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4期 本期2195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07-19

“多彩贵州”:亮丽的文化名片与形象符号

□曹 雯

  贵州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围绕做“强”红色文化、做“亮”民族文化、做“优”山地文化、做“厚”传统文化,我省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努力实现文化励民、文化惠民、文化富民的目标。

  推精品 传递贵州好声音

  依托特色文化资源,贵州省涌现出一批精品剧目。花灯剧《枫染秋渡》获第二届全国戏剧文化奖“原创剧目大奖”和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剧目奖、优秀表演奖,歌舞剧《仰欧桑》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天蝉地傩》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音舞类剧目金奖”,话剧《天地文通》作为文化部遴选的剧目在国家大剧院展演,音乐剧《嘎老》和舞蹈诗《巫卡调恰》入选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并分别斩获“最佳音乐创作奖”“最佳导演奖”,花灯剧《盐道》、话剧《图云关》在国内高端平台进行展演,京剧《黔人李端棻》入选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

  统计显示,国家艺术基金设立3年,贵州省共有14个项目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获准资助金额超过1500万元,仅2016年就获得880万元资助,取得历史性突破。

  佳作之外,文化活动也有惊喜。2016首届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突破了小文化的局限,以“多彩文化,共建共享”为主题,立足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遵循“艺术的盛宴、人民的节日”宗旨,以演、展、论、训、赛为主要形式,汇聚了国内外专家、艺术家以及省内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一大批健康向上、雅俗共赏的文化活动、文化作品和文化产品。总计举办活动150余场次,参与群众30万人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推动了贵州人文精神和特色艺术的融合与创新,彰显了贵州文化形象,树立了贵州文化自信,繁荣了贵州文化艺术。

  补短板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贫困是贵州全面小康的最大“短板”。着眼于文化惠民,贵州省大力实施“文军”扶贫计划,加快公共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尤其是贫困地区倾斜,发挥好文化在大扶贫战略行动中的重要作用,全力打通文化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截至目前,全省基本实现县县有图书馆和文化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建成一批地市级“三馆”,省博物馆新馆建成试运行,遵义会议纪念馆新陈列馆、省“非遗”博览馆建成开馆,提升贵州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标志性工程——贵州美术馆启动建设,贵州文化广场项目纳入贵州省“十三五”规划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归口管理的“三馆”全部免费向社会开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遵义市成功创建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贵阳市、毕节市和4个项目分别获得第二、三批示范区、示范项目创建资格;出台了《贵州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此外,还积极探索出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公共文化建设新路。比如,黔东南州通过开展“千村百节”活动,自觉建立州、县、乡、村四级联动机制,吸纳社会资本投入群众文化活动,加快建设民间鼓楼、花桥、芦笙堂、踩歌堂、斗牛场等民间文化服务设施,特色文化与民生普惠的融合相得益彰。

  去年,省文化厅专门成立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专题组,整合各方资源,呈现出突出的文化惠民功能。

  护文化 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

  着眼于文化育民,近年来,贵州省不断加大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力度,充分利用特色文化遗产资源,切实发挥其公共文化服务和教育功能,使之更好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惠及人民群众。

  贵州省完成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基本完成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推荐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报省政府批准公布了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截至“十二五”末,贵州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达到71处,比“十一五”增加近一倍;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基本完成;2015年海龙屯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实现了贵州省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遵义杨氏土司考古获得2012年、2014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以及入选2015世界考古论坛田野发现奖。“石阡说春”作为“二十四节气”扩展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贵州省实施文化遗产保护“百村计划”,546个贵州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先期实施10个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公布第三批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设立国家级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省级黔东南、黔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3家贵州文化企业被评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增加到57个。相继出台《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4—2020年)》。

  2016年,贵州省开展“非遗手工技艺传承人培训计划”,培训23000多人次,带动数千个传统手工技艺传承骨干和数万名传统村落贫困农户参与传统手工技艺传承,提升了贫困地区群众自主奔小康能力。

  十年磨一剑的“多彩贵州”文化品牌,已成为贵州的文化名片与形象符号。

  “文化+产业”不断融合

  “十二五”时期,贵州谋划实施了一大批文化产业项目,“十大文化产业园”、“十大文化产业基地”,对全省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明显的拉动支撑作用。

  “十三五”开局,贵州再次精心谋划了文化旅游融合、文化科技融合、文化园区及综合体建设、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四大工程”,具体研究落实重点文化产业项目46个,涵盖了“园区(基地)、街区小镇、重大项目、续建工程”四个类型。突出贵州特色,深耕产业融合。贵州的“文化+”发展战略,正不断拓展文化产业链、提升文化整体实力。

  “文化+大数据”,紧抓贵州获批全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机遇,中国文化(出版广电)大数据(CCDI)、多彩宝“互联网+”益民服务平台、党刊大数据中心及党建出版云平台、云上贵州“媒体云”等一批“文化+大数据”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实施。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大数据”的丰厚土壤,总有一天,那些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会在大数据的富矿里活起来。

  “文化+大旅游”,有着先天的融合条件。全省100个旅游景区中不少是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而46个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也有不少是旅游类的项目。以“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文化旅游品牌建设为契机,因地制宜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无论它是吉他制造的一个园区,还是影视拍摄的一个小镇,抑或是鸟笼制作的一个村寨,面具雕刻的一条街道。

  在习水土城这个人口不到两万的集镇上,因拥有8个各类博物馆,成为中国博物馆最多的小镇;而年销量300万把、年产值30亿元,印着“中国正安”的吉他,已远销东南亚、欧美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占中国吉他出口总量的30%。

  社会和经济效益双效统一

  近年来,贵州多措并举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改革,不断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全省文化产业年均增速20%以上,2015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28%。文化产业向着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砥砺前行。

  在此发展态势下,2016年“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战略的提出,为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传递正能量,也为全省“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坚持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的文化供给侧改革。近年来,在推进国有文化企业改革过程中,培育产生了一大批文化市场主体,在省级层面构建形成了报业、期刊、广电、出版、演艺、影视、互联网、文化创意等产业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格局,到2016年底总资产近170亿元,成为引领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与之相适,2016年贵州省研究出台《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实施意见》,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牢牢把握文化企业的特殊属性,在不断做大做强的同时,彰显国有文化企业的社会价值。

  立足贫困地区文化短板,以大文化助推大扶贫。其中,文化产业扶贫开全国先河,创新实施“千村计划”,以项目扶持的方式培育扶持正安吉他文化产业园、丹寨县卡拉村等15个文产扶贫示范基地,培育350个市场主体,帮助98个贫困村走上脱贫道路,覆盖贫困人口3.8万人。

  在全国第一家以省级层面出台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切实加大对“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的培养培训力度,大力推动“非遗”项目生产性经营,促进“非遗”保护传承与农民脱贫致富实现“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