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丹砂文化遗址申遗的突出价值解析
□文/图 何先龙
贵州丹砂文化遗址,包括遵义市务川大坪汉墓群和朱砂采冶遗址、万山汞矿遗址及开阳丹砂水银遗址(含宝王庙),是目前世界已调查发现的采冶历史最长、分布范围最广、开采规模最大、文化价值最高的丹砂文化遗址群,比较全面深入地反映出中国乃至人类从战国至今2500多年丹砂采冶、运用、炼丹、治病、养生和信仰等悠久历史。其中,万山汞矿遗址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后备名单并和大坪汉墓群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坪朱砂采冶遗址和开阳宝王庙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务川仡佬族宝王崇拜已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中华丹砂文化概述
丹砂又叫朱砂、辰砂,丹砂最早称为丹,象丹砂在井的样子,多见于春秋战国早期文献,唐代也称朱砂;宋代又称辰砂是个历史误会,因为湖南辰州(沅陵一带)不产丹砂,而是其辖地麻阳县属地铜仁所产,这个误会从明初贵州建省铜仁脱离辰州后直到清代才最后纠正。
丹砂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古老的巫教道教、中医药、炼丹养生、宝王信仰、边疆经贸等密不可分,包括丹砂开采、运用、冶炼、炼丹、炼汞、治病、养生和信仰等。东汉《说文解字》说:丹,巴(重庆及贵州东北一带)、越(浙江一带)之赤石也。中华丹砂开采和运用有6000多年历史,早在距今6000多年前的古越地浙江余姚河姆渡人就已使用丹砂装饰、祭祀等,可惜浙江一带史前丹砂开采遗存已难觅踪迹。
二、贵州丹砂文化遗址的突出价值
务川汉墓群和朱砂采冶遗址主要分布于大坪镇一带,采冶时间大致始于战国,是中华丹砂采冶2500多年历史的重要物证。战国时期清氏家族已在重庆、贵州一带大规模开采丹砂冶炼水银,秦代寡妇清继承家业向秦始皇贡献了新建皇陵所需的大部分水银,其采冶故址就在务川一带,有大坪汉墓群出土的本地丹砂为证。务川丹砂采冶规模以秦代到西汉初规模最大,隋代田宗显任黔中刺史后再度开采,唐代成为贡品,明清民国再次成为中国丹砂采冶中心之一,清代水银最大年产量70吨,1989年产水银89吨,至2001年彻底关闭,有2500多年悠久采冶历史。仡佬族为务川世居民族,自西周开始信奉丹砂神宝王,大坪镇至今仍有宝王庙遗址。务川大坪朱砂采冶遗址等是中国乃至世界早期丹砂文化史及仡佬族丹砂信仰的历史见证。
开阳丹砂水银遗址位于开阳县双流镇、金钟镇、永温镇一带,包括丹砂洞穴403个以上、丹砂神庙宝王庙、水银冶炼遗址、与丹砂有关的古墓葬、现代丹砂烈士墓和军队炼汞遗址等,集中分布于开阳、修文、息烽三县交界处洋水河流域,西起洋水河西源洪水河源头修文六桶乡和大石乡交界处白岩厂,东达开阳冯三镇辉黔村龙塘,南迄开阳禾丰乡穿洞村斗甫,北至开阳楠木渡镇红星村,西北及息烽县温泉镇南部,总面积300多平方公里,是目前已调查发现的中国乃至世界分布最广、规模最大、类型最多的丹砂文化遗址群,其中丹砂神庙宝王庙是开阳独有的类型,丹砂烈士墓和军队炼汞遗址为新发现类型。开阳丹砂采冶始于隋代,历唐宋元明清民国直到1989年关闭,有近1400年采冶历史。唐代公元782年蛮州刺史宋鼎贡朱砂500两是南方最早明确贡丹砂的确切记载,清代后期开阳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西班牙)的丹砂采冶、水银集散中心,为贵州暨中国水银年产量居世界第一做出了杰出贡献,数万矿工以丹砂采冶为生,是当时中国乃至世界传统手工丹砂采冶规模最大地方,也标志着中国乃至世界传统丹砂采冶技术的巅峰,丹砂水银首次成为贵州大规模进贡中央的贡品并行销海内外,为促进贵州经济文化发展及改变贵州落后面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万山汞矿遗址位于铜仁市万山特区万山镇,包括仙人洞、黑硐子、云南梯洞等三大部分。铜仁丹砂采冶始于唐代,到2001年关闭,有1300多年开采史;其中唐代已为贡品,南宋始有采冶明确记载,元代渐成规模;明代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丹砂采冶及水银集散基地,1413年由于思南宣慰使田仁厚和思州宣慰使田琛因争夺交界处朱砂坑之地纷争不断而建贵州省;清代关闭,清末复开,民国渐成规模,1952-1992年万山汞矿提供了全国水银总产量的80%及出口水银总量的50%以上,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世界第三(仅次于苏联和西班牙)的丹砂采冶及水银基集散地。万山汞矿遗址有1300多年采冶历史,是中国乃至世界晚期丹砂文化,特别是现代丹砂炼汞文化的重要历史物证。
