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传承黔菜精华、弘扬黔菜文化、打造黔菜产业、推动黔货出山,促使贵州绿色优质农产品不断“泉涌”、走向全国、风行天下,带动山区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贵州省政协组织开展了大美黔菜展示品鉴推广活动。活动从今年4月开始,分各地初选、市(州)展示品鉴、年度展示品鉴三个阶段,将持续到本月底,为大美黔菜、生态食材迈步全国、走向全球奠定基础。
10月30日,由贵州省政协主办,省政协办公厅、省商务厅、贵阳市政协及白云区委、区政府承办的大美黔菜展示品鉴推广活动收官之站——贵阳菜品集中展示品鉴,在白云蓬莱仙界景区隆重举行。现场,近百道经当地专家、大众评委优选的贵阳美食轮番上桌展示,接受由24位餐饮行业专家、媒体代表、社会人士组成的品味团品鉴,最终投票评出恋爱豆腐果、状元蹄、琥珀桃胶、天人合一、牙签烤肉等64道菜品和小吃,代表贵阳参加全省年度展示品鉴推广。
筑城美食荟萃 贵阳味道天作
文/图 本报记者 田锦凡 姚晓凌
作为全省旅游集散中心、服务中心、消费中心和国家第二批市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贵阳在旅游领域频传捷报——
11月9日,美国旅行代理商协会(ASTA)授予贵阳“2018年度中国最具潜力旅游城市”称号;《美国出境游市场研究报告》显示,美国是2016年贵阳最大在线入境游客源国。
11月17日,《中国国家旅游》2017年度旅游榜单揭晓,贵阳获评“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开阳县、青岩古镇分别获评“最佳度假旅游目的地”“最受读者喜爱的古镇”。
统计数据佐证了这些荣誉拿得名副其实:去年,贵阳接待国内外游客1.1091亿人(次),同比增长31%;实现旅游总收入1389.51亿元,同比增长33.5%。今年1至9月,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3928.73万人(次),同比增长36.8%;实现旅游总收入1602.88亿元,同比增长42.41%。
旅游“井喷”,带动贵阳现有旅行社200余家、旅游星级饭店56家、住宿业机构6000余家,已初步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协调发展格局。青岩古镇、泉城五韵、时光贵州、乡愁贵州、寻味贵州等生态人文景区,则充分展现了六要素之首——“吃”在贵阳的盛世繁华。
10月30日,一场集合味觉与视觉的贵阳盛宴,便在白云蓬莱仙界景区热闹上演。近百道菜品、小吃亮相大美黔菜展示品鉴推广活动第九站——贵阳菜品集中展示品鉴现场,可谓尽显黔菜精华。
贵阳作为省城、东道主,此站是集中展示品鉴收官之站,亦为大美黔菜活动的重头戏。该市精选全省无公害绿色有机食材,灵活运用多种烹饪手法,巧妙构思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突出乡愁记忆的“筑城小吃”;突出人文历史底蕴,由阳明宴、状元宴、三宝宴三大特色宴席组成的“贵阳味道”;体现开放、包容、创新城市精神,包罗万象的“八方荟萃”。
最终,经24名品味团成员公开投票,花溪牛肉粉、文房四宝、琥珀桃胶、天人合一、牙签烤肉等64道菜品和小吃,顺利入围全省年度展示品鉴推广。
“多彩的民族文化、良好的自然生态、深厚的历史积淀,共同孕育了贵阳丰富的美食文化。”贵阳市政协主席王保建在致辞中说。
无疑,加之愈显突出的区位条件、更趋开放的城市定位,贵阳不仅成为黔菜最优菜品汇聚地,也将外来美食融合、改造成了独具魅力的贵阳味道。
筑城小吃烙乡愁
那些让人平时熟视无睹、离开后又会拼命想起的小吃,是贵阳人舌根上的故乡、人之初味蕾早已被打上的烙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小吃刻一方魂。”由贵阳市政协组织编印的《大美黔菜·味道贵阳》图册,开篇即如是定义“小吃”之功力。
“零食不能当顿,小吃却可以。一顿合适的小吃下肚,未必亚于正襟危坐的三菜一汤。”编者认为小吃虽微,但因与平民百姓生活关系密切,故能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粉粉面面、粑粑果果、汤汤水水、块块沫沫后面,是黔人随遇而安的饮食精神。”
