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2588版 当前B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11-14

黔货出山风起云涌 “贵州经验”全力扶贫

——我省今年绿色农产品促销工作观察

□本报记者 李 丽

  贵州当前正处于决胜脱贫攻坚关键期,全省上下一条心全力以赴摘贫帽。今年以来,各级、各部门坚决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绿色农产品促销工作的统一部署,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全力推进黔货出山助推产业扶贫,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优秀经验和做法。

  遵义、毕节:开拓省外市场 大步走出去

  用好对口帮扶资源开拓重点市场,地方党委、政府主动出击,一把手亲自带队赴对口帮扶城市开展产业合作洽谈,建立成熟的商务合作机制。派驻干部在对口帮扶城市商务、农业、扶贫等部门挂职锻炼,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商务部门组织合作社、龙头企业到对口帮扶城市考察学习,接受技能培训,与目标市场企业建立长期产销合作伙伴关系。

  大力构建省外市场销售渠道,组织优强企业赴国内大中城市展示推介,强化意向订单的后续跟踪对接,确保意向订单转为购销合同。依托第三方公司在目标城市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设立“花海毕节·品味乌蒙”、“遵义黔货商城”农产品分销中心、批发档口或销售专铺,在重点市场构建长期稳定的销售平台。依托外贸服务企业面向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出口农产品,构建海外销售通道。

  围绕目标市场产品标准提升贵州特色农产品品质,依托国有公司投资建设产地型冷链设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为生鲜农产品出山提供有力保障。支持合作社、生产基地按照市场需求,引进或自行升级配套设施,就地进行基本的分拣、粗洗、包装,在有条件的地方就地开展预冷、深加工、精加工,有效提升产品形象。以农产品外销倒逼供应链体系提质增效,确保物流运输能力与产品远距离投送需求相匹配,产品加工包装水平与高端消费市场相匹配、产品品质与国内外质量标准相匹配,有效提高产品附加值,切实促进贫困群众增收。

  贵定:“一户一码”实现可追溯

  贵定县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统计监测促销情况,由各乡镇政府牵头,为每个合作社设立一个涵盖生产、销售、溯源、利益联接等信息的二维码,对每个独立生产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设立一个涵盖产品、销售、溯源等信息的二维码,对每个网销产品设立一个涵盖生产地、生产者信息的二维码,构建覆盖全县的精准扶贫统计信息源。依托二维码信息及其数据平台将贫困群众产品信息提供给市场,精准掌握贫困群众销售和增收情况,有效提高主管部门对市场的预警监测能力。

  依托数字化手段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开展标准化种养殖,提高农产品质量认证率,确保产品质量。通过“一户一码、一品一码”的信息化手段,确保上市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餐桌全程质量可追溯,逐步实现重点农产品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质量可查询、责任可追究。

  安顺西秀:“菜单式”精准联结

  为精准识别市场,西秀区组建专门调研团队,依托财政注资的第三方公司对本地市场、外地市场、线上市场深入调研,摸清市场需求,梳理对象目录。组织专家评估论证,审定市场分析报告,确定市场开拓方案。与大中院校、大型超市、酒店、机关企事业单位签订意向合作协议,把需求菜单转化为生产订单。

  实现进一步实现精准利益联结,西秀区继续深化“平台+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将资源向带动能力强的国有平台公司或龙头企业集中,培育壮大或重新组建一批组织化程度高的农业合作社,实现产品挖掘、种养加工、分拣包装、冷链配送全贯通。由财政注资的第三方公司实施“平季保底价收购,旺季市场价收购”,由合作社组织贫困户以订单为导向开展生产。贫困户以土地、“惠农贷”、劳动力等资源入股合作社,建立利益联结长效机制。政府为每笔订单合同提供农业保险。

  精准构建渠道,培育线下实体销售终端,成立统一的区域集配中心,对收购的农产品统一清洗、分拣、检测、包装,直接为订单对象冷链配送。培育线上销售渠道,组建线上产品推广中心,依托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项目推动村级电商服务站提升上行能力,积极培育基层电商,加强与大型电商平台合作,开设线上扶贫馆,实现线上线下同步营销。

  在各方努力下,今年上半年,省、市、县各类绿色农产品促销专班共签下订单2000余份,涉及资金71.05亿元,有力助推了贵州农产品“泉涌”,将带动3.73万户贫困户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