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2858版 当前B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12-29

赵孟頫: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绕不开的高峰

□本报记者 万里燕

  如同大乘佛教视龙树菩萨为第二佛陀一样,赵孟頫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二书圣当之无愧。不说经济之学和文章,就说艺术,赵孟頫在书画上的成就不用说,根据记载,赵对音乐、鉴古造诣都非常好。

  画,赵孟頫开创了飞白画石、笔法写竹,元四家几乎都可以算是赵氏门徒。

  书法,整个元代的书法都是以魏晋为宗,而这正是赵孟頫扭转宋以来书法时弊努力的成果。有元一代,中国书法重新回归了高峰,这几乎就是赵孟頫一个人的功劳。

  赵孟頫于书法最神异的地方不是天资,而是努力。赵几乎是临遍六朝法书,六朝之前有李斯,六朝之后褚河南李北海乃至宋四家,他可以说都得了精髓,当然最着力者还是二王。

  在湖州那所深宅大院里,赵孟頫从5岁就开始了对书艺的练习。每日习《千字文》,每天要写足500纸,达一万字,十数年几乎从不停歇。赵孟頫大概是唯一别人有记载说有能力日书万字的书法家,别小看这个水平,这个字数要是交给清代何绍基去写,估计当天何绍基就得吐血而亡。而且由于赵的这个速度所以当时作品流传极广,大陆就不用说了,朝鲜和日本这个时期也被赵书深刻的影响。

  在吴兴隐逸的时候,好友牟应龙的父亲、前朝高官牟巘对他的提携,让他的书艺显扬一时。牟巘虽然已经归隐,但在官场多年所经营的人望及人脉均在,凡有大臣及显要过吴兴,不会一会牟巘,会被视为一种傲慢和不敬,“得一言而退,终身以为荣。”

  赵孟頫经常行走于牟巘门下,并向其请教学问。面对赵孟頫,牟巘表现得毫无免疫力,只要赵孟頫请求,老人家都会倾力相助。赵孟頫早年所写的一些重要碑刻,也都是由牟巘撰文,赵孟頫来书写。这些艺术活动,也扩大了赵孟頫在当地的影响,让更多人看到其不凡的书法功力——而这,是他早年获取社会声誉最重要的资源。

  后来程钜夫江南访贤时,赵孟頫的名字出现在那张著名的贤者名单上,牟巘的影响亦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吴兴离杭州不远,赵孟頫得以常去参加书画雅集。24岁时,他在读书之暇作的《书画合卷》 得到了书家的高度评价,说他的字非常像南宋的首任皇帝赵构——赵构像他的父亲赵佶一样,也是著名的书家,自成一体,影响甚巨,号称“思陵体”,赵孟頫习练“思陵体”多年,得此称赞,也是实至名归。

  有宋一朝,书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高超的书艺与高妙的学问一起,同时受到人们的尊敬。因此,对于书艺,赵孟頫始终怵怵惕惕、孜孜以求。

  另一方面,赵孟頫绝对是中国古典绘画中的大师。虽然他的画似乎不如他的字出名,但是他确确实实开创了中国文人山水画的风格。赵孟頫一生都致力于找出一条有别于宋朝山水的风格,后世有人将他的画法叫“师古”,不全对——他是以”师古“为手法来”探新“。在书画艺术上,赵孟頫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全才,成就大到很难概括。

  国画主要分为三大科:人物、山水、花鸟。赵孟頫都有代表作。

  赵孟頫的水墨山水画奠定了元明清文人山水画的基础,影响极大,功在千秋。

  他在君子画方面的成就同样是空前的。君子画的主题是梅兰菊竹之类的画中君子,是中国画的独特题材,属于广义的花鸟画。

  赵孟頫在君子画中融入了书法笔法,这种“书画同源”的思想极大影响了后世君子画家,比如善画兰竹的郑板桥。除此之外,赵孟頫的鞍马画(也算广义花鸟走兽画的一种吧),同样很好,用色鲜艳而不媚俗。

  除了书画,赵孟頫在诗上的成就也不可小觑。

  元代初期,不算宋遗民的话,诗坛能称得上高手的并不多,基本上也就戴表元,方回,赵孟頫,刘因。其中戴表元比较差,方回属于江西诗派后劲,有骨力少意趣,水平逊色一些,所以论起成就,赵孟頫和刘因算得上是元初诗坛双璧。

  这两个人都是追步唐诗,但是之间也有区别,刘因是河北人,风格偏向豪迈,赵孟頫相比之下清逸很多。两个人都喜欢在诗里抒发亡国之思,但是刘因比较站得高,写外在事物多于写自己心情,给人一种旁观的感觉。赵孟頫身为宋室子孙而出仕,出仕最后成了五朝元老,在官场陷得太深,于是身在其中无可奈何的感叹更加强烈。幸好元代统治者不搞文字狱这一套,不然一定会重蹈宇文虚中的覆辙。

  《岳鄂王墓》可能是他最有名的篇章,据说在当时就广为流传。全诗云:“鄂王墓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赵孟頫的诗赋及文章,清邃高古,读来往往使人有飘然出世之感。在至元年间的诗人之中,赵孟頫与戴表元等人一起,力扫南宋卑弱习气。

  赵孟頫博学多艺,文学艺术开创一代风气。经学主治《尚书》,尤精于礼、乐之学。对律吕之学也有精深研究,颇得古人不传之妙,著有《琴原》《乐原》各一篇。篆法尊《石鼓》、《诅楚》,隶书法梁鹄、钟繇,行草崇二王,晚年又受李邕影响,各种书体,冠绝古今,天竺、日本均以收藏其翰墨为贵。他手书佛、道的书法,有许多散于名山。

  有记载说,入元之后,赵孟頫家事甚贫,平时也常以字画收取润笔费用,聊以自补。他还精于古器物、书法、名画的鉴定,有关年代、作者、真伪,望而知之,百不失一。

  正是凭借如此全才,赵孟頫成了中国文学艺术史上各个领域都难以绕开的高峰。元末明初的来复赞赵孟頫说:雅知国灭史不灭,家声无愧三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