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提示:
贵州既是脱贫攻坚主战场,也是中国绿茶主产区,茶叶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一。以铜仁、遵义为主的武陵山片区,已成为中国绿茶新的“金三角”。
目前,贵州全省有43个茶叶主产县,茶农137万户470余万人,建成茶叶专业合作社近1500个,50个贫困县中有26个茶叶主产县、934个贫困乡镇中有435个产茶乡镇。茶产业在贵州山区脱贫攻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预计到“十三五”期末,全省将稳定茶园面积700万亩以上,其中投产茶园600万亩;建成茶叶加工企业5000家以上,实现茶叶年产量40万吨,茶产业综合产值超过1000亿元,农民人均茶叶收入达2000元。
黔茶:一片绿叶普惠山乡
□本报记者 田锦凡
两份文件承载种茶致富梦想
对贵州茶产业发展而言,2014年无疑是一个换挡提速的时间节点。
当年4月,一份旨在着力推动全省茶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品牌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由贵州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
在这份文件中,贵州对发展茶产业的目标坚定而执著:到2016年,全省建成茶园面积700万亩以上,其中投产茶园500万亩;建成茶叶加工企业3000家以上,实现茶叶年产量27万吨,茶产业综合产值超过500亿元,农民人均茶叶收入达1000元;打造2个以上全国知名茶叶品牌,培育5个以上有一定知名度的茶叶品牌,不断提升贵州茶叶规模、质量和品牌影响力,为建成在规模、品质、品牌上引领全国的茶叶强省打下坚实基础。
该计划从品牌创建、市场拓展、加工升级、基地提升、质量保障、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文化宣传8个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其中,明确要求重点打造20个20万亩以上茶叶主产县、250个万亩以上核心乡镇、100个万亩专业村,把茶园建成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渠道、贵州“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典范、旅游休闲度假的重要目的地。
显然,茶产业是贵州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之一,茶产业发展也承载着400余万贵州茶农的致富梦想。
数据最具说服力。截至2016年底,贵州全省有茶园面积696万亩,实现茶叶产量28.4万吨,绿茶产量位居全国第二;全年茶叶产值299.8亿元、综合产值502.2亿元,茶叶产量、销量均实现20%以上增长。对比前述文件,“三年行动计划”完美收官。
另据测算,去年贵州茶园平均收益约为4000元/亩,高效茶园收益达6000-8000元/亩。全省50个贫困县中有26个茶叶主产县、934个贫困乡镇中有435个产茶乡镇,茶园面积30万亩以上的有5个县、20-30万亩的有5个县、10-20万亩的有22个县,建成茶叶专业合作社1424个。
今年春季,贵州可采摘茶园面积520余万亩,实现春茶产量14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约2成;贵州春茶价格与去年基本持平,每斤200-300元的大众茶产品仍为市场消费主流。茶叶出口方面,继去年全省茶叶出口突破1亿美元后,今年绿茶产品出口又有较大增长。
高山云雾出好茶,茶产业在山区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为推动茶产业助力脱贫攻坚,贵州官方可谓煞费苦心、不遗余力。
今年9月8日,贵州省政府办公厅印发《贵州省发展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这份文件旨在进一步促进全省茶产业转型升级,助推脱贫攻坚、农村经济发展,更明确、具体地对茶产业扶贫工作进行了部署。
以产业扶贫为根本,该方案要求提高贵州绿茶市场占有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茶产业全产业链培育、裂变式发展、泉涌式增长,实现全省茶区生态美、百姓富。未来两年多,贵州将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强化规模、促进分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各方参与、惠及大众”原则,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高品质绿茶为方向,使全省茶园面积稳定在700万亩、投产茶园600万亩,打造符合欧盟标准的茶叶基地150万亩以上,茶叶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100%;建成茶叶加工企业4500家,力争实现年产量45万吨、产值500亿元,打造10亿元级大型茶企(集团)2个以上;建设中国茶叶原料中心、加工中心,茶叶自有品牌销售占比达70%;力促茶叶带动400余万茶农就业、56万贫困人口脱贫,成为山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
