容易让观者产生共鸣,置身于中。《贵州书画家简论》在述评孟光涛先生时说:“生长万山之中,自幼所见储诸胸臆,其后得从名师问业,获观历代名迹,无时不刻不揣摸为黔山写照之法。及至中年,复游黔中诸胜景,乃以心印景,以景证心,重岩迭峰融合画家心中块垒,一一发诸笔下。非点非线,只见其形;亦非徒具形状,横涂竖抹,处处生机。”实为中肯。
孟先生终其一生孜孜以求的写生创作,除了给我们留下大量闪光的艺术外,还无意间成为了记录贵州生态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珍贵见证。为此,贵州美术馆的策展团队专程到部分孟先生当年写生地进行实景拍摄,从几十年前的画作,到今天的照片,将这几十年的贵州变化直观的呈现眼前。这是这次展览的另一个重要意义:不仅仅呈现了孟先生宝贵的艺术生命,更通过这些画作反映了贵州生态自然的不懈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策展团队的主要负责人刘一意提起这次策展过程感触颇多,他十分遗憾的是,这次策展时间紧、任务重,仅有四十天的策展时间,只能选取部分孟先生的写生地,主要集中在赤水河流域一带及乌江沿岸,但即使这样,也能在实地的探访中深深感受到老一辈艺术家对自然造化的敬畏,和对艺术真实的追求。
本次展览既为“贵州百年美术”系列展首展,贵州美术馆对梳理和研究贵州美术史的满满诚意,让我们对今后的系列展有了更多的期待。如贵州画院院长、美术馆馆长陈争在该展前言中所述:“从贵州美术馆诞生之日起,对贵州美术史的爬梳整理以及典藏研究,便已然成为她不容回避的责任与使命。我们感到了这份来自历史深处的催促和压力,……贵州美术馆可谓筚路蓝缕,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