的确,贵阳真正地道、味美的“尤物”,往往藏匿于七拐八弯的小街窄巷里。“段位”颇高的老太婆们,敞开房屋大门即为店面,随意在厨房里、灶台上把弄几下,便成了数道“馋死人不偿命”的销魂小吃。
这种随性、包容,大概源于贵阳是一座“移来的”城市、一个不排外的地方。
据《贵阳城市发展史》记载,明代“屯民”和清代“客民”,是使贵阳成为一个“移民城市”的主因。很多说着地道贵阳话的本地人,祖籍均在外省。来自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人们,融汇在贵阳这个小城,相互影响、渗透,形成了“和而不同、川流不息”的城市文化特点。
其之于饮食,肠旺面、豆腐圆子、碗耳糕、豆沙窝、汤圆、香酥鸭……那些让人平时熟视无睹、离开后又会拼命想起的小吃,是贵阳人舌根上的故乡、人之初味蕾早已被打上的烙印。
在贵阳坊间,一直流传“八大小吃”“十大名菜”之说,前者指肠旺面、丝娃娃、牛肉粉、豆腐圆子、红油米豆腐、黄粑、豆沙窝、恋爱豆腐果——它们看似普通寻常,每一种却都“大有来头”。
其中,豆腐圆子便有100余年制作历史。据传,1874年同治皇帝驾崩后,朝廷通令全国“禁屠”(不准宰杀猪牛羊、鸡鸭鹅等)三日。此令甫出,豆腐坊的生意就兴隆起来。祖居贵阳、以开豆腐坊为生的雷端藻及雷三太,看准扩大经营规模之机,尝试在豆腐中拌入适量盐、碱、香料、葱花等调料,搓揉均匀再捏成核桃大小的坯子,放入菜油锅中炸熟售卖。出人意料,小小的油炸豆腐圆子外脆内嫩、香气扑鼻,一经上市便深受筑城百姓喜爱。
很多外地游客,会慕名到贵阳吃一碗肠旺面。这种宽汤寡面却鲜美无比的小吃,生产历史也不短。1942年3月,贵阳文通书局出版的《贵阳市指南》提及“专长一味”小食品店,描述肠旺面为“黔人呼畜血为旺子,旺字本为古音,说文:‘旺,羊血也’,故转用呼畜血为旺子。肠旺粉即以清炖之猪肠与鸡血杂粉汤中,加辣椒油,黔人嗜之者尤众”。
肠旺面虽是一道小吃,制作工艺却极尽讲究,十余道工序反映黔人追求鲜、香、辣、爽(老贵阳话叫“梭斗”)的饮食口味。同时,它表面看是按面臊型制命名,其实更有一层谐音含义:长旺、常旺,传达了店家对生意兴旺的期盼。
贵阳市民喜爱的早点——豆沙窝,曾获评第二届“中华名小吃”,因以揉捏过的糯米饭为皮、炒制过的棕红小豆沙作馅,捏制成四周微薄、中间微厚的窝状,投入油锅中炸至金黄而得名。不久前,贵阳专门推出豆沙窝的行业标准,对其尺寸、大小、厚薄、馅料多少等均拟了官方规定。
如今,这些市井美味从贵阳的陕西路、城基路、文化路等小吃一条街,早已风靡全省乃至全国。尤其是集美食、休闲、购物于一体的小吃街——二七路,近400米街面排列着近80个铺面,不仅有贵阳本地小吃、还有贵州特色美食,几成各地各路“吃货”必游之地。
三大宴席有乾坤
在大美黔菜活动中首次亮相的三大宴席,无疑集中而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贵阳的城市精神、人文情怀及自然本色
“G20峰会晚宴菜单火了,但贵阳1942年的两张宴席菜单,才让我目瞪口呆……”2016年9月5日晚,G20(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一结束,这条消息很快火爆微信朋友圈。
正式揭晓的菜单显示,此次晚宴共有14道菜品,包括1道开胃菜、1道点心、2种蔬菜、1个果盘,另有鸡、鱼、牛、虾、羊、鹅等,其中寓意用心良苦——不仅通过美食表达中国与各国的友谊,也让全世界见识了我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而前述1942年出版的《贵阳市指南》,书中所列两张喜事、丧事席单,显示解放前贵阳人操办宴席菜品之丰富,更令网友大为叹服、“看完简直跪拜”。
据传,彼时贵阳人办席一般都走“高端路线”,不是鸡鸭鱼肉、就是生猛海鲜。如喜事宴席,有双手吃、两糖食、两水果、四冷盘、四温碗、八窝碗、四点心、四简蛊共计32道菜品,另有什锦鼓子1个及过中、杏仁茶、蛋糕洗沙合;丧事宴席,则有双手吃、两糖食、两水果、四冷盘、六窝碗、八宝饭、四佐菜共计20道菜品,另有清汤鼓子1个。
宴席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好吃的贵阳人深谙宴请之道。从两张年代感十足的席单,还可读出老贵阳的一些故事。
