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进一步传承黔菜精华、弘扬黔菜文化、打造黔菜产业、推动黔货出山,促使贵州绿色优质农产品不断“泉涌”、走向全国、风行天下,带动山区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贵州省政协组织开展了大美黔菜展示品鉴推广活动。活动从今年4月开始,分各地初选、市(州)展示品鉴、年度展示品鉴三个阶段,将持续到今年底,为大美黔菜、生态食材迈步全国、走向全球奠定基础。
9月21日,由贵州省政协主办,省政协办公厅、省商务厅、六盘水市政协及白云区委、区政府承办的大美黔菜展示品鉴推广活动第七站——六盘水菜品集中展示品鉴在白云蓬莱仙界景区隆重举行。活动现场,80道经当地专家、大众评委优选的六盘水美食轮番上桌展示,接受由24位餐饮行业专家、媒体代表、社会人士组成的品味团品鉴,最终投票评出水城烙锅、地星草养生汤、锦绣江山、岩脚面等40道菜品、小吃,代表六盘水参加全省年度展示品鉴及推广。
六盘水:滋凉都阳气 润美味身心
□本报记者 田锦凡
提及贵州六盘水,水城烙锅、羊肉粉无疑是最令人熟知的美食。在省城贵阳乃至省外一些大中城市,水城烙锅摊点、羊肉粉馆都是街头巷尾的一道“风景”。
史料记载,康熙三年(1664年)以来,水城烙锅已传承350余年,当地人对它的眷恋与热爱经年不减,在油花四溅、香气纵横中形成了独特的烙锅文化;羊肉粉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时间沉淀中涌出不少知名品牌,逐渐发展成六盘水特色美食的一张“王牌”,滋润着本地人的乡愁、异乡人的味蕾。
然而,在9月27日的大美黔菜展示品鉴推广活动第七站——六盘水菜品集中展示品鉴现场,由当地大厨精心烹制的80道特色美食,颠覆了人们的印象。
水城彝家红烧肉、清蒸盘州老火腿、乡村肉丸莲渣闹……颇接地气的特色菜应有尽有、风味各异;千丝万缕脆白果、丰收灯笼茄、锦绣江山……创新菜的名字及造型,均令人舌尖蠢动、欲罢不能;郎岱金丝肉饼、黑山羊肉水饺、古城荷叶糯米鸡等特色小吃,则洋溢着浓烈而熟悉的家乡味道。
“这个猪儿粑好可爱,让人嘴巴想吃又心有不舍。”一对正在玩直播的姐妹兴致盎然。
“每一道菜,都像是一件完美而杰出的艺术品。”一位参与品鉴的媒体人士如是评价。
经4轮品鉴,24名来自各领域的品味团成员一致认为,当日菜肴风味独特、包容性强,呈南北交融、黔中风味、绿色有机、香辣适中、药膳兼备等特点,彰显了六盘水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最终投票评出水城烙锅、麦香猕猴桃、岩脚面等40道菜品和小吃,代表六盘水参加大美黔菜年度活动。
“作为‘中国凉都’,六盘水不仅天气凉爽、山清水秀,还有丰富的土特产、脍炙人口的美味佳肴,从宴会正餐大菜到街头风味小吃,琳琅满目、举不胜举。”六盘水市政协主席杨宏远说,该市将借助大美黔菜活动平台,积极探索“美食+旅游、美食+扶贫、美食+文化”发展之路,围绕突出特色、挖掘内涵、打造品牌培育“凉都”饮食文化,打出“凉都”名气、引来“凉都”人气、集聚“凉都”财气,让更多人到“凉都”尝美食、看美景和投资兴业。
显然,这座拥有“春踩水城春绿、夏来花海漫步、秋看杏黄果熟、冬在雪上飞舞”四季美景的新兴城市,正高举“康养胜地?中国凉都”的大旗,在推动“黔货出山、风行天下”的道路上疾步前行。
“三线”建设八方味
人口流动催生更显温暖的变化,是外来者与本地人共同缔造了南北融合、“杂交”创新的独特“凉都”饮食文化
在我国西部开发史、工业迁移史上,与“三线”建设这一气吞山河之作关系最紧密的地方,六盘水是屈指可数的几个之一。