按三年推进计划,今年全省投产茶园面积稳定在525万亩以上,实现产量31.8万吨、产值342亿元,茶叶带动脱贫14.6万人、人均增收2530元;2018年,全省投产茶园面积稳定在560万亩以上,实现产量38.5万吨、产值430亿元,茶叶带动脱贫23.9万人、人均增收2560元;2019年,全省投产茶园面积稳定在600万亩以上,实现产量45万吨、产值500亿元,茶叶带动脱贫17.5万人、人均增收2680元。
为此,贵州将着力实施质量安全保障、茶园提质增效、加工升级、渠道建设、出口提速、品牌建设六大工程。在产品布局上,重点推动以“都匀毛尖”等为代表的卷曲形绿茶、以“湄潭翠芽”等为代表的扁形绿茶、以“绿宝石”等为代表的颗粒形绿茶、以“贵州针”等为代表的直条形绿茶及以“遵义红”等为代表的红茶、以黑茶等为代表的其他茶发展,通过打造各种茶类产业带,到2019年实现产量、产值分别为15万吨和180亿元、8.5万吨和128亿元、6万吨和65亿元、3万吨和30亿元、9.5万吨和90亿元、3万吨和6亿元。
此外,贵州将努力建设中国茶叶出口优质原料基地,每年打造欧标茶生产基地50万亩(3年150万亩),建成国家级茶叶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6个以上,实现全省茶叶出口2.5万吨、金额8亿元。到2019年,贵阳海关出口及转口茶叶金额达1亿美元以上,把黔茶打造成贵州现代农业第一产业、贵州第一出口农产品、中国茶叶第一品牌。
700万亩茶园成了“绿色银行”
从江口县城驾车出发,沿着平整的水泥路盘山而上,途中可欣赏茶海风景,半个小时就到了骆象村。
“过去,骆象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现在能走上水泥路,多亏了发展茶产业。”骆象村第一书记舒刚说,4条水泥路总长80公里,不仅方便茶叶运输,全村24个小组也都告别泥泞——村民们亲切称之为“产业路”。
该村属高山丘陵地带,海拔在600-900米之间,交通极度不便,是国家一类贫困村。据当地人介绍,发展茶产业之前,骆象是江口最穷的一个村,周边姑娘都不愿嫁过来,成了远近鄙夷的“光棍村”。
穷则思变。该村从2007年开始探索种植茶叶,邀请专业技术人员、茶叶加工企业入村进行指导,采取茶企、种植大户带动和农民土地入股、组建专业合作社等方式,带动周边乡镇农户发展茶产业。
到2013年,骆象通过实现规模化种茶,全村人均收入达5517元,远高于当时全县4661元的平均水平,一举成为远近闻名的种茶专业村。
如今,该村已种植茶树约1.6万亩。以骆象茶园为中心,形成优质茶园面积2.3万亩,惠及农户1.25万人,辐射了12万亩茶园——并称“江口县现代高效农业(扶贫)茶产业示范区”,被列为贵州“100个农业示范区”。
在整个江口,近几年新建生态茶叶基地15.92万亩,其中投产茶园7.65万亩,涉及农户6000余户;全县茶产业可提供30万个劳动就业岗位,为茶区贫困群众直接创收2400余万元,近1万名贫困群众通过种茶实现了脱贫。当地茶叶参加“中茶杯”等国内外最高级别的名茶评比活动,曾获“金奖”“特等奖”等荣誉。2015年以来,江口的“乌龙宝石”“红宝石”“绿宝石”茶品分别出口日本、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
而自此辐射开来,以铜仁、遵义为主的武陵山片区,已成为中国绿茶新的“金三角”。
茶树长成“摇钱树”,贵州茶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470余万茶农是最直接的受益者。每到春茶采摘季,全省近700万亩茶园俨然成了一座巨大的“绿色银行”,随处可见身临其间“取钱”的茶农。
在黔北遵义,茶叶扶贫是全市助推脱贫攻坚、实现同步小康最成功的典型范例。目前,遵义涉茶贫困乡镇已有茶园面积124.93万亩,茶产业带动16个贫困乡镇、129个村、11.4万人脱贫致富,贫困乡镇人均年收入从2006年的1320元增至2016年的6246元。
近年来,黔南自治州大力提升茶产业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做大做强“都匀毛尖”品牌。去年,全州茶园种植面积达161.8万亩,其中投产茶园74.23万亩,茶产业发展惠及山区45.66万名茶农。
在黔东南自治州,丹寨县排调镇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积极引导农户参与茶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带动助农脱贫致富。目前,该镇建有茶叶基地3500余亩,年产值达2400余万元,可带动800余户农户实现“四季”就业增收。
水城县有12万余亩茶叶,已建成茶叶加工厂12个,全县茶叶可采摘面积3万亩。今年从3月初开始采摘茶青,比去年高50%的收购价让茶农的腰包多了不少“金元宝”。大面积采摘的明前茶制成“倚天剑”“明前翠芽”“凤羽”等系列成品,不仅满足本地市场需求,还销往上海、浙江、重庆等地。
……
贵州全省有43个茶叶主产县,茶叶种植遍及9个市(州)及贵安新区。作为一项富农产业、绿色产业,茶产业发展让茶区群众住上小洋楼、开上小汽车的同时,茶区环境也随着茶树大面积种植而改变。生态变好、环境变美,生活就成了一种享受。
