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175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06-14

格细——巴拉河畔的苗族古村落

□文/图 张永泽

  青石碑记载厚重历史

  格细,位于凯里市三棵树镇驻地9公里。清澈的巴拉河从寨脚穿过,把格细寨围成月牙形。民国21年(1932年)置格致乡,1953年设立格细乡。全寨309户1660余人。格细的老人们说,今格细寨的祖先是明朝嘉靖年间从剑河太拥巫兄嘎晒迁徙而来,迄今已繁衍了二十代子孙。

  相传,明嘉靖年间某日,巫兄嘎晒三兄弟外出打猎,追捕野兽到方喝你秧定挡(地名)的报门山上。休息中一条狗窜下山回来,身上沾有浮萍,三人认为下山有水田,便下山观看。到山下后看到一条河水环绕着一寨人家,周围良田好土,风景秀丽,于是返乡告知族人,众人商议时都认为方喝你秧定挡是鱼米之地,更好耕作谋生,并选作搬迁定居之地。族人迁居方喝你秧定挡寨后,为感谢上天赐予他们找到这么好的地方安家,于是杀猪宰鸡祭祖宗敬寨神,并把原先的寨名改为“嘎晒”(格细)。

  据《凯里市志》记载,唐末宋初,苗族先民在党故松计(今剑河县太拥乡九脸寨东南山坳上)杀牛祭祖,分西、方、柳等支向黔东南各地迁徙。格细的杨姓属方氏宗支。明永乐年间,杨氏一支从天柱远口到剑河嘎晒(巫兄),明末到挂丁干掌别勾(朗利附近),后迁洞下。明嘉靖年间,从剑河戛晒迁入三棵树格细(戛晒),分居格细平寨、南高、乌利、湾溪平茶中寨、洗马河赖坡、翁项旧寨、凯棠芦笙堂等地。

  在格细大寨的鼓藏场上,耸立着两块1.5米高的青石碑,详细记述了格细先民迁徙、繁衍、生息的过程,成为追溯格细历史的见证。

  一位老人与一个节日的传承

  格细的先祖们定居后,人人勤劳,辛勤耕耘,年年风调雨顺,人丁昌盛,六畜兴旺,百户人家,生活幸福。后来,连年的自然灾害,加上瘟疫盛行,不少人畜死亡,弄得寨上人心惶惶,坐卧不安。到明崇祯年间,寨上多数人外迁,人口日渐凋零。

  一天,有位年逾七旬名叫翔刚翔马的外地老人路过格细,目睹一寨冷冷清清,人们愁容满面,于是走进寨中了解情况。问明缘故后,老人向寨上头人说:“你们要想搞好寨子,必须按我说的办,否则不讲。”

  “只要您授予良策,助我寨子平安,人丁兴旺,十件、百件事我们都照办啊。”寨上头人听这位老人能够帮他们消灾解难,爽快地答应。

  老人见头人答应了,便说出了他的三个条件:“一是今后你们得养我一辈子。二是我去世后,把我的遗体抬到干养送山上下来回走动,直到绳子断在哪里就在哪里埋我。安葬我好后,第三天早上干养洋南会生长出一对道贵你(摇钱树)小树,干汪郎的小池会冒出三天三夜的浑水。三是明天起,你们组织寨民在寨顶修三个水塘、在寨中修四个水塘供龙神洗澡,寨中所有大路都用石头铺好,寨顶修一个芦笙场,人们逢年过节在那里跳芦笙,踩铜鼓。十三年一度,龙年开始,兔年继续,龙年结束,每年至少要举行三天。每逢虎、兔、龙年的三月三日,神灵活动频繁之际,请他们一起来过节,赐福寨民。初三这天,你们在芦笙场上用1头猪、1只公鸭、7只白公鸡、80个鸭蛋、12条鲤鱼,从寨里推选12个头人,对寨子、龙神敬祭,要用各种彩纸制作一个大伞立芦笙场斜坡处给龙神休息,次日人们着盛装在芦笙场上跳芦笙,踩铜鼓给龙神观看,此仪式称吃鼓藏。只要你们这样做了,一寨人才安居乐业,过上好日子。”