譬如,清末民初的贵州大户人家请客不去饭馆、酒楼,而是请大厨上门办席。当时,位于贵阳西门花牌坊的刘佐臣、北门附近的熊银轩,均为著名办席大厨,有俗语说“贵阳办酒数刘家,熊师黔味两城夸”。他们不仅上门做菜,还自带银质酒杯、象牙筷子等厨器和餐具。
而那时的高档宴席,并无后来贵阳引以为傲的辣味。上层社会认为穷人没菜吃才食辣,有钱人吃鱼虾肉食容易,“其味鲜美,足以刺激食欲,无须辛辣”。
随着时代变迁、社会进步,如今贵阳宴席又有了新的呈现形式和表达方式。在大美黔菜活动中首次亮相的三大宴席,无疑集中而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贵阳的城市精神、人文情怀及自然本色。
1506年冬,精通儒家、道家、佛家的王阳明墑贬贵州龙场当驿栈驿丞,对《大学》的中心思想产生全新顿悟,遂创立心学。在知与行的关系上,他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两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据其饮食习惯、诗词文章传承创新而成的“阳明宴”,不仅表达了当地百姓对这位思想哲人的怀念和崇敬,也体现“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阳明精神已融入贵阳城市灵魂。
贵州的武状元曹维城,文状元赵以炯、夏同和及文探花杨兆麟,合称“三鼎甲一探花”,是黔省历史上最令人称道的文化现象。贵阳市区现存曹状元街、赵状元街,青岩古镇有保存完好的赵状元府,作为后人对状元的缅怀。状元宴中,状元蹄、跳龙门、蒸蒸日上、红油米豆腐等菜品,皆为大魁天下的首个贵州文状元赵以炯生前饮食之至爱——既体现贵阳人尊崇文化、向往文化的精神,更表达了人们期待文化昌盛的美好愿望。
“黔地无闲草,夜郎多灵药。”灵芝、天麻、杜仲素有“贵州三宝”之美称,早已被贵州百姓列为治病、养生的上等药材。三宝宴选此“三宝”入肴,并与其他药食同源的食材巧妙搭配,制作过程尽可能地保留食材本身的味道和营养,既绿色健康又滋补养身,正是贵阳人爱护生态环境、感激自然恩赐的表达。
八方荟萃味更美
它让人体会到多次大规模移民带来新的思维方式、文化心态、生活习俗,从而使贵阳饮食从简单走向丰富多元
“悠悠青岩古镇,除了沿袭明清遗风下精致蜿蜒的胡同和建筑风格,也用几百年时光熬制出了让人垂涎的美食。”
“也许是局限于当地物产,古镇的传统小吃所用原料并不复杂而特殊,仅是一些家常五谷杂粮、荤腥畜肉。经过镇内巧妇的精妙手艺加工,一盘盘极具特色的小吃就摆上了桌面。”
……
关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首批中国特色小镇青岩,坊间总不乏溢美之词。其中关键,当是古镇小吃很多很美味——卤猪脚、鸡辣角、玫瑰糖、粑糕稀饭等吃不完、尝不尽的美食,总会挑起人们重游青岩的欲望。
这个贵州四大古镇之一,曾是朱元璋派遣30万大军远征黔滇时军民同驻的“青岩堡”。而600余年前那次融合,一定程度上催生并浓缩了贵阳饮食文化中非同寻常的重要特征——荟萃八方风味。
据史料记载:从明朝起,大量军屯、民屯、商屯入驻贵州,贵阳一时间“万马归槽、四方杂处”,成为省内外各方美食荟萃交融的中心代表地。史实证明,贵阳既是黔菜最优品种汇聚地,亦为外来优质菜品、小吃兼收并蓄的福祉地。
在大美黔菜活动中面世的“八方荟萃”宴席,便充分展示了黔菜的发展与包容。它通过糅合不同原料、技艺、味型等的菜品,让人体会到多次大规模移民带来新的思维方式、文化心态、生活习俗,从而使贵阳饮食从简单走向丰富多元。
如酸汤鱼,原为黔东南苗侗群众喜爱、擅长的地方特色传统佳肴;金银蹄筋、雪耳鲈鱼的制作技艺,则借鉴外省烹饪技巧之长。酸汤鱼、宫保鸡丁的发源地虽非贵阳,但它们从凯里、织金两地传入筑城多年,并在这里得以流传与发扬;泡椒板筋中的板筋是贵阳最早使用的食材,现已推广至全国各地,无疑也代表了贵阳地方特色……
值得关注的是,较之青岩以一个古镇承载一方饮食不同,贵阳美食“走出去”已有全新平台。如今,时光贵州、乡愁贵州、寻味贵州等生态人文景区,正肩负着“旅游+”的新使命,将贵阳乃至贵州美食作为汇聚人气、集聚商气的重要一子。
清镇市卫城镇原名镇西卫,是明朝节制水西的一个屯兵卫所。民国年间,成为商贸云集、店铺林立的商品集散地,建有四川会馆、江西会馆、湖南会馆等,素有“小荆州”之称。同时,卫城饮食文化悠久,民间有“吃在贵州、味在卫城”之说,烹调以川味为主、兼以广味,形成了辣、麻、甜、酸俱全的特色菜系——“卫城味”。
