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3期 本期21818版 当前b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06-23

那镇那人那食:六百年屯堡锅灶味

□王 成

  在贵州安顺,聚居着一支与众不同的汉族群体——屯堡人。他们仿佛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恪守世代传承的明朝文化习俗、服饰特点,经过600多年传承,逐渐演变形成了今天独具特色的“屯堡文化”。

  这是一段关于明朝移民发展的历史记忆,一种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它既保留先祖的文化传统,又在长期生产劳动中创造了独特的地域文明。有专家称,屯堡是汉族文化的“活化石”、世界上最后具有明代风貌的古村。

  老坛里的美味鲊肉

  鲊肉,学名“鲊粑肉”。在美食行列里,它几乎是一身陌生头脸,熟悉它的人怕也不多。我若不是在屯堡有幸吃过几次,也几乎将之遗弃于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所以相信明珠暗投,并非人为造作的成语。

  做“鲊”,指用盐、酒曲及上米、面来腌制肉类。它是流传在屯堡民间的一种古老食品加工方法,主料多采用新鲜鱼肉、猪肉,成品略带酸味,故名“酸鲊肉”。有关鲊的做法古已有之,算得上是历史悠远、由来已久了,许多古代文献对鲊肉的制作、保存方法都有详尽介绍和记录。北魏著名农学家贾思勰在所著农书《齐民要术》中,详细概括、总结了酸鲊肉的做法,如在时间上要“以春秋为好,冬夏不佳”;在选料上要用大鱼、瘦鱼,因“肥者虽美,而不耐久”;和料用的颗粒米以粳稻米为好,且要煮得硬一点。

  制作酸鲊肉的方法简单、便捷,当年收成的粳米、玉米面经木甑蒸或铁锅炒至七分熟,晾凉后用一方石磨慢慢研磨一遍,米不能磨得太细,还需留有一点粗糙感。如此制得的鲊肉,口感才会松软,而不致粘结成一整块。之后,选取鲜活的草鱼、花鲢等个头较大的鱼类及精猪肉,切成二指宽的条状;再将鱼肉或猪肉和上已晾凉的粗粒米面,加上适度的盐、酒曲等物拌匀后搁入坛子里,用事先备好的笋箨塞住坛口;最后将坛子倒置浸入盛满水的钵内,使之处于密封状态,整个制作过程就算结束了。

  酸鲊肉制作很简单,密封储存好坏才是衡量是否最终成功的标准。若密封时放空气、水分进去,或是储存时间不够,会使酸鲊肉腐烂变质,口感不好。酸鲊肉做得好的人家,往往能吃上好几年、储存好几年,且储存的时间越长,其香味、肉质越好——打开坛口,老远就能闻到一种浓郁而沁人心脾的味道。似乎总是这样:需长时间酝酿、需无限爱与耐心滋养的事物,在朝播种夕结果的急躁之今日,真的不合时宜。

  剩下的只有等待,把一切交与时间,让某种神秘的美味在坛子里滋长。不过不能让钵内的水干,要注意随时加水。等待也不需太久,一般夏天一周到十天、冬天十天到两周,鲊肉便能开坛了。而这老坛中,在寂静的十天半个月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老坛自然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拌入肉中炒好的米粉,则类似制酒时的曲。米中的淀粉,在肉中酶作用下水解成糖,糖又转化为乳酸,使鲊肉获得了酸爽的口感;另一方面,酸能阻止蛋白的水解,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长。如此一来,酸性环境中的鲊肉能保存完好,且不会产生异味。

  酸鲊肉的吃法因人而异,有的喜欢用油炸、有的喜欢用水煮、有的喜欢用锅蒸,若再配以蘸水味碟佐食,个中味道就更美了。屯堡人家最传统的吃法是:先舀一勺新榨的菜籽油倒入锅中,待有少许青烟升起,再投入切好的干辣椒、鲊肉,随着“吱——”的一声,顿时满屋洋溢着鲊肉的酸香。自此,除了一点清水,不用再加入任何别的作料。因鲊肉本身酸爽、清甜,味道原本就很好,任何外来味道对它都是破坏。好多屯堡人家的小孩,往往等不及出锅,在一旁已被勾得口水涟涟,央求母亲从锅里拈出一块来尝尝。似乎还在流动的半透明肥肉,被焦黄的米粉、鲜红的辣椒裹着,升腾着诱人的清香。咬一口,唇齿间酸香四溢,舌尖上的酸、辣、爽、嫩等多重味道轮番登场,继而混合在一起绵绵不绝,令人欲罢不能。

