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243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10-18

磷业为主多业并举 建成世界一流矿山

——开磷控股集团全面履行社会责任成果丰硕(1)

□向颖 本报记者 王曼

  开磷控股集团是我国磷资源禀赋最优和地下开采能力最大,年产实物量达到573万吨规模能力的高浓度磷复肥生产企业和多业并举、耦合共生、可持续发展的大型化工企业。通过几代开磷人的不懈奋斗,开磷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十二五”期间,开磷历经五年建设,到2015年底,全面完成了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重大示范工程项目及配套工程示范项目,全面实现了示范基地建设目标,达到实现矿业绿色发展、资源综合集约利用、推动矿山转型发展的总要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集团建成了“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为一体的绿色矿山,使开磷矿业成为磷矿石地下开采产量第一、安全第一、环境第一的现代化矿山,矿业开采水平达到世界同类矿山地下开采先进水平,企业综合实力得到较大提升。

  2016年11月,贵州开阳磷矿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通过省级评审验收。

  一串串闪光的足迹,一个个辉煌的成就,令人瞩目,广受好评。

  科学规划 措施有力

  ——在贵州黔中产业带的开阳大水工业园和息烽磷煤精细化工工业园,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条件,充分发挥企业及周边资源优势,形成以矿业为根基,以磷化工、煤化工、氯碱化工、氟硅化工、碘化工、电池级新能源材料产业为核心的产业格局,通过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形成产业间相互耦合共生的新型工业一体化与循环经济产业链和低碳经济产业链布局。

  ——对江苏瑞阳化工进行技术改造,借助华东地区沿江沿海及技术、人才、市场资源配套条件和区位等优势,重点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形成以精细化高端产品为核心的产业布局。

  ——利用内蒙古赤峰的资源条件与产业配套优势,建设以煤基为原料的多元醇、新能源及电子级新材料产业生产基地。

  ——根据我国树脂、涂料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在湖南衡阳开发市场适应性强、前景好的环保型树脂、涂料产品,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树脂、涂料生产基地。

  ——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国际布局。借助国家层面“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国际间技术合作、项目合作、商贸合作、金融合作,并以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突破口,结合沿江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市场容量、技术支撑条件等因素,积极推进强强联合,战略重组,利用已开发的国内外市场,促进开磷实体经济在更高更广的平台上配置要素,整合资源,提升开磷实体经济的国际化水平。

  坚持以驱动创新为引领,以成果转化为核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利用集团公司“四省五市”的产业布局,建设新型工业化园区,提升产业集中度,构建具有鲜明特点的“多元产业互为支撑,耦合共生集约发展”一体化实体经济发展新模式。在此基础上,促进集团公司向农业、服务业金融业等领域的跨界融合发展,推动集团公司产业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

  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效益为主线,打造从“原材料生产—基础性产品—中高端产品体系—资源综合利用”的生态工业产业链和价值链。通过内生发展及外延并购重组,实现集团公司实体经济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把集团公司建设成为聚集效应突出、配套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产业结构特征明显、“两化”高度融合、竞争实力较强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

  在实体产业发展中,开磷控股集团根据贵州省工业强省战略,坚持调转结合,以建立创新驱动体系为核心,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动力,以实体经济建设为载体,以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为抓手,以工业多元化产业基地建设为目标,构建了具有鲜明产业特点的磷、煤、氯碱、氟硅及高端涂料、新材料、新能源与热电联产多元化产业为一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年均30%以上的增速。

  通过“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加快推进开磷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跨界融合发展,使开磷控股集团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形成主业突出、多元化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使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实现打造千亿开磷的目标。

  开拓进取 成果丰硕

  ——组织开展开阳磷矿区深部勘探找矿,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开磷控股集团立足长远,在资源消耗逐年加大的情况下,得到了贵州省和国土资源部的大力支持,获得了探矿权并使用自筹资金投资了开阳磷矿区深部详细勘探,新增磷矿石资源储量8.24亿吨,使企业资源储量达到11亿吨,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

  ——以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建成“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为一体的绿色矿山。

  ——以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为抓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多元化产业一体化经济发展模式的建立。

  根据开磷控股集团“十二五”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结合企业在全国跨四省五市的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条件,在着力建设“园林化、生态化、绿色化”工业园区提高产业聚合度的同时,按照差异化、错位发展的思路,明确各地园区的发展定位及发展模式,实施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初步建成了以“矿肥结合、矿化结合、湿热并举、磷煤配套”的工业产业链和产品体系及多元化产业一体化经济发展模式,构建并逐步夯实以磷带煤、共生发展产业基础。