20世纪60年代初,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10余万名全国各地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工人,跟随浩浩荡荡的“三线”建设百万大军,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地来到崇山峻岭的六盘水,将青春与热血撒在了这片不毛之地。
1978年12月18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六盘水地区改设省辖市,一座能源原材料工业新城拔地而起。此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铿锵步伐,六盘水从“三线”建设主战场变为“江南煤都”“西南钢城”。“三线”建设开启六盘水工业文明新时代,留下了“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
半个世纪以来,在多元包容的“三线”文化中,较之煤炭、钢铁等工业生产的电光火石、坚硬冰冷,人口流动催生更显温暖的变化,是外来者与本地人共同缔造了南北融合、“杂交”创新的独特“凉都”饮食文化。来自四面八方建设者千差万别的生活、饮食习惯,与本土饮食习俗不断碰撞、交流、融合,使六盘水的饮食文化更趋丰富多彩。
黔鱼宴以六枝牂牁江野生鱼为主料,融合南北风味加工而成;陈氏糟辣椒扣肉,在广东传统名菜“梅菜扣肉”基础上融合本地口味制成;臭鲈鱼本是安徽特色菜,后经创新形成黔味佳肴;黑豆腐焖土猪肉,将浙江系东坡肉加工工艺部分改良而成;特色黄焖猪蹄,源于北方钢铁工人带来的祖传配方……六盘水美食无一不烙着“三线”印迹、蕴含南北元素。
因六枝特区、盘州市、水城县在建市前分属安顺、黔西南、毕节地区,六盘水菜肴又自然传承各地黔菜的风味特点。在不断吸收、融合、变化、创新中,其饮食文化形成了包容性极强、能较好满足各地食客口味的独特篇章。源于北方的劲道面食、集黔地精华于一体的水城羊肉粉等,均为吸纳、糅合各地饮食文化之产物。
最具特色的民间小吃羊肉粉,绝对是六盘水市民的最爱之一,更是人们早餐的主食。上世纪70年代,当地大多数羊肉粉馆都挂着黔西、金沙、遵义的招牌;而随着时间沉淀,“水城羊肉粉”名气越来越大,招牌也慢慢地“改头换面”。如今,一年四季从早至晚,无论走到哪条街道、小巷,随处可见门头冠以“水城”之名的羊肉粉馆;相反地,这一招牌还潜移默化到异地他乡,成了六盘水美食“走出去”的典型代表。
尽管制作方法、汤底配料及味道各有千秋,但六盘水羊肉粉无一不汤鲜味美、肉质细腻。外出游子返乡,很多人都是未进家门就先去羊肉粉馆,吃饱、过瘾后,解了思乡之谗再回家;远方的客人来到六盘水,主人也总爱用羊肉粉款待。舌尖上的“凉都”,因一碗飘散着浓浓香味的滚烫羊肉粉,使日常多了一份热烈。
在这座充满生活气息的城市里,每个人对美食又有着不同甚至相反的选择,嗜荤茹素、快食慢餐,都有各自的理由——于是,六盘水美食在各种“挑嘴”中变得更多元、多彩。
可以说,没有“三线”建设就没有六盘水这座城市,正是那段激情燃烧的流芳岁月,创造了属于六盘水的独特饮食文化财富。
水城烙锅“容天下”
此时,烙锅已是无所不烙——海鲜禽畜、鸡鸭牛羊、家野蔬菜等各种荤素原料均被放入锅中,誉为“一锅容天下”
“到了水城不吃烙锅,你都不能算来过。约上三两知己好友,团团围着炉火坐。小鱼小虾小菜一桌,小酒小歌来两个。家长里短随便说说,醉了明天再来过。水城烙锅,市井生活……”
这首由贵州本土歌手彝人传奇组合演唱的《水城烙锅》,2016年8月甫一发声即被网友称为“神曲”。该同名歌曲除展示美食风味外,更诠释了一种宁静知足的市井生活。“喜怒哀乐,平凡的你我。谁人没有,得失成败。回头再看看,何必太执着……”听起来有一种“葛优瘫”的滋味,但并不表示颓废状态,而是说平静的生活同样幸福快乐。
随着这首“美食之歌”唱响大江南北,“到水城,吃烙锅;不吃水城烙锅,枉到贵州”逐渐成了许多游客的共识。更有人表示:“听着《水城烙锅》,想吃水城烙锅。”
源于明末清初、有着300余年历史的水城烙锅,缘何魅力如此之大?
