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2018版 当前B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07-28

艺术本无“性”

□本报记者 万里燕

  “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这个质疑曾一度让女艺术家们背负了极大的压力,逼迫她们思考着用各种方式做出与男性抗衡的姿态。为了摆脱自身固有的弱势地位,不少女艺术家们在艺术中,表现出强烈个性、一定程度的叛逆性、在性别上跟男性的不同,以塑造成不同于男性想象中的女性,似乎若不能旗帜鲜明地表达女性主义观念则不能担当起女性艺术家的重责。有评论家认为:“在个性化的人格意义上,女性是一个缺席,一片空白,一个在场的缺席者。”这个观念尽管可能有些偏激,但女性在美术界不如男性活跃,没有得到其应该得到的地位是有目共睹的。

  除了女性作品数量稀少,质量未到极致之外,我们还常常看到一些负面现象,比如有些美术评论家对女性艺术作品缺乏理解与尊重,对女性忽视,甚至瞧不起女性;也有个别女性艺术家过分强调性别差异,接受、鼓吹“女性主义艺术”,以获得社会的关注。需要指出的是,“女性艺术”这个词,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偏狭的定义,艺术本是一种自然性情的流露,打上太多并不相干的标签反而本末倒置,无数优秀女艺术家的作品价值已经远远突破独立的女性价值的层次了,而是在彰显她们艺术的天才和非凡的想象力,表现她们对社会的思考,对世界的关注和对生命的感知。

  长期以来,女性被束缚在谦逊、温柔、娇美的框架中,任何突破这个框架的行为,都会被认为有失体统,女性绘画也因此被男性的视角审视和评判着。她们的艺术风格纯真质朴、具有深厚的感染力,作品多宣扬女性追求自由、解放的人文精神。在我国早期油画还缺少色彩感的时期,潘玉良以女性特有的色彩感知,以泼辣奔放的用笔和浓丽典雅的色彩,被时人称为中国“印象派第一人”、“中国西洋画家中的第一流人物”。潘玉良的作品中,大都以女性为表现对象,均流露出一种悲的情感。她的自画像系列也都极有个性,无丝毫女性的娇柔和妩媚,其眉宇间都透出一股对社会、对人生的愤慨和哀怨。在这些表现女性的作品中都蕴含着强烈的女性意识,深刻地揭示了黑暗的旧社会中女人的生存状态和命运。

  女性在绘画过程中,对所要表现对象的观察和对自我认知方面有着独特的感知力。社会环境和个人生活使得女性艺术家只能把注意力投向日常生活的细节末梢和对自身所处环境的观察,这种状态使得女艺术家将创作意识转化成对自身感觉的描述。女性艺术,而不是“女性主义艺术”,应成为当代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当代艺术中的概念是:具有鲜明女性特质,与女性的性别、身份相关,而且与传统、历史、社会无法分割的一种当代女性艺术现象。

  著名女画家叶南说:“人们通常会有一个心理定式,感觉小女生应该是柔美的,但是我觉得真正探究人的心理,女性有更坚毅的一面。女人要承担母性的社会责任,女性用更为顽强的性格完成繁衍的社会责任,女性的坚毅不光是外表能够看到的,更多是深藏在外表下的内力。女性有很多优点,我只不过是把女性的优点放在画面上,这可能与大众看到的女性的表面形象有出入。另外一点,我从来都没强调自己是不是女性,因为画家在作品中更多的是要表现一种‘人性’……以及人类复杂的情感,我对这些东西更感兴趣。”在目前比较突出的女性画家中,叶南是一位震撼穿透的夸张者,夏俊娜是色彩绚烂的表现者,申玲是热烈展示女性身份形象的世俗者,巴荒是幽暗冷凝的属灵者,喻红是思考语境下的现实者,我们观看、分析她们的作品后会发现,即使夏俊娜和申玲表现了极为女性倾向的题材,但她们的绘画语言和思想塑造完全超越了所谓“男女有别”。

  在当今精彩纷呈,男女互通互融的艺术世界中,女性画家在美术表达中张扬女性特质和强化性别差异的感受特质,从而让作品更有特点,其目的在于让世界看到,女性特质和男性特质一样,都是艺术特质的起点,这不仅是身份平等,更是艺术平等的愿望和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