  “十二五”期间,在开阳大水工业园区开工建设的多功能磷复肥装置技改项目及全水溶性高浓度磷复肥填平补齐配套工程项目的主要生产装置及配套设施于2016年10月底建成投运,园区的配套公用设施得以填平补齐与挖潜改造,使园区的生产组织得以优化调整,进一步提高了资源集约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实现节能降耗与降本增效,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对促进化肥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转型升级、结构调整为重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矿业开发领域,应用新工艺、新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完成了矿山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实现了“两化”高度融合,推动矿山实现了转型升级、绿色开发。

  在化肥生产领域,在国内同行业中首家开发了不添加任何着色剂的本色二铵、两酸法全水溶性复合肥、硫镁态特供二铵、氯基智控复合肥、水稻、玉米、小麦、瓜果等经济作物专用肥等新型肥料,推动了化肥产品结构调整。

  在新能源领域,形成了以甲烷液化气、醇烃燃料、电池级草酸亚铁和磷酸铁等为主的产品结构。

  在新材料领域,完成了双季、三季季戊四醇、三羟甲基炳烷、水性树脂涂料、特种UV等新产品开发,填补了开磷控股集团化工新材料生产的空白。

  在磷石膏综合利用领域,开发了磷石膏基生态复合建筑装饰板、盐碱地调理剂等,进一步拓展了磷石膏的应用范围。

  ——创新营销模式,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根据企业主要产品国内外市场的销售情况,调整了营销组织结构和营销策略,建成投运了开磷控股集团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加强与客户的沟通,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主要产品畅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亚洲、美洲、中东、澳洲、欧洲等17个国家和地区。

  强化技术创新 促进绿色发展

  ——集团历经五年建设,到2015年底,全面完成了规划确定的规划目标、主要任务、重大示范工程项目及配套工程项目,实现了更加安全、更加环保、更加高效的现代化绿色矿山建设目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凸显。

  矿产资源开采回收率已提高到90%以上,比基准年(2010年)提高20%以上,矿山磷矿石年生产能力达800万吨,共伴生氟、硅、碘资源综合利用率82.3%,其综合利用率达到国际同类矿山先进水平、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实际盘活资源存量23800万吨,资源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开展矿山周边空白带找矿和深部勘探的详查工作,探明新增资源储量8.24亿吨,为我国磷化工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

  完成矿山开采井下涌水循环利用配套设施项目建设,到2015年,开阳矿肥基地磷化工生产年利用矿山井下涌水达770万立方米,减少了矿山井下涌水排放,提高了矿山水资源利用效率。

  矿山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完成,实施地质灾害移民搬迁4275户,约18000人。开阳磷矿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规划范围内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开阳矿肥基地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采矿区内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

  积极推进开阳磷矿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矿山建设,实现了矿山生产、资源储量管理、矿山采掘设计、物资管理、计划统计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和数字化。

  ——采用自主研发的湿法磷酸两步中和法生产工业级磷酸二氢铵新工艺及中试成果,自主设计、建成投产3万吨/年工业级磷酸二氢铵生产装置。该项技术成果被评为2015年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工业级磷酸二氢铵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可用作酵母培养的磷素营养源、医药、滴灌肥料、阻燃剂、灭火剂等方面,广泛用于多个行业和领域。工业级磷酸二氢铵不仅是生产阻燃剂聚磷酸铵的主要原料,在农业上是高纯度的氮磷二元复合肥料,更是一种速溶性的高效复合滴灌肥料和制备水溶性肥料的主要原料。开磷控股集团采用自主研发的湿法磷酸两步中和法生产工业级磷酸二氢铵新工艺,具有工艺流程简单,生产成本较热法磷酸低,母液可用于生产水溶肥和复合肥,磷的回收利用率高等特点。自2015年建成投产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为集团公司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

  ——采用自主研发的磷矿伴生氟硅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成果,对现有湿法磷酸萃取装置进行技术改造,2016年建成投运了磷酸萃取尾气氟吸收系统装置,有效解决了湿法磷酸生产过程中磷矿石伴生氟硅资源的回收率低、含氟尾气排放难以达标等行业面临的难题,取得了显著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磷矿伴生硅资源主要以二氧化硅等酸不溶物形式存在。现有的磷肥工业中,氟硅材料主要来源于利用磷酸浓缩时得到的氟硅酸和硅胶。由于磷酸萃取时产生的氟硅酸浓度较低、杂质含量高,使磷矿石伴生的氟硅资源回收利用受到制约。