据《水城厅志》记载,康熙三年(1664年)3月,平西王吴三桂率兵由归集入水城境,镇压水西彝族土司。到水西后粮草严重不足,官兵们只好取屋顶瓦片、腌窖食物的瓷器土坛片架在火上,将猎获的野味、采摘的野菜烙熟后充饥。不曾想,当年这一无奈之举竟使后人发现了一道美味。
至清末,原来不带边的凹状瓦片或瓷器土坛片,逐渐改制成中间凸状的黑砂烙锅。这种中间高、四周低的带沿烙锅,可让多余的油脂自动流向锅边,且随时可将它往原料上浇。彼时,烙食的原料在野味、野菜基础上,增加了当地特产的豆腐、臭豆腐,并在吃时蘸五香辣椒面味碟。
关于烙锅的来源,坊间还有另一说法:以前水城常年阴雨绵绵,一下雨便如同过冬,家庭炒菜上桌很快变凉,老是要热菜。为此,人们发明了吃烙锅的方法,有人在“八家寨”摆出烙锅小吃摊,深受当地百姓喜爱,不少商家纷纷效仿。
改革开放后,烙锅以地摊的形式出现在水城街头。后来,人们又将凸状黑砂锅改为平底的带边生铁锅,且放到煤气炉上加热。1992年,水城烙锅破天荒地被搬进店堂,很快就形成了烙锅食街。此时,烙锅已是无所不烙——海鲜禽畜、鸡鸭牛羊、家野蔬菜等各种荤素原料均被放入锅中,誉为“一锅容天下”;蘸碟也比原来单一的五香辣椒面味碟增加许多,如麻辣折耳根蘸水、烧青椒蘸水等。不能食辣者,可吃折耳根蘸水、花生蘸碟。吃烙锅的搭配也很重要,酸汤饭、豆汤饭、怪噜饭、甜酒饵块粑、蒸蒸糕、玫瑰冰粉,都是不错的选择。
2001年,水城全有福烙锅店被央视评为中国西部特色饮食“西部一绝”;2003年,又在首届中国民间民族菜肴华西美食节上斩获特别金奖。自此,水城烙锅在全国声名鹊起。
如今,随着专业烙锅店渐上台阶,原料丰富、设备齐全,已形成食客可自己动手或服务员操作的烙锅就餐形式。从家庭式发展为自助烹饪式,既有家的感觉、又不繁琐,很快便流行开来。
2016年11月,由贵州三现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历时半年设计制作的“天下第一烙锅”,正式落户烙锅发源地水城古镇。该烙锅直径6.5米,一次可供30-40人同时食用,且带自动旋转、排烟、抽风等功能,环境颇显“高大上”。
不难想象,“天下第一烙锅”带劲的烫、过瘾的麻、诱惑的辣,将在每位品尝者的味蕾上烙下难以消磨的记忆,更有望“烙”出新的世界吉尼斯纪录,让水城烙锅真正名扬天下。
盘州火腿“世界的”
盘州火腿的制作过程是纯手工艺,“它代表着中国烹饪文化,既是盘州人民的,也是中华民族和全世界的”
14时20分,火腿宴还没开始,来自全国各地的“吃货”们顶着烈日,已经把现场围得水泄不通。14时30分,火腿宴正式开始,嘉宾现场品尝盘州生鲜火腿,围绕盘州火腿进行探讨,对盘州火腿赞不绝口……
这是当地官媒的一段报道。今年4月30日,盘州乌蒙大草原生态体育国家公园“春花秋月”系列活动之火腿宴,邀请“国宴大师”王圣奎、赵慧源、齐丰军以盘州火腿为主材,用高超的烹调技艺制作“盘州秘制火腿”“盘州火腿养身粥”“盘州火腿大吉大利四宝汤”,赢得了在场嘉宾、游客一致点赞。
“火腿在我国饮食文化中具有相当高的地位。当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把火腿定为招待贵重外宾、国家劳模的一道佳肴。”现任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待处行政总厨王圣奎说,盘州火腿的制作过程是纯手工艺,容纳了盘州人民的智慧与勤劳,红色是玫瑰红、白色是雪白,味美色鲜,“它代表着中国烹饪文化,既是盘州人民的,也是中华民族和全世界的”。
“贵州山美、水美;盘州大地山好、水好,火腿颜色好、味道好。”中华餐饮文化艺术大师赵慧源认为,盘州火腿可与价格昂贵的葡萄牙火腿相媲美。
“盘州火腿非常好吃。我觉得,金华火腿也比不过盘州火腿。”瑞士国际友人吴凯(中文名)表示,他会买一些带回去给家人尝尝。
事实上,在今年4月盘县更名盘州市之前,盘州火腿名为“盘县火腿”,又名“火肉”“兰熏”,是腌制或熏制的猪腿。其肉质滋嫩、香味浓郁、咸香可口,以色、香、形俱佳著称,与云南宣威火腿、浙江金华火腿合誉“中国三大名腿”。
根据史料,盘县火腿的形成与明代外来人口移民贵州有关。明初,中央政府下令汉族“调北镇南”,江南一带汉人大量入黔,民屯、商屯、军屯使黔西地区人口倍增,盘县境内的移民多为江浙一带。因外来移民有“冬藏火腿夏食用”的生活习俗,在云贵高原便逐渐形成了盘县火腿的饮食特点。
至今,盘县民间普遍遗存加工、食用火腿的传统,火腿工艺、文化保留较为完整,主要包括鲜腿修割定形、上盐腌制、堆码翻压、洗晒整形、上挂风干、发酵管理6个环节。盘县火腿腌制工艺独到,有浓烈的地方传统风味特色,含盐量介于金华火腿与宣威火腿之间,色泽鲜亮、味美可口,且富含营养、医药价值。
2012年5月,由国家质监总局、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组成的评审专家组,经对盘县火腿的原材料、加工工艺、发酵时间、人文因素、地理环境等方面进行评审,全票通过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个月后,盘县火腿正式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