中华丹砂炼丹、养生、治病各有2000多年历史。秦汉《神农本草经》首次记载丹砂能化为汞,最早对朱砂与汞的关系进行了科学解释,汉武帝时刘安著《淮南子》等记载了丹砂、水银等炼丹原料;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有包含丹砂的药方,同时《神农本草经》明确记载丹砂主治百病、养精神、益气、明目;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炼丹著作;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炼丹术的兴盛时期,炼丹家、养生家葛洪等著有《抱朴子内篇》等炼丹术代表作;炼丹术的兴盛也推进了丹砂治病养生的发展,唐代中医药家、养生家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等提出了神仙难达,养生易得的科学养生理念,标志着炼丹术初步发展为科学的中医养生学,唐宋时期炼丹家通过炼丹还发明了火药;明代李时诊《本草纲目》对炼丹术等进行了批判 ,提出了百病主治于百药的科学主张,标志着中医药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丹砂、水银从北宋《圣济总汇》等开始就广泛运用于治疗小儿惊病、失眠等病症直到今天。炼丹术和中医唐宋时期传入贵州,元代中期有炼丹家陈致虚到贵州思南万圣山与思南宣慰使田谨珍之弟田琦一起炼丹,明代贵州涌现出汤氏、李氏等中医世家轮流承袭贵州宣慰司医学正科一职,李彬等充分利用贵州特产丹砂等中药悬壶济世;清道光时期(1820—1850)是开阳丹砂采冶的顶峰,宝王庙通顺法师住持宝王庙30余年,以丹砂等中药治病救人无数,包括用丹砂药方治好开阳籍进士萧时馨的严重小儿惊病,萧时馨因此过继给他为义子,萧中进士任户部广西司主事后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为他题写碑文自称寄男。明清开阳宝王庙既是仡佬族等丹砂矿工的精神支柱,也是黔中丹砂采冶区中医治病养生中心之一。
佬族丹砂信仰有3000多年历史,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大会诸侯时仡佬族先民濮人酋长贡丹砂被封为宝王,宝王从此逐步演变成仡佬族丹砂神宝王信仰,唐宋时期主要流行于湖南、贵州交界处仡佬族族聚居开采朱砂地区,元明清时期广泛流行于贵州务川、道真、开阳、修文等仡佬族聚居开采朱砂的广大地区,至今开阳仍有保存完整的清代朱砂神庙宝王庙,是目前已发现的世界唯一仅存的古代丹砂神庙;务川、道真一带仡佬族至今仍广泛信奉宝王。
三、贵州丹砂文化遗址申遗意义和步骤
(一)申遗意义
目前遵义市已有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囤,遵义、黔南、黔东南已有世界自然遗产喀斯特,黔东南还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黔东南苗族村寨和侗族村寨、铜仁有万山汞矿遗址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后备名单,铜仁梵净山列入明年世界自然遗产正式申报名单;黔东南三都水书正在申报世界记忆遗产,黔西南、六盘水和安顺三叠纪化石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安顺黄果树-屯堡景观拟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全省只有毕节市和贵阳市尚未明确提出申报世界遗产,贵阳作为省会城市,要在全省做表率、走前列,提高文化软实力势在必行,提出贵州丹砂文化遗址申遗,必将大大丰富多彩贵州的文化内涵,有效增强贵州特别是省会贵阳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通过保护丹砂文化遗址,开发丹砂文化旅游,变资源枯竭型城市和乡村的古墓葬、古建筑、丹砂洞穴、采冶遗址及厂房等为旅游资源,对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乡村产业转型,改进矿区人民生活,促进贵州全域旅游发展,以及打造独树一帜的贵州中华丹砂文化品牌等都有具有重要意义。
(二)申遗步骤
贵州丹砂文化遗址申遗分三步走:第一步2017-2018年,开阳丹砂水银遗址和务川大坪丹砂采冶遗址分别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二步2019~2022年,申请把务川、开阳、万山打捆为贵州丹砂文化遗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后备名单;第三步2023-2027年,争取申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