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里织就一方金色
——全国工商联帮扶织金纪实
□杨 超
从毕节试验区建立的那天起,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就积极参与试验区建设。
1994年,全国工商联积极响应中央号召,不遗余力倾情帮扶织金县。23年里,全国工商联不断完善帮扶思路,丰富帮扶内涵,拓展帮扶领域,创新帮扶形式,通过引资、捐资、集资等融资渠道,采取助学助医、招工扶贫、素质提升、科技示范、修建水窖、提供滚动扶贫资金等方式,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助推织金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一
1994年10月5日,全国工商联考察团一行11人到织金县考察,并带来干部职工捐献给全县失学儿童的10.59万元现金,使100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
从此,全国工商联与织金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6年,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王钦敏再度到织金县考察调研,将全国工商联扶贫与社会服务部副部长王力涛所带领的调研团队留了下来,让他们继续将建档立卡贫困村的情况摸清楚,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明确帮扶谁、谁帮扶和怎么帮扶。调研组3天内分头走进了20多个乡镇50多个村,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看真贫、查条件、问需求、想实招。
上世纪90年代至今,全国工商联已经向织金派出9位挂职干部,其中,王昭敦还被安排到织金县桂果镇打麻厂村担任第一书记。
二
——智力扶贫。
“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这是23年来全国工商联始终秉承的理念。全国工商联把帮助织金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作为扶贫的根本之策。23年来,共捐建光彩学校14所、电脑室6个、图书室2个,文库13个、图书100万册,资助贫困学生8000余人;开办各类培训班40多期,培训中小学教师和农业技术人员6000多人次;连续多年在北京、苏州、深圳等地举办乡镇干部培训班,培训乡镇领导干部300余人。
——输血式扶贫。
捐建“同心光彩水窖”2000多口,解决近1.5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捐建村级“同心光彩卫生室”10个,解决了10个村2万余人的就医难问题;捐赠价值500万元的农用肥料,用于水稻、西红柿、烤烟、葡萄和竹荪等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受益群众近10万人。
以那镇木兴村人畜饮水工程,项目总投资199.26万元,覆盖全村8个村民组,设计修建取水池5个(6立方米1个,1立方米4个),蓄水池1个(18立方米),安装管道64604米,开挖管道沟14440米。
——造血式扶贫。
先后在普翁、三塘、以那等地建立五倍子培育基地和养牛、养鹅、养黑山羊、养猪、竹荪种植等基地,组织民营企业在织金招工30余批次,输出农民工5191人,带动农村劳动力输出12.98万人次。
——试验性扶贫。
2009年,全国工商联向织金捐赠1000万元的滚动扶贫资金,开展试验性、金融性滚动帮扶项目,用于解决农户生产项目的启动资金困难问题,同时提升受帮扶农户的信用意识、市场意识和信用度,以“让农民更有幸福感,生活得更有尊严”为目标。
2016年6月21日,众多优秀企业家到织金考察投资。其中,宝龙集团副总裁叶春敏代表宝龙集团向织金捐赠2000万元帮扶2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分两期实施。首期帮扶资金1000万元已严格按照程序安排了13个项目(养殖项目11个、种植项目2个),投入到1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采取项目化实施、合作社领头、贫困户参与方式,扶持13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帮扶项目惠及11个乡镇(街道)583户贫困群众,有力促进了贫困户收入大幅增长,加快了全县脱贫攻坚步伐。
全国工商联立足织金扶贫需求,力求帮扶措施精准,与织金共同签订建立同心光彩助农生产性帮扶基金项目协议书,出资1000万元成立织金县同心助农融资担保公司。2016年,全国工商联又追加2000万元注册资金,使担保公司注册资本增加到3000万元,担保能力提高到1.9亿元。截至目前,公司累计担保贷款5678万元,其中,为44户小微企业提供担保贷款47笔、共计4230万元,为662户烤烟种植户提供担保贷款1448万元,正在按程序审查6户企业1200万元申请。提供担保贷款的项目实现增加值1500余万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38户116人致富,提供就业岗位681个,其中,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158个。
——助推式扶贫。
在全国工商联的支持帮助下,从1995年河北亨豪集团投资近200万元建立织金光彩煤厂和织金光彩页岩砖厂起至今,先后有投资50亿元的半岛国际温泉项目,投资1.2亿元九丰蔬菜示范基地项目,投资20亿元的织金东伟服装厂项目,投资10亿元的金鹏大道项目等先后落户织金。
全国工商联在扶贫织金的路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付出了太多的心血。这种多角度、多方位、多形式的帮扶,为织金的发展不断提供新的能量、注入新的活力。
三
2014年,全国工商联滚动帮扶资金300万元注入桂果镇竹荪种植项目,基地按照“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联公司”的模式运作,融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采取订单农业模式组织生产销售。2014年以来基地共生产红托竹荪24吨,产值1440万元,利润432万元。示范带动农户310户1178人,增收372万元,户均增收1.2万元,培训产业工人310人,其中竹荪栽培骨干32人。
据悉,该基地建成年生产供应红托竹荪优质菌种1000万袋(2000万瓶)菌种厂,建立全球唯一的“亚洲红托竹荪交易中心”(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基地设计年产干品竹荪30吨以上,获利613万元左右,辐射带动周边500户农户,拉动投资500万元以上,实现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拉动竹荪种植各环节配套服务人员500人以上,实现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总帮扶人口达5000人以上。
不仅如此,熊家场腊肉工业园项目、熊家场乡生态猪养殖项目、小额扶农项目等在全国工商联的帮扶下,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
四
在送项目的同时送思想、送观念、送思路、送方法是全国工商联帮扶工作的一大亮点。在全国工商联帮扶的项目中,绝大部分都采取了滚动扶贫的方式,上家用毕下家用,一家一家用下去,在“击鼓传花”的过程中,群众的诚信意识、合作意识、市场意识、风险意识逐步培养了起来,产生了鲢鱼效应,激活了大部分人心中的创业激情,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014年,入驻桂果镇打麻厂村的贵州牧野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通过同心·光彩助农融资担保,成功得到贷款100万元解燃眉之急。企业渡过难关后,不忘回馈社会,通过建立亲情视频聊天室、建立图书室、将猪崽分散到农户家里养、种植6000多亩“同心林”等方式,关心、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就业创业平台,让老百姓把荒山变为金山银山、增加他们的收入。
在全国工商联最早开始实施项目帮扶的三塘镇,现在全镇适合养殖的地方都能找得到黑山羊的身影;在熊家场镇白马村,虽然全国工商联具体帮扶的养殖户不多,但却带动了很多农户加入养殖队伍,并且会根据市场行情、国家政策适时调整自己的养殖规模。
……
23年来,全国工商联对织金给予无私的帮助,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