近年来,盘县已发展成贵州西部“火腿文化圈”的一个重要中心,东部从安顺延伸至贵阳,南部从兴义延伸至广西,西部从云南曲靖、富源延伸至宣威、昆明,北部从威宁、水城延伸至重庆,区域引领作用、行业优势地位凸显。
今年6月,来自六盘水10家企业的特色食品等6大类20余种名优特产品,亮相广州国际食品食材展览会。其中,贵州杨老奶食品有限公司与广东省农产品行业协会、鸿星海鲜饮食集团、香港国力国际集团等5家国内外企业签订意向性合作协议,达成盘州火腿20吨的销售订单。这或许显示,久负盛名却市场不大、产业不强的盘州火腿,正谋划新一轮突破。
生态“凉货”育佳肴
“凉货”源自特殊的立体式气候、地形地貌及广袤山野良好的绿色生态系统,又滋养出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刚过去的国庆、中秋长假,六盘水市接待游客655.8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9.9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4%、115.89%,均比全省增速翻一番多。
与“引进来”持续“井喷”相呼应,“走出去”亦呈“泉涌”之势。9月24日至25日,在贵州唯一由省农委与市(州)党政联办的首次跨界农展会——2017中国凉都特色农产品(重庆)推介展示会现场,羊肉粉飘香、红心猕猴桃诱人,各种瓜果齐亮相、各色杂粮竞芳香……令爱吃、会吃的山城市民纷纷追捧、流连忘返。
“好产品就是好广告。”以“凉都珍品?康养胜地——大市场助推大脱贫”为主题的农展会收获满满:现场签约项目7个,签约资金25.5亿元;推销农特产品32.5万元,其中猕猴桃4.2万元、刺梨2.1万元;达成意向协议25项、资金8000余万元,其中猕猴桃800万元、刺梨3000万元。
丰收源于,近年来六盘水立足资源、气候、生态、区位等优势,突出抓好循环经济、农村改革、山地旅游3件大事,农业产业势头迅猛、“三变”改革如火如荼、山地旅游风生水起,成功打造了一批知名度高、美誉度好、竞争力强、影响力大的名特优农产品。
这些“凉货”源自当地特殊的立体式气候、地形地貌及广袤山野良好的绿色生态系统,又滋养出六盘水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据了解,该市境内海拔差异大、生物资源多样,有种子植物162科614属1700余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0种、二级15种,获誉“世界古银杏之乡”“中国红豆杉之乡”“中国野生猕猴桃之乡”“中国野生刺梨之乡”。诸多药食同源的植物既能排毒祛病,亦为烹煮菜肴的主料、调味料;富集的原生态食材,更是健康养生不可或缺的烹饪原料。
在绿色产业发展进程中,六盘水重点抓好生态食材开发、原生态有机食品培植,突出生态、有机、绿色的健康食材特色。目前,全市已有21个农特产品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六盘水猕猴桃、六盘水苦荞茶、“钟海”牌葡萄、盘县火腿、盘县软籽甜石榴、“姜太公”牌老姜汤6个产品获评“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同时,还将食材产业与扶贫产业有机结合,发展一批畜牧业、种植业作为生态食材的培育链条。
比如,六盘水种植的17.01万亩红心猕猴桃,成功打造凉都“弥你红”品牌,形成鲜果、果酒、果汁、保健品、化妆品等全产业链发展格局。2016年,凉都“弥你红”鲜果进入东南亚市场;今年,系列果酒通过FDA认证,获准进入美国市场。水城营盘桃花鸡养殖作为“桃成林、鸡成群、人脱贫”示范产业,该县及周边餐饮行业均选用生态桃花鸡为原料,形成了可赏、可尝、可娱的旅游观光产业。
值得一提的是,以红心猕猴桃、生态桃花鸡为主料制成的麦香猕猴桃、菌皇汤炖桃花鸡等菜品,已成功晋级大美黔菜年度活动。
更多利好正接踵而至。9月中旬,农业部同意增补六盘水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三变”改革发源地再次担起重任;10月10日,创建六盘水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城市第四次协调会召开,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工作进一步提速……
这座历史文化悠久、在“三线”建设中崛起、于改革开放中发展、以气候资源命名的年轻城市,正昂首推动“康养胜地?中国凉都”品牌风行全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