  格细的先祖们遵照翔刚翔马老人的指教一一照办,从此生活一年比一年好,过着安稳的日子。翔刚翔马老人去世后,寨民们按照他的遗瞩,将其遗体在干养送山断绳的地方安葬。三天后,干养送山上果真生长出一对道贵你小树,干汪朗那个小池也冒出三天三夜的浑水。打那时起,格细人为怀念翔刚翔马和祈求龙神保佑,按习俗每逢虎年三月三日,就开始举行连续三年的古老祭祀仪式,并代代传承至今。

  婚姻习俗体现地域特色

  游方是格细男女青年谈情说爱、选择配偶的公开社交活动,多在农闲季节和民族传统节日之际进行。

  格细的婚礼,有古典式和自由式两种,古典式婚礼均在农历十月举行。苗年初二(巳日),男方家庭数对男青壮年挑糯米饭1篓、雄鸭1只、鲤鱼数条于天黑前到女家,女方家族设数桌拦门酒迎接(一家一桌),接亲人逐桌喝1碗或1牛角酒过关。当晚女家宴请,接亲代表向女方母舅点交礼金钱后开席。宾主开怀畅饮,通宵达旦。次日上午重开席。酒至数巡,新娘母亲及其家族、亲友一一给接亲众人系花带,每系一根,敬酒一碗。系完花带,接亲人出门,待新娘出阁。新娘左手接母亲送的布伞后出门(先左脚跨出),姐妹数十人着盛装陪同,哥弟十数人随后压阵。女方家除送鱼、鸭等到男家祭祖外,还须送糯米饭1挑或1箩给接亲人到半路让人食光,象征吉利。

  新娘到男家,先左脚进屋。进门前,新娘家由一名父母哥弟齐全的姐妹为其接伞。新娘先进堂屋,并对摆好的糯米饭、鱼、肉等用手帕一扬,象征祭祖。接伞人之母代新娘掐食,给新娘敬酒,取出酒碗中的钱(银元)赠给新娘,然后把桌上的饭、鱼等分给围观众人吃,称“吃新媳妇饭”。接伞人领新娘进新房休息后,代新娘给新郎家挑第一桶水。其中一桶3瓢、一桶5瓢。新娘到大门外接,右手担右手掌,直挑至灶房。男方家当天杀猪设宴,房族、邻居、亲友以大米、酒、钱、衣物或布料等礼品前来祝贺。筵席设于堂屋,摆长桌,论资排辈就座。送亲男女安排在邻居家,由男方家兄弟姐妹分别陪伴。长辈致词、掐食后开席。酒至数巡,新娘向所有前来贺喜者一一敬酒。凡被敬酒者,一般送给新娘一至数十元钱,以示支持成家立业。新娘当晚由送亲姐妹陪宿,次日与送亲兄弟姐妹返回娘家,男家众女端酒送行数里。竖年栽秧时节,新郎之父或与之同龄数人担糯米饭、鸡、鱼等去接新娘。新娘在夫家住十天半月后返回娘家,秋收时节再次接回。如此往复数次,一年后即可自由往来,常住夫家。

  格细的自由式婚礼,一般于栽秧或秋收前后举行。男方房族数对男青年带糯米饭星夜赶到女方村寨,在约定地点见面接头。新娘将衣物交给新郎,男方给参加欢送的姐妹们糯米饭和花线钱后启程。次日凌晨到男家,按古典式举行仪式。第三天,男家两个老年或中年人带雄鸡1只到女方家报信,当天返回。数天后,女方家数对叔伯兄弟到男家讲礼金钱,男家杀鸡或杀猪款待,次日喝串寨酒,第三天接新娘回家。经过这一认亲,婚事即算完成。

