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摘要:书分五体,“真、草、隶、篆、行”,其中的“真书”,又称“正书”或“楷书”。在当代,“正书”的范围拓宽到楷、篆、隶书三体。楷书发展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唐代,到了明清时代,楷书的风格更趋于一种文人情怀,表达文人的风雅相尚和笔情墨趣。书学历史上的楷书名家众多,惯称“欧体、虞体、褚体、颜体、柳体、赵体”等等。上期就楷书的基本特点,与读者进行了交流,本期我们来说说“正书”之一的隶书。
五体书法谈(二)
——从“正书”说开去
隶书起源于战国,是篆书的简化写法,时称为简帛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了书写的便捷所创造出来的一种字体形式。因其多用于下级官吏及隶人的行文书写,以实用为目的,并非官方既定书体,故取名为隶书。这一时期的隶书整体风貌率意而为,书写快捷且多随意性,故有朴茂灵动之趣,一任自然。又传隶书为秦人程邈所创,但这一说法并没有历史佐证,不足为据。
隶书的主要特征是“波画”,横画蚕头燕尾,一波三折,极具美感;在用笔上,方、圆、藏、露诸法兼有,字形一改篆书的竖长形态,横画长而竖画短,并以方正宽扁形势出之。从目前历史遗存来看,隶书主要分为简帛书和汉隶石刻两个大类,秦汉时期多以简帛作为书写材质,故有秦汉简帛书法一说。笔者书写研究方向便多以汉简书风为主要学习研究对象,融入汉隶及篆书的体势特征,便生发出别具一格的书法范式,初步树立了自己的隶书风格。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将在不断的传统学习中融入更多的隶书元素,以增强结体用笔的丰富性,比如汉代石刻隶书的多种形态。
汉代隶书是隶书发展史中的一个鼎盛时期,学界素有“唐楷汉隶”之说,足以说明汉代隶书在整个书法史上的地位。东汉时期盛行刻石树碑,从而也推动了这一时期隶书标准的成熟。官方的介入更将隶书定为通行字体,讲究字形结构呈扁势形态的方正端庄。因其立碑刻石的审美要求,此时的隶书整体布局横竖成行成列,上下字距大于左右行距,极具书法美感,且书写风格众多,可谓是异彩纷呈。汉代隶书是整个隶书发展史的一个重要时期,多以碑刻和摩崖的形式出之,每一种碑都能自成体系,被奉为范本经典。碑刻隶书的代表作有秀逸的《曹全碑》、端庄的《乙瑛碑》、朴拙的《张迁碑》、瘦劲的《礼器碑》、稚趣的《鲜于璜碑》等;摩崖隶书的代表作有《石门颂》《西狭颂》等。这两大类隶书风格因其书写场地及展示场地的不同,因在整体书风上呈现出“庙堂”与“山野”的风格:前者有一种正大气象,后者则呈现出一种荒率自然之趣。后人学书者根据自己的审美倾向,无论选择哪一种隶书风格作为取法学习,通过系统的学习传统经典,都会成就一番风貌,形成自己的隶书特色。
清代盛行碑学,无论在书学理论还是书法实践上都在碑学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不少人毕生致力于金石学、考据学、文字学等,于是汉碑的美学价值被挖掘出来。清人在继承汉隶的基础上,建立了极具个人审美情趣的清代样式——清隶,并以赵之谦、邓石如、吴熙载、杨守敬、金农、伊秉绶为代表人物。
进入当代,科技的高度发达使今人的学习渠道和方式丰富多彩,各类高精度碑帖出版物品类繁多,取法范围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宽,因此,当代隶书风格的多元化发展也是空前繁盛的。但文化繁荣的大环境下也催生出了另一种消极的文化现象,即“快餐书法”。对传统经典缺少系统的长期学习,浅尝辄止,急功近利,流于形式,哗众取宠,甚而出现了表演性质的“舞书”“竹书”“吼书”,极尽小丑之态。笔者以书法普及的心态来讲述书体的传统演变,也就是要推崇传统文化的正脉之道。古人讲“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远离“江湖书法”,遵崇古法,坚守正脉,才是书法学习的阳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