  复活明朝“军帐宴”

  在安顺屯堡,那些老街陌巷里的故事、土锅土灶精心制作的菜肴及上菜的长袍大袖的屯堡女子,都透着纯朴与亲切。这些美食背后,是一代代屯堡人守住的乡愁,也是屯堡人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军帐宴”是屯堡的特色美食。屯堡人的饮食习俗受历史、自然环境影响,形成内容丰富、特色突出的饮食文化,既有江淮风格、便于战争中携带的特点,又有从贵州山间坝子衍生出的一些特点。一桌“将军宴”,既有美味糯食“甜酒粑”“糕粑”等,还有辣子鸡、烟熏腊肉等易携带、保存的食品。吃在嘴里,仿佛体会到了当年屯军将士们的生活情境。

  明洪武初年,元梁王巴匝刺瓦尔密盘踞云南,拒不归顺、屡斩使臣。朱元璋大怒,于洪武十四年派傅有德为大将军,蓝玉、沐英为先锋率军征南。当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傅有德苦于无美酒佳肴招待贵宾。左思右想后在军帐内设下大锅,把各种飞禽走兽、野蔬菜肴混为一锅大杂烩,美其名曰“军帐宴”。也许是路途劳顿、饥寒交迫,特使李善长吃得很满意、大加赞赏,随口吟了一首打油诗:云贵是个好地方,飞禽走兽遍山岗。随手捉来锅内煮,吃后余味齿留香。今天的“军帐宴”更特别、更有味、更热情,屯堡人重新定义为“军帐宴是将士战胜凯旋的狂欢宴会,笑意满面难忍不欢之苦,美酒、飞饭、大盆菜等是他们唯一自我释放的方式,把酒论英雄、一呼天下应”。这种感受,也许只能身临其境才能知其味了。

  独具风味的“军帐宴”菜式数不胜数:血豆腐、红肉、战壕蹄髈……大家口中说的“杨武的滑肉旧州的鸡,双堡的狗肉上方的席”。屯堡的真正大厨不在餐馆,而是村中操办红白喜事的掌勺人。正所谓“高手在民间”,在屯堡有烹饪天赋的厨师,经若干年红白喜事的主厨磨炼,功夫是相当地到火候。

  屯堡女人作为屯堡美食继承人,个个都是腌制咸菜、霉豆腐、豆豉、发酵甜酒等好手。屯堡“军帐宴”中有一道必备菜肴——血豆腐,就是她们的拿手好菜。先用传统方法磨好豆浆,用酸汤点卤,豆腐做好后稍收干一下水份,用双手不停地将豆腐捏成碎豆腐泥;之后,在豆腐中加入新鲜猪血及米粒大的肥肉丁、盐、花椒香油等佐料和匀,团成拳头大小,放入竹编篓子中悬于火塘上,再用柏树枝条、锯末熏上几天;血豆腐在小火大烟的熏制下缩小后佐料渗入,收烟冷却后放置几天即可切片蒸熟,成了一道屯堡传统美食。

  屯堡红肉是“军帐宴”及所有屯堡酒席的保留菜式,它随着600多年屯堡菜式变迁,算是保留江南做法的一道甜味美食。屯堡红肉以带皮五花肉为原料,肉皮必须经过烙烧,刮去腥垢将肉切成麻将块,用几勺老茶味水加浓稠甜酒酿腌15分钟;待肉质入味百分百去腥后,在锅中放少许油,煸炒黄姜薄片卷起,香味溢出后再放入腌过的五花肉煸炒,当锅中渗出部分肉油时,倒入大半碗甜酒酿、红糖用大火煮沸10多分钟;移放入屯堡砂锅用中火、小火递次焖煮,盖上锅盖大约40分钟,当汁水渐干时,用筷子很轻易插入肉皮即为好。此菜色泽金黄、肥而不腻,入口糯软即化,肉中有淡淡的酒香。

  站在屯堡街上,古老的石板房、类似四合院的房屋结构,缓行中拾到的是已被遗忘久远的古老江南风韵,让人有一种梦回之感。从弯曲的小巷穿来绕去,偶遇身穿蓝色长衣大袖、一副明朝江南女子风韵的妇女经过,再回头注目她们在身后摇曵着长长的穗子,好像自己都慢慢融入了一个古老的传说。

  (本文为节选——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