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 在大山之中凿出梦想
——记罗甸县沫阳镇麻怀村党支部书记邓迎香
□王远柏 邓 刚
人生足迹
1991年,19岁的邓迎香嫁入麻怀村。
2009年,邓迎香加入中国共产党。
2011年,邓迎香带领群众开挖穿山隧道成功,麻怀村历史上第一次开进了汽车。
2016年,邓迎香当选为麻怀村党支部书记。
2016年,邓迎香获“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
感 悟
年份英雄必须做到敢闯敢干敢担当,在荣誉的面前不能骄傲。
——邓迎香
6月30日晚,在贵州电视台演播厅举行的贵州年份英雄十大人物发布仪式上,身穿少数民族服装的“贵州年份英雄”、罗甸县沫阳镇麻怀村党支部书记邓迎香微胖的身形,朴素的打扮,犹如一位平凡又亲切的邻家大姐。
这位看似平凡的“邻家大姐”,用12年的艰辛、坚韧与执着,率领乡亲甩开膀子、挥锥抡钎、劈山修路,凿开脱贫之门,演绎当代中国“女愚公”的故事——
1991年,19岁的邓迎香,嫁到四面环山、交通闭塞、一穷二白的麻怀村。
“进入麻怀村,翻山越岭两个多小时,先从山脚爬到山顶,再从山顶下到山脚。”虽然大山里的生活无比清贫,但邓迎香毫无怨言。
然而,日子久了,邓迎香开始望山兴叹:由于交通不便,村里的孩子凌晨三四点钟就要举着火把到邻村小学上学;村民们背着自己种植的蔬菜翻山越岭汗流浃背赶到集市时,菜早蔫了,只能“贱卖”……
“要致富,先修路。”邓迎香和村民们意识到,路是全村的希望。
第一次修路是在1998年。当时国家实施农村电网建设,很多村寨通了电,麻怀村却因为山高路险,电杆和变压器运不进来。
村民找来县交通局的技术员测量,对方给出的方案是将山腰一个40米深的小溶洞挖深,修成隧道。
对方测算:请专业施工队开挖隧道至少要花费370万元。这对当时一穷二白的麻怀村而言,是一个天文数字。
邓迎香和村民决心自己干!他们租来空压机、凿岩机,借来手推车,并集资1350元买来蜡烛、煤油、洋镐、大锤、钢钎。
溶洞只有1米高,流着小溪,村民们只能爬着进去,点蜡烛照明。男人打炮眼、放炮,妇女老人抬运石块,每天三班倒,昼夜不停。
2000年初,长213米的隧道终于打通。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隧道修得又矮又窄、坑洼不平,还是通不了车。
但依靠这条隧道,电线杆抬进村了,村民用上了电;穿过隧道,孩子们上学只需要20分钟。
尝到甜头的村民,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够将隧道扩建通车。
这一盼就是10年。2010年冬月初八,麻怀村的隧洞里再次响起了凿洞声。巾帼不让须眉的邓迎香,只身一人进了洞,抡着铁锤,一锤锤凿石头。
“不修路,村民就永远没有出路。”10年间,邓迎香越发觉得,高山挡住的不仅是路,断的也不仅是财。
“农村妇女凿隧道”的壮举,感动了无数人:村民纷纷加入开挖隧道的队伍,上级部门也开始给予资金和物力支持。
2011年8月16日,宽、高四五米的穿山隧道全线贯通,麻怀村历史上第一次开进了汽车。
凿通出山路,麻怀村从此驶进了发展的“快车道”:修通了硬化通村、通组水泥路,山上种满了桃树、梨树,村里建立了种植合作社,发展铁皮石斛、岩黄连等种植。
麻怀村的人均年纯收入从2009年的1500元变成了2015年的8100多元。
目前,麻怀村正在实施“山上种果药、田里种稻菜、水边养鸡鸭、家里养黑猪”等六项工程,引导和扶持村民种植桃树2.3万株、发展林下养鸡6500只、种植稻田复种早玉米326亩……
“光环背后是更大的责任,我要用好出山路,把麻怀村发展得更好,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务工挣钱、照顾老人小孩,一起脱贫致富奔小康,才对得起党委政府的信任和老百姓的期盼。”邓迎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