基于此,一个集合黔州美味、多彩风味、乡情原味等“八味”的文旅生态综合体——“寻味贵州——卫城·味城”应运而生,并于今年9月开园纳客。不久后,首个黔菜博物馆也将落户卫城,还会定期举办贵州瓜灯节、万国美食节、啤酒音乐会等品牌活动。
去年国庆正式运行的乡愁贵州景区,项目总规划用地4570亩,紧扣“贵山秀水忆乡愁”主题,表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贵州山地文明”及独特的贵州“水文化、水生态、水文明”;通过农事体验、场景模拟、技艺传授、游戏参与、美食品尝等提升体验性,最大限度激发人们的乡愁情思。
作为贵州100个特色旅游景区之一,2014年8月正式开街的时光贵州小镇,则已成为很多贵阳人周末休闲、解馋的“后花园”和“后厨”。
产业融合探新路
贵阳作为省城及全省旅游集散、服务、消费中心,必然要求在“旅游+餐饮”融合发展上走在前列、探出新路
1000亿元,这是贵阳医药食品产业确立的新目标。
日前,《贵阳市“十三五”工业发展倍增计划》提出,到2020年打造形成军民融合、汽车制造、铝及铝加工、医药食品、磷煤化工5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其中,以医药制造、特色食品产业为重点打造千亿元级医药食品产业集群,力争规模达1000亿元。
若按五五分,贵阳特色食品产业在未来三年至少需达成规模500亿元。
这是一个不小的任务。对比2015年,全市特色食品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0.1亿元,同比增长30.9%。其中,以“老干妈”公司为龙头的辣椒制品、调味品优质产业群“一枝独大”,全市累计生产辣椒制品309669 吨。依此增速,发展空间无疑十分巨大。
为此,该市提出多个产业提振思路,包括加快推进天麻进入新食品原料目录进程,带动“贵州三宝”进入新食品原料目录,打造“贵州三宝”品牌;支持息烽县打造辣子鸡产业,结合当地现有资源建设有效合理的产业链,形成贵阳特色食品产业新经济增长点等。
培育发展健康药食材产业,亦为官方指定方向。今年初出台的《贵阳市“十三五”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明确通过吸引、培养一批具有全省乃至全国影响力的企业,重点发展中药材交易市场、药食同源、保健食品及地理标志产品,培育发展有机食品,打造黔中地区重要的健康食品高效利用基地。
发挥资源、生态及区位优势,走旅游、餐饮产业融合发展之路,更显可行而紧迫。据蚂蜂窝数据研究中心统计,有62.3%的自由行用户愿将美食作为旅行的重要组成部分,14.5%的用户甚至会“为了吃而开启一趟旅行”。贵阳作为省城及全省旅游集散、服务、消费中心,必然要求在“旅游+餐饮”融合发展上走在前列、探出新路。
据了解,在2016年初召开的贵州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贵州交建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何志军曾建议:打造贵阳市贵州地方特色旅游商业美食步行街,将陕西路至延安路段改造为贵州地方美食步行街(含小吃夜市),主要经营地方特色美食、名优小吃,使之成为全国卫生条件最好、食材质量有保证的美食步行一条街。
后来,提案主办单位贵阳市规划局、云岩区政府、南明区政府答复称,贵阳市西路步行街已规划构建特色美食街等五大主题特色街区,包括以特色餐饮、小吃及地方土特产为主,集成全国各地风味饮食,采取“统一招商、统一规划、统一形象、统一管理”运营管理模式,满足游客及市民“逛一条街、尝四方味”的味觉、视觉体验。
今年4月底,历经两年多升级改造,贵州首条集文化、休闲、娱乐等板块于一体的滨河商业步行街——贵阳市西路滨河商业街“涅槃重生”、正式开业。
值得一提的是,大美黔菜活动从启动开展至今,组委会关于让“真材实料·贵州味道”切实落地的讨论,一直未停歇过。在贵阳打造一个集合全省各地特色菜品、小吃又自成体系的贵州旅游综合体的想法,已随着活动推进渐趋成型。
不久后,一个区别于现有附属性质的美食街、美食城的庞大“旅游+美食”航母,在爽爽的贵阳强势崛起充满了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