  磷酸萃取尾气氟吸收系统装置建成投运后,对磷酸萃取含氟尾气进行了有效深度治理,保证氟吸收系统高效长周期运行,实现含氟尾气的稳定达标排放;有效提高了氟的回收率和氟硅酸浓度,有效满足后续氟盐和氟化氢生产对原料的质量要求;有效解决了硅胶的综合回收及后续生产沉淀白炭黑的工艺良好衔接等问题,在行业内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和推广应用价值。

  ——利用磷矿中伴生的有价氟硅碘资源,开发了国内第一条利用磷肥生产含氟废气吸收液年产1000吨无水氟化氢国产化中试装置生产线的设计,并组织了项目的实施。2010年10月生产出纯度为99.94%的无水氟化氢产品。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优化设计,完成了世界上首条2万吨无水氟化氢联产1万吨沉淀白炭黑全部国产化示范装置的建设,利用自主开发的超低浓度碘气液混提工艺,实现了2×50吨/年碘化物示范装置的建设。

  ——在磷石膏和工业黄磷炉渣的开发研究及综合利用方面,公司利用高浓度磷肥和黄磷生产副产品“磷石膏和黄磷炉渣”在开发建设了世界上首条以二水磷石膏和黄磷炉渣为主要原料的“一步法”生产高强耐水磷石膏砖的生产线和原料制备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建设了年产30万平方米石膏砌块生产线和20万立方米石膏基加气混凝土生产线,同时开发了与新型磷石膏砖配套使用的11种粉体建筑材料。制定了产品质量和应用技术规范地方标准。为发展开磷新型建筑墙体材料产业,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项目在获得全国化工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基础上,获得贵州省优秀新产品、新技术一等奖。

  为进一步探索拓展磷石膏资源化、规模化综合利用新途径,2016年,开磷磷石膏综合利用有限公司建成投运磷石膏基生态复合板材中试生产线。磷石膏基生态复合板材以磷石膏超细微粉为原料,与高分子材料通过热炼冷混、挤塑、定型、表面处理工艺,可生产种类多样的装饰装修家具材料。产品的甲醛和放射性指标远低于国家标准要求,可回收利用,属于绿色环保产品。目前,该类产品已成功推向市场,受到用户好评。

  ——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水平,实现矿山废矸、磷石膏、黄磷尾气、黄磷炉渣、化工废水等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开发了磷矿伴生资源氟、硅、碘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建设了工业化应用生产线,最终形成“原料—产品—资源—产品”的内部闭合循环系统。

  利用黄磷尾气作工业热源,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42.12吨,节约标准煤2.8万吨,利用工业废水42万立方米。

  改造了化工生产废水处理系统,实现了磷化工废水集中处理,循环利用不外排,年可循环利用工业废水1100万立方米,矿山井下涌水900万立方米,节约取水费和排污费2500万元。

  利用大型硫酸装置余压余热,开发了能量梯级利用回收系统,在利用余热发电的同时,满足化工生产装置用气需求,并将发电后排出的蒸汽用于新型磷石膏建材蒸压养护,在园区内形成了余压余热的四级梯级利用。到2016年底,建成了硫酸余热回收系统和5×12MW+2×20MW(兆瓦)余热余压发电机组,按照以热定电、自发自用的原则,每年可发电约4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12.6万吨标准煤。

  ——与南京化工设计院共同合作开发的大型硫酸装置低温热能回收国产化技术,在开磷控股集团进行了全面推广应用,与国外引进技术相比,累计节省投资5亿多元,应用该技术代替燃煤产蒸汽,每年可生产蒸汽247.5万吨,节约循环冷却水3960万吨,节约标准煤28.5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71.16万吨,节电3465万千瓦时。具有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与贵阳市公交公司合作,利用合成氨生产尾气和氨库驰放气自主开发了甲烷液化气,并以甲醇为原料开发了M85、M100三个品种的新型燃料,在贵阳市建成了3个加气站,满足了贵阳市公交公司700辆出租车和260辆公交车对新型燃料的需要。

  ——为改变湿法磷酸生产传统的磷石膏湿法排放生产工艺,开磷控股集团与四川自贡机械厂合作,利用该厂生产的管状皮带进行了湿排改干排的试验和应用,先后建成了大水工业园1.5千米和息烽磷煤化工基地6.2千米管状皮带输送系统,实现了磷石膏干排干堆,每年可节约磷石膏堆存占地300余亩,减少磷石膏排放新鲜水补水量近1200万立方米,减轻了磷石膏堆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开磷矿山远景

 

开磷装备公司职工认真检查产品质量,确保使用安全。

 

开磷加强产品质量检测工作,图为工作人员在实验室检验产品。

 

开磷矿山井下现代化开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