于是,花溪区久安乡雪厂村的吴仕刚,瞅准久安古茶树、野生菌、中草药等资源,就地取材打造与众不同的“农家乐”,围绕“茶”做足文章。凡是游客在他的“醉茶香”就餐,均可参加采茶、制茶、品茶等“体验游”,自2015年4月开业以来,“回头客”有近800人。
伴随黔茶走俏全国乃至世界的,是贵州如诗如画、云里雾里的好山好水。依托生态资源优势,茶海风光、茶桂风情、“七彩部落”等茶旅景观逐渐成为省内外游客的向往之地,充分体现了茶与生态、人类与自然和谐,呈现出一片新农村欣欣向荣的景象。
贵州茶叶扶贫 催生六大巨变
在贵州的一座座茶山,万顷茶园与数百万茶农的命运紧紧相连,一片片薄如蝉翼的茶叶与每位群众的致富梦想都息息相关。
无疑,茶叶天然具有作为扶贫产业的特征和属性。而同时,贵州茶产业所蕴含的巨大潜能得以充分释放,离不开当地领导的高度重视、频频“站台”。
2015年,贵州省政协领导亲自倡导举办全省斗茶赛。他曾撰文认为,茶产业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的富民产业,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民生产业……“还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健康养生产业”。
实践证明,一片小茶叶可撬动一个大产业、助力大扶贫。近年来,贵州茶叶扶贫已然催生六大巨变——
小茶叶成就大产业。截至2016年底,全省有茶园面积696万亩,约占全国茶园总面积的17%,稳居全国第一;实现产量28.4万吨,产值299.8亿元、综合产值502.2亿元。茶叶成为贵州农业农村经济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中的一张亮丽“名片”。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综合9个市(州)茶叶主产县收集的数据显示,随着前几年新发展的无性系茶园陆续投产,今春全省采摘茶园面积为520-530万亩,春茶产量突破14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20%左右。
小茶叶惠及大民生。发展茶产业是拓宽农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历经多年发展,贵州茶产业吸引更多经营主体参与其中,惠及民生进一步凸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实现协调发展。全省有137万户470余万农民种茶,每斤春茶鲜叶售价平均为60-80元,丰产茶园亩产值达5000-12000元,茶农人均茶叶收入1000余元。茶叶种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一亩茶园就能帮助一人脱贫,可消化一大批农村劳动力,吸引一大批外出青年回乡就业创业,尤其是增加了留在农村的一大批老人、妇女的经济收入。随着茶叶加工企业不断增加、产业链条不断延长,将吸纳更多农民参与种茶、制茶、售茶。按投产茶园面积700万亩计算,可解决500万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就近就业。可以说,凡是茶叶种植、加工好的村寨,均为农民收入最高、村容村貌最好、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的村庄。
小茶叶塑造大形象。每年举办的国际“茶博会”、都匀毛尖(国际)茶人会、贵州茶业经济年会等活动精彩纷呈,“贵州绿茶”成为全国首个省级茶叶类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贵州茶叶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奠定了在全国的地位和话语权。
小茶叶推动大发展。中粮集团、联合利华、英国太古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经深入考察,已分别在湄潭、石阡、余庆、思南等县建设茶园基地、签订产销协议、建设厂房。大企业的知名品牌、销售渠道、资金技术与贵州的茶资源紧密结合,将带动黔茶融入全球市场而风行天下。
小茶叶促进大流通。2016年底,全国第300亿件快递出自湄潭的一位茶农。如今,贵州茶农足不出户便能销售茶叶,客户轻触屏幕即可享受一杯贵州茶香。依托大生态、拥抱大数据,借助多渠道营销方式,贵州茶叶源源不断地销往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福建等地,并拓宽美国、俄罗斯、德国等海外市场。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全省茶叶出口突破7000万美元,成为继烟、酒之后贵州第三大出口产品。
茶叶构建大产业链。贵州茶产业借力“互联网+”,与电子商务、创意产业、文化旅游、专业力量等相融合,“接二连三”效应逐步显现,激发茶文化、茶旅游进一步释放潜力。目前,已成功开发茶多酚、茶饮料、茶食品等深加工产品,催生加工、包装、销售和茶馆休闲、茶艺表演等产业。茶产业多元发展提升地方知名度、美誉度,茶园景区化成为一种新趋势。
西秀区现有茶园面积16.6万亩,年产茶叶5500余吨,茶产业已成为当地群众脱贫增收的重要产业。图为航拍的该区鸡场乡茶叶果树场。(周远钢/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