  民族文化神秘多彩

  格细由于地处巴拉河畔,扼凯里通往至台江、剑河古驿道要冲,因此接触了南来北往的人员,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成为凯里民族文化大观园里的一朵奇葩。

  建筑是格细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巴拉河一带的住房普遍为吊脚楼,而格细寨则有齐脚式和吊脚式两种形式,多为两层,少数为3层。山腰或陡坡多建吊脚式楼房,人住上层,楼下层(即吊脚屋)设猪牛圈或堆放肥料、燃料、农具等。平坦地方多为齐脚式楼房,人住下层,上层为粮仓,房屋普遍为4排3间,也有6排5间的。房屋正中间为堂屋,两侧为卧室、烤火间、伙房等。堂屋顶装天花板,后壁中央设神龛,神龛后面有的装道巷,不开后门。堂屋前方下设对开大门,大门两侧开窗棂,有宽约2米的厅口。吊脚楼堂屋厅口外有乘凉栏杆(美人靠),有的在大门外还附配幺门。

  格细苗族女装属挂丁型。盛装为盛大节日、喜庆时穿用。布料为家机青布或青、蓝等深色绫罗绸袖开领,胸前交叉(右襟盖左襟),衣襟、衣袖、背肩镶嵌刺绣花边。中、下部缀银银铃、嵌银泡。藏青色家机布百褶裙,长至脚背,重约2公斤,花裙帕,两根帕带往后打结,带头撒须系圆珠下吊。头绾发髻,戴银花,插银梳、银角,耳戴耳柱或耳环,颈戴银项链、银项圈、银压领,手戴银手钏,指戴银戒指。一套完整的盛装,需银5公斤左右。由于女装刺绣和银饰雕刻的花、鸟、鱼、虫等图案,记载了苗族产生、迁徙、演变、发展的历史,做工精美,因此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

  格细的传统节日有苗年、二月二、端午节、吃新节、重阳节等。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的是过苗年、吃新节和鼓藏节了。过苗年时间在农历十月上中旬,寅日杀猪,卯日打糯米粑、杀鸡宰鸭,晚上守年夜(大年除夕),辰日寨中铜鼓响,各户开大门,祭祖先、祭耕牛农具、鸣谢鞭炮,合家团聚迎接新年(辰日为新年的第一天,大年初一)。清晨祭山神、水神。午后男子登门“踩年”(拜年),喝串寨酒。午日、末日接亲嫁女。申日起走亲访友,年轻后生走村串寨“游方”,称“游年”,戌日结束。

  吃新节是格细的重要节日,时间是农历六月中旬卯日。节日期间,举行一至数天集会,内容有游方、斗牛、赛马、跳芦笙等。这些活动,既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也丰富了农村的文化生活。

  格细村的鼓藏节,又称“招龙节”。招龙仪式是格细村民最隆重的祭祖仪式,仪式庄重、礼节繁锁。在苗族世代相传的古歌《枫木歌》中说,最早这个世界上有着12头水龙,12条旱龙,12条水龙是由水牛来主管,而旱龙由人来主管。苗家人主要以养殖农耕为主,因此苗家人招龙,主要是招“水牛龙”。希望招回水龙后,消灾避祸、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因此,招龙既是一种习俗,更是格细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格细人爱护森林,把枫树树称之为“神树”“保寨树”“护寨树”。目前,在格细寨子的周边长着许多高大的枫香树和茂密的森林,充分体现了格细人敬畏自然、尊崇自然的人文精神。

  近年来,格细村在上级的帮助下,多渠道争取资金,沿河种植杨柳树,修建便民停车站台、芦笙场、卫生室等基础设施,积极发展蔬菜种植、畜牧养殖和农家乐,利用政府打造“西江-巴拉河大景区”的机遇,大力发展民族旅游